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用于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2017-02-27叶震世陈立刚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2期

叶震世 陈立刚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2010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各类肝硬化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316例,均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依据一次性使用套扎圈数量分组,其中A组(n=158)采用密集套扎方式(一次性使用套扎圈>6个),B组采用非密集套扎方式(一次性使用套扎圈≤6个),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套扎1次占34.2%,套扎2次占43.7%,套扎3次占22.2%;B组套扎1次占17.7%,套扎2次占30.4%,套扎3次占45.6%,套扎4次占6.3%,两组套扎一次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套扎次数为(1.92±0.24)次,明显少于B组(2.81±0.46)次,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首次套扎总有效率为93.7%,B组为87.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均为3.2%,A组死因为肝肾综合征,B组为失血性休克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效果较好,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套扎方式。

【关键词】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 食管静脉重度曲张; 密集套扎; 非密集套扎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2.0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036-02

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而言,食管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为最凶险的并发症,多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致死或加重病情。据统计EV患者中2年出血风险为15%~68%,20%~40%为首次出血死亡率,再出血率高达50%~80%,30%~70%为其致死率[1]。由此可见本病预后差,临床处理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方式较多,如硬化剂或药物等,有一定效果。但对于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而言,破裂出血后行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此时多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EVL)。研究称内镜下治疗可对出血予以有效预防,减少出血致死现象[2]。EVL有两种套扎方式,因一次性使用套扎圈数量不同,有密集与非密集之分。为比较两种套扎方式治疗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患者316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2010年

1月-2016年5月收治的各类肝硬化致食管静脉曲张316例,本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均为重度,串珠状、瘤状或结节状外观,伴或不伴随红色征,与2015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防治指南制定的内镜下诊断标准相符。均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依据一次性使用套扎圈数量分组,A组中男98例,女60例;年龄35~76岁,平均(51.5±7.4)岁;Child-Pugh肝功能分级:37例为A级,67例为B级,54例为C级。B组中男101例,女57例;年龄36~78岁,平均(52.3±8.5)岁;Child-Pugh肝功能分级:39例为A级,68例为B级,51例为

C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肝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应用内镜为6连发橡胶套扎器。内镜检查即刻开展于患者停止出血且病情处于稳定状态后,对曲张血管状况予以观察,据此将套扎方案制定出来,如出现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症者需先注射胃底血管硬化剂后再开展套扎治疗。完成观察后退镜将套扎器安装好,在食管中插入胃镜,准备行套扎术,套扎应避免触及溃疡面或血栓,套扎于其下方,避免吸引诱发大出血。A组采用密集套扎方式(一次性使用套扎圈>6个),将套扎静脉确定后将齿状线上方作为密集套扎治疗起点,尽量按顺序向上多点套扎每条静脉,缓解曲张血管程度或使曲张消失。B组采用非密集套扎方式(一次性使用套扎圈≤6个),套扎开始于齿状线上方,螺旋式套扎,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将6发套扎圈用完后停止操作。术后48 h禁食,保持卧床,离床活动时避免大幅度,如下蹲、屈身或负重等,避免升高腹压。防止剧烈咳嗽,不宜用力排便。常规应用生长抑素与抑酸剂,恢复饮食后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1.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EV已消失判定为完全消失;EV直径缩小,不存在红色征判定为有效;EV无变化判定为无效[3]。总有效=完全消失+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软件SPSS 20.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套扎次数对比

A组套扎1次54例(34.2%),2次69例(43.7%),

3次35例(22.2%)。B组套扎1次28例(17.7%),2次48例(30.4%),3次72例(45.6%),4次10例(6.3%)。A组套扎1次率明显高于B组(字2=7.34,P<0.05)。A组平均套扎次数为(1.92±0.24)次,明显少于B组(2.81±0.46)次,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5,P<0.05)。

2.2 两组首次套扎总有效率对比

2.3 两组死亡率对比

A组5例死亡,占3.2%,死因为肝肾综合征,死亡时间为EVL术后5个月。B组5例死亡,占3.2%,死因为失血性休克与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时间为首次EVL治疗后9 d。

3 讨论

临床各类肝硬化均会导致食管静脉曲张,此为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据统计肝硬化患者每年发生EV率为7%左右,1年后从小静脉向大静脉曲张发展者占10%~20%,2年后出现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者占20%~30%[4]。临床处理食管静脉曲张的关键在于尽快止血,目前有药物止血、内镜治疗、三腔二囊管压迫、外科手术及TIPS(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等方式。三腔二囊管压迫与药物止血再出血率高,急性出血期外科手术疗效钳夹,TIPS会损伤肝脏功能且导致严重肝性脑病,特别是肝功能分级超过B级者。EVL为当前临床治疗EV的主要方式,效果较好,直视于内镜下将曲张静脉圈套结扎,较少受到肝功能限制,臨床逐渐认可其效果与安全性。

临床于1986年将EVL引入治疗食管静脉曲张,随着这些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研究指出其优势主要在于减轻患者痛苦、操作简易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5]。EVL原理类似于弹性圈套结扎内痔,主要如下:(1)经病变静脉血流机械性中断,促进静脉萎缩;(2)静脉被套扎后内血流停止形成血栓且呈现出机化趋势;(3)静脉管壁纤维化与形成瘢痕;(4)曲张静脉退化,且将曲张静脉废除。静脉被套扎后其表面黏膜处于坏死缺血现象,组织可自行脱落于5~7 d,浅溃疡在表面形成后愈合,形成结缔组织瘢痕,可避免静脉曲张复发[6-8]。然而,对食管静脉重度曲张者一次EVL难以将曲张血管完全消除,本组A组平均套扎次数为(1.92±0.24)次,明显少于B组(2.81±0.46)次,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套扎有密集与非密集两种方式,本组结果表明A组首次套扎总有效率为93.7%,B组为87.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9]报道一致。说明密集与非密集套扎均可有效治疗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但密集套扎可明显减少结扎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效果较好,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套扎方式,确保效果最优。

参考文献

[1]张鸿,严冬梅,范合璋,等.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60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8(4):330-331.

[2]何庆霞,丁元军,杨卫生,等.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食管静脉重度曲张患者60例[J].医学信息,2014,28(22):417.

[3]张梦茵,吴巍,吴云林,等.内镜下皮圈水平、双环结扎法快速消退食管静脉曲张治疗[J].肝脏,2014,19(2):126-127.

[4]吴明蓬,谢艳,宋彬,等.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 CT与内镜分级的相关性[EB/OL].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4,4(3):108-111.

[5]梁艳娉,巫织娥,周小香,等.无痛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安全性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4):516-519.

[6]王竹,罗薛峰,李肖,等.食管静脉曲张择期内镜下套扎术后早期再出血及远期预后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2):668-670.

[7]张克勤,贾克东,李娅娅,等.部分脾动脉栓塞联合内镜下硬化治疗重度食管靜脉曲张的疗效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6):504-507.

[8]齐爽,刘燕.右旋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老年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4):4012-4013.

[9]张晖,进军,左凡,等.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56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5,59(2):63-65.

(收稿日期:20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