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支气管哮喘中对并发症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7-02-27戴晴霞
戴晴霞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无锡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3)
支气管哮喘为一种伴有平滑肌的收缩和痉挛,及分泌物滞留与增多而导致的气道可逆阻塞的气道粘膜炎性反应[1]。由于该病具有周期性、反复性及长期性的特点,且临床治疗比较困难,病死率高,易引发支气管痉挛,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家庭和社会压力。研究显示[2],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有效护理工作可提高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机体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PDCA循环的护理模式可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探究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5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并对比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56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8.36±2.19)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89±3.01)年。观察组男1 4例,女1 4例;年龄3 0~7 5岁,平均年龄(58.32±1.43)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7.15±2.98)年。入选标准:(1)临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2)均知情并自愿参加此研究;(3)沟通良好。排除标准:(1)认知、智力障碍;(2)沟通障碍;(3)拒绝配合此研究;(4)伴有其他严重疾病;(5)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给予低流量吸氧、祛痰及解痉平喘,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能力进行包括就医须知、自我保健、疾病预防、药物知识、疾病知识等健康宣教,采用播放视频、开展讲座的方法促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2)P(计划阶段)。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评估其健康情况,并制定针对科学性的护理计划以便规范患者行为。(3)D(在实施阶段)。护理人员叮嘱发作期患者进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清淡的高热量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多饮水,恢复期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过饱,限制饮水摄入。此外,在患者急性发作时及时安抚,鼓励其及时告知自身不适情况,并积极与患者交流,用亲切的行为和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取得信任,安抚不安情绪,尽量满足合理要求,提高治疗依从性。此外,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向家属表达自身感情,指导家属正确对待患者,并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且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选择合适体育项目,以增强其自身体质为重点,循序渐进,预防反复发作。此外,护理人员随时了解患者在执行护理计划中的问题,并及时给出科学化处理方法,针对患者的不同问题,修正或重新制定计划,不断完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关注是否出现心力衰竭,若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昏迷、惊厥、嗜睡或烦躁等,可能出现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则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协助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有无呕吐、腹泻、腹胀现象及药物疗效与反应并及时记录。(4)C(检查阶段)。护理人员加强管理意识,设置专人检查,制定监督机制,及时反馈并提出护理对策。(5)A(处理阶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他不足之处,及时寻找解决方法。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哮喘生存质量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包括日常生活、环境因素、心理活动及身体状况,采用5分制,5分为最差,1分为最好。(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胃肠功能紊乱。(3)对比两组护理情况,包括护理总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4)护理人员与家属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优秀:患者配合治疗、护理及检查,无明显抗拒;良好:患者经干预后配合治疗、护理及检查;较差:患者抗拒治疗、护理及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存质量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环境因素、心理活动、身体状况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高对照组(P<0.05)。见表3。
2.4 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s,分)
护理前 对照组(n=28) 4.01±0.98 3.99±0.99 4.03±0.91 4.07±0.68观察组(n=28) 4.00±1.00 3.96±1.10 4.06±0.93 4.10±0.71 t 0.053 0.152 0.173 0.228 P 0.958 0.880 0.863 0.820护理后 对照组(n=28) 3.52±0.87 3.69±0.79 3.59±0.81 3.66±0.76观察组(n=28) 2.08±0.68 2.19±0.73 2.09±0.70 2.11±0.75 t 9.759 10.436 10.495 10.863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
表4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n(%)]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炎性疾病,促使呼吸道阻塞或发生可逆狭窄,引起呼吸道高反应或肺功能损害[3]。该病为常见呼吸疾病,主要症状为气促、咳嗽、发热,进一步可发展为呼吸衰竭、心理衰竭等。当面对各种刺激因素时可导致急性发作哮喘,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给社会与家庭带来经济负担。PDCA是一种循环管理模式,使护理遵循流程实施,各护理措施做到有处理、有检查、有落实、有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不断修正完善,最终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4]。PDCA循环护理干预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法、疾病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处于持续改善状态,最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环境因素、心理活动、身体状况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提高生存质量,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变化,能够在遇到异常困难后与医生联系并实施有效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提高患者体质及免疫力,从而促进症状尽早消失,帮助提升生存质量。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足与问题并及时解决,与患者不断修正康复计划,激发其参与意识,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努力配合接受治疗与护理,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改善护理情况,原因在于护理人员采用播放视频、开展讲座的方法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就医须知、自我保健、疾病预防、药物知识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6]。此外,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亲切交流,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支气管哮喘患者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及时安抚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并保持病房温度适宜、空气流通,进行空袭消毒,给予其安全的居住环境。此外,护理人员积极鼓励家属支持患者,指导其正确理解患者,并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取得其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护理效果,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1] 赵春玲,崔嬿嬿,宋惠敏,等.健康教育联合延伸护理干预支气管哮喘的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护理,2016,8(2):168-171.
[2] 李 茜,段保全,李来清,等.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38-39.
[3] 叶 琴,肖二平,陶 静,等.全程优质护理对小儿支气管哮喘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18):1887-1889.
[4] 卫秀梅.集束化循证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3):55-57.
[5] 张 冉,田庆秀,余丽君,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42-47.
[6] 项蕾蕾,吴志娟,茆丽丽,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对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