基于“生本”理念的幼师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17-02-27陈青云
【摘 要】本文阐述“生本教育”的涵义,基于“生本”理念分析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生本”理念的幼师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本教育 幼师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41-02
人教版幼师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幼师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具有实际要求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以及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相对普师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而言,幼师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相对较低,但由于幼师生在语文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相对欠缺,长期以来,“师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 满堂灌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在备课中忽视对学情的分析、对学生的情感诱导、对学生阅读的科学评价等,“生本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笔者结合相关教学案例,基于“生本”理念对幼师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迪。
一、“生本教育”的涵义
生本教育是由著名教授郭思乐提出的。通过她多年的研究实践,生本教育的共同体发展日益壮大,已遍及全国各地,效果显著。
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替学生着想,强调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穿针引線的作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慧多斯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基于“生本”理念的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本教育”仍占主导作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抛出问题,讲解答案,没有让学生主动质疑。教师为完成任务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也许是受幼师专业课程的影响,很多学生只注重对专业课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画简笔画、画素描,甚至搞手工制作。在幼师生脑海中,语文只是一门副课。这种课程学习的歧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生本”理念的落实现。
(三)阅读文本的难度参差不齐。当前,幼师语文阅读文本的编写虽然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每册的阅读都分单元,每单元都有单元说明、课文提示、课文、练习等项目,但有的文本难度较大,如外国小说单元,涉及文学欣赏中意识流、象征、蒙太奇等手法,对幼师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而有的单元却出现多篇初中学习过的课文。阅读文本的难度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生本”理念的落实。
三、基于“生本”理念的幼师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设计要遵循“生本”的规律。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教案”,教师上课遵循“教学参考书”,即使是集体备课,也往往是注重“共案”,而不注重“个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备课环节是重要一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考虑教学进度,而应了解“学情”,开启学生主动学习的钥匙。
首先,课堂设计要遵循“学情”。幼师生基础较弱、阅读能力差、阅读习惯差,教师在确定三维目标是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要做难度较大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学设计目标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幼师专业的学生,由于她们的语文阅读底子薄、基础较差,教师就更应激起她们阅读的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第二段时,由于本段涉及音乐欣赏的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根据幼师专业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设计几个有关音乐欣赏的几个问题,如结合乐器弹奏来体会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高超技艺,从弹奏的内容和情感上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内涵。由于幼师生在乐器弹奏上有其专业性,上述做法能把阅读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适度评价。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教师不应当简单评价,也不要过早评价,评价学生要适中,要以激励评价为主。
(二)要遵循“深文浅教、浅文深教”的规律。幼师教材浅文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备课,上课就会枯燥无味。有的课文难度较大,教师上课时如果游离表面,学生就听不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所以要遵循“深文浅教、浅文深教”的规律。
人教版幼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对于幼师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教好这些课文,教师如果按照老一套教学模式来教,学生不仅难以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会削弱学习兴趣。正确方法是深文浅教、深入浅出。例如,在遇到较大难度的古诗词教学时,笔者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以情融入、激发想象。可让学生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平等交流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作答进行适当评价等。例如,笔者在讲解柳永《雨霖铃》时,由于本词表达的是“离别之愁”,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把以前所学的表达离别之愁的诗句展示出来,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亡国家恨之愁,使得愁有形可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达作者不得志的郁结之情;李清照《醉花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的是孤独寂寞之愁。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审美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紧接着,笔者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进入词的情景当中,去想象该词描绘的画面。最后,畅谈词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编出很多故事,甚至想象出词中主人公的离别的情境。包括离别时难舍难分的表情、动作、船夫的催发、离别的环境等,这些教学过程使得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样深文浅教、深入浅出使得师生都处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当然,在人教版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一些课文比较简单,这个时候教师可适当增加难度,做到“浅文深教、由浅入深”。例如,教师在讲解陶渊明《饮酒·其五》时,这首诗作于诗人归田后的十二年,表达作者厌倦官场腐败、追求超凡脱俗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望。由于在学本诗之前学生就学过了陶渊明的较多的代表作,因此从内容的角度去讲解这首诗就比较简单。这时候教师应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讨论题,如“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分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并达成共识。学生一致认为,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处在焦躁不安中,而社会总有一套生命价值的标准,大家都视这一标准为标杆,就拿陶渊明所处时代,金钱、地位、享受是当时的价值尺度,而陶渊明却能够跳出这一尺度去追求超凡脱俗的田园生活,做到“心远地自偏”,真正领會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真谛。
因此,“深文浅教、浅文深教”,这也是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一是源于学生自身阅读因素,比如阅读能力的低下、阅读态度的不端正等;二是源于教师教学的方法不到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让学生思考问题,不精心设问,满足于标准答案。所以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胆质疑。第二,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第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
例如,笔者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
首先,对马蒂尔德的形象进行正面分析,说她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也可以逆向思考,说她勤劳、讲信用、意志坚强。从正面和逆向进行思考,马蒂尔德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其次,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质疑,营造一个活跃的问题环境。比如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以下问题,值得教师赞叹。
问题一:“既然马蒂尔德年轻漂亮,那她当初为什么不嫁给一个有钱人?”
问题二:“马蒂尔德用十年的辛苦换来一夜的辉煌值得吗?”
问题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克服马蒂尔德式的资产阶级虚荣心?”
当然问题还不止这些,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掌握小说折射出的社会意义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后,通过小说结局,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通过学生想象和联想填补小说的空白,可以通过朗读、续写、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惠玉.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生本取向[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王显槐,王晓霞.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肖可慧.生本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教学[J].群文天地,2012(3)
【作者简介】陈青云(1969— ),男,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讲师。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