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探究教学 培养物理素养

2017-02-27卢艺华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互动高中物理

卢艺华

【摘 要】本文阐述了“知识建构,形成体系;师生互动,学导结合;多维评价,注重过程;有机整合,升华素养”四种开展探究教学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教学 互动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40-02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是学生实现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与学习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率学习。从目前的研究情況来看,探究式学习比较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探究式学习主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创新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来说,探究式教学能够较好地契合新课标物理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意识,深化其物理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知识建构,形成体系

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完成意义构建。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到的知识具有多而散的特点。教师要通过引导,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学习。

比如笔者对《共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这一重点,笔者让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究,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和总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笔者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走钢丝、一根手指顶住一个篮球等平衡状态的现象,引入平衡问题。接下来向学生介绍了“共点力”的概念,让学生动手实验去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学生通过画受力图进行分析和动手实验,依次探究总结出了二力平衡、三力平衡和四力平衡的特点。例如,有一组同学通过弹簧测力计、细绳等实验用具验证出不同夹角情况下三力平衡的特点,三个力分别用 F1、F2、F3 表示,这三个力可能互成角度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其矢量和 F1+F2+F3=0。在学生探究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应用题。最后,笔者对这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依次回顾共力点的概念、物体平衡的概念、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包括二力平衡、三力平衡和四力平衡这四类受力情况。教会学生应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去求解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并和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促进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与体系。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有效的引导、回顾与总结,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新的物理知识,并成功地构建知识体系,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师生互动,学导结合

高中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但是在探究过程中也不免出现方向不对、方法错误等问题,导致探究效率较低,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能仅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而是应当通过及时、适度的指导,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有方法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比如笔者对《弹力》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认知胡可定律,掌握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笔者提供给学生实验可能需要的用具,然后由学生自由分组,自行设计实验并开展实验。开始时学生可能没有思路,笔者就对其进行适当的提示与指引,例如可以通过控制钩码的数量来控制弹力的大小。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都找出正确合理的实验方案。首先,学生需要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弹簧所受的拉力。其次,要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即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并把它们填入表中,算出对应的弹簧伸长量。最后,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做出了弹力 F 随弹簧伸长量 x 变化的图像,进而确定了F 与 x 成正比例的函数关系,即 y=kx,其中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虽然大家的实验方案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小组都遇到一些问题,为此,笔者及时进行指导或纠正。例如,有的小组没有区分弹簧总长度与弹簧伸长量,最后画出的图像不是正比例函数关系,与理论结果的正比例函数关系不一致。这时候笔者及时纠正该小组的错误,指导其改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在参与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与他们进行交流与互动,引导他们顺利地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记忆与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维评价,注重过程

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探究得到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才是重要。教师应当注重推进探究过程中的多维度教学评价,通过给予必要的肯定与赞扬,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与热情,养成积极探索与钻研的精神,促进他们提高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比如,笔者在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学生学习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了让学生验证这一定律,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以验证这一定律。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然后让先想到实验方法的同学起立发言,给大家描述他自己的实验设计。例如,第一个起立的同学回答道:“将一个小球系在一条细绳的末端,一个同学用手吊起细绳另一端,用另一只手使小球拉开一个角度,贴近另一个同学的鼻子,将小球释放,小球会做摆动,假如小球不会撞到鼻子而且贴近的距离与原始相同,则说明机械能守恒。”虽然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并没有像课本上的验证实验一样有精确的计算和具体的数值去验证与说明,但这个现实生活实验能很好地证明机械能守恒定律。因此笔者立即鼓励道:“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这个实验能够很好地验证机械能守恒。这位同学有很好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而且是第一个回答的,有很大的勇气与积极性,值得大家学习。”此外,在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验证实验进行操作时,笔者对每个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操作进行了评价,然后再结合各个小组进行互评的结果,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给表现最佳的小组予表扬。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对探究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有机整合,升华素养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加高效的学习,升华自身物理素养。

教师可以将探究式教学方法与问题引领教学方法有机整合,从而完成一节高效的物理课堂。例如,笔者在对《静电现象及其应用》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冬天我们在脱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有时还会伴有闪光,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回答说是静电现象。接下来笔者对学生提问道:“同学们知道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吗?”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静电平衡的状态、导体内电荷的分布等内容进行探究与学习,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出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摩擦生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例如感应带电是导体内的电荷发生了移动,使导体的一端带正电荷 +Q1,另一端带负电荷 -Q2,而且正负电荷是等量的,即 Q1=Q2。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灵活地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特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模式进行教学时,通过采用知识建构、师生互动、多维评价和有机整合等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与合作实践,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升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古鑫.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

[2]刘武军.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3]李永.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1(20)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互动高中物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例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