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在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17-02-27郭彭鹏江雨夜肖海琼
郭彭鹏,江雨夜,肖海琼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000)
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了明显的增加。相关的研究发现,大部分脑出血昏迷患者在发病时还会并发其他病症,进而提高临床急救的难度,降低急救质量[1]。另一方面,脑出血本身就属于内科急症,不但病势发展急骤,而且变化迅速,一旦抢救措施不当,患者生命将可能遭到极大威胁。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脑出血昏迷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我院脑出血昏迷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3.7±4.3)岁。观察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3.8±4.3)岁。纳入标准:均为突发病;经CT诊断确诊;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者;肝肾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院前急救护理,具体如下。
1.2.1 电话指导。护理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应通过电话询问患者状态,并安抚患者家属,使其能够保持镇定。指导患者家属解开其衣领,就地取平卧位,避免晃动患者头部,并将其头部微抬15°~30°,保持头部的固定。
1.2.2 抢救措施。医护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根据其年龄、意识、血压等进行病情的初步判断。建立静脉通路,为了便于固定应使用留置针。针对存在颅内高压者,应及时降压,静滴甘露醇,并行呋塞米推注。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凝血块或者呕吐物,取出患者加压,将其头部偏向一侧。若患者牙关紧闭或者出现抽搐症状,应放置开口器,同时行氧气支持,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
1.2.3 患者转运。通过现场救治控制患者病情后应立即送往医院。在转运途中对患者头部进行专人保护,并在搬运过程中保持患者头部的平稳,避免剧烈颠簸,否则可能加重患者颅内出血的程度。途中对患者的意识变化、瞳孔变化、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从而对其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如果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应行心肺复苏;若患者意识有所清醒,应询问其病史、发病诱因、服用药物等情况,并将以上情况及时告知院方,使其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保证入院后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评价指标
将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显效:患者能够自主活动,血压正常,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神志清楚,症状减轻,生命体征平稳;无效: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伴随并发症甚至死亡[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脑出血会导致患者脑部局部组织出现血肿,并对其脑神经造成压迫,一旦治疗或护理效果不理想,患者可能遗留诸多后遗症,严重影响其预后及生活质量[3]。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院前急救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低于对照组的43.18%(x2=6.465,(P=0.011);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临床疗效分别为93.18%和63.64%(x2=11.344,(P=0.001)。
院前急救指的是第一救援者到达发病现场并采取正确的救治措施并将患者安全送达医院的紧急医疗活动,整个过程以减少伤残、挽救患者生命为目的。在整个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是否成功配合医师进行急救相关的护理操作,对患者的抢救效果及预后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5]。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院前急救能够在抢救过程中细化询问内容,加大了对患者用药习惯、既往病史、发病诱因等信息的调查,同时将有效信息及时反馈至急救部门,有助于患者入院急救治疗的快速开展;另一方面,及时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安抚患者家属焦虑、恐慌的负性情绪,有助于减少刺激源,体现出人性化护理的理念,使护理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给予脑出血昏迷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程丽梅,胡子春,刘贤玲,等.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4):176-177.
[2] 肖 萍.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35(25):536-537.
[3] 王书平,赵翠梅,付卫丽,等.院前急救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20):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