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医护人员对病人优逝认知的质性研究
2017-02-27叶嘉慧杨智慧张立力
叶嘉慧,杨智慧,张立力
肿瘤科医护人员对病人优逝认知的质性研究
叶嘉慧,杨智慧,张立力
[目的]调查肿瘤科医生、护士对临终病人优逝的认知。[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半结构式开放性访谈提纲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0名医护人员优逝认知进行深入访谈,并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医护人员的优逝认知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强烈责任与义务感、维持病人希望和信念、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病人家属的重要作用、病人生命终末阶段医护人员优逝技术实施的两难境地。[结论]肿瘤科医护人员对优逝认知有了很大提高,但优逝技术的应用仍然不成熟,优逝课程培训有待提高。
优逝;肿瘤科;医生;护士;认知;应用;培训
优逝(good death)的概念由威士曼(Weisman)于1972年最早提出[1],国外对优逝的组成以及医护人员、家属、病人对优逝的认知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透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对优逝的研究起步晚且发展缓慢。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优逝的构成以及重要程度不一致,作为优逝的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对优逝的态度以及认知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肿瘤科医护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现阶段优逝技术的实施情况以及医护人员对优逝的认知状况,对肿瘤晚期病人的临床应对策略,以此确定医护人员在优逝方面认知的不足以及继续学习的方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6年2月—2016年4月在深圳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病房选取部分医生和护士进行访谈。纳入标准:①肿瘤科医生以及护士;②工作半年以上并且有照料临终病人经历;③年龄超过18岁;④自愿参加访谈者。本研究共纳入20人,年龄(34.67±7.21)岁,工作经验(8.54±7.58)年。其中医生5人,护士15人。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开放性深入访谈法,访谈前准备好访谈提纲。访谈中对访谈全过程进行同步录音。访谈前向研究对象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并就录音问题征得访谈者同意,向被访谈者保证访谈过程如有困难或不适等情况,可自由放弃访谈,采用匿名方式,姓名由编号代替。
1.2.2 资料收集 研究者深入临床一线,提前与预访谈者约好访谈时间,选择安静的地点进行访谈。访谈提纲聚焦于:①为了帮助癌症晚期病人实现优逝,你会做什么?②你认为哪些因素与病人优逝的实现有关,你最关注哪一点?③你照料临终病人的经验感触,对死亡的认识变化?④你认为生命终末阶段如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⑤你认为你所了解的优逝技术是否足够你帮助病人很好的实现优逝?另外,在正式访谈前采集被访谈者的基本信息(年龄、工作年限、是否接受过临终关怀相关课程教育与培训)。访谈过程中还需关注被访谈者的非语言沟通内容,及时记录于备忘录。访谈时间为30 min~45 min。
1.2.3 资料分析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同步进行,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录音资料。将20名被访者从1至20进行编码,对文字进行转录,围绕访谈主题寻找分析单元,提取主题,验证主题。2名研究者分别提炼主题,通过讨论比较,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主题。
2 结果
本研究从访谈中提炼出5个关于医护人员优逝态度与认知主题:①面对病人的死亡问题,医护人员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责任与义务感;②医护人员强调给病人维持希望与信念;③医护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面;④医护人员认为病人优逝的实现家属的作用很关键;⑤医护人员实施优逝技术面临的困境。
2.1 强烈的责任与义务感 访谈开始即问到医生与护士面对临终病人与家属时的情感体验,他们对此有相似的情感体验,在意识到病人即将死亡时,他们的陪伴比任何时候更重要,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个案12(医生)说:“从我觉得病人快不行了的那一刻起,我就变得警惕起来,隔十几分钟我就会去病房查看一下病人的生命体征情况,安慰家属,我觉得病人和家属在这个时刻更需要我的陪伴,我经常去病房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我在关注病人的情况,我在他们身边,也许这样病人和家属会更加心安一些。”经历了越多的死亡病例,医生和护士判断死亡的时刻经验越丰富。因此,面对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病人,他们会显得非常的警惕,也会给予病人更加频繁的关注,时刻准备进行抢救(未签署放弃抢救同意书情况下)和安慰的准备。个案4(护士)说:“我会告诉病人家属,他能听到你们说话,只是没有办法回应你们了,你们想说什么就抓紧时间,我们随时都在,有什么情况就叫我们。我想让病人和家属知道,我们对病人的情况都十分了解,我们会随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从上述对话能看出医生、护士在病人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表现出了对病人及家属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更强烈的职业精神。
2.2 维持希望与信念 在此次研究中,医生及护士同时强调了维持病人的希望是实现临终优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希望能给病人带来更多积极的情绪,减少内心的痛苦与折磨。
2.2.1 病情保密 有研究表明:病人病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主治医生[2]。虽然护士不是信息告知的主要角色,鉴于护士接触病人机会较多,当病人觉得医生较忙不方便咨询病情的情况下,也会问到护士。因此,医生、护士同样面临着病情告知的抉择。在病情告知上,医生、护士采取一致的对策,即在法律、医院规章制度允许情况下满足病人家属的要求,按照家属的要求适当向病人隐瞒病情。个案4(医生)说:“病人家属一般会根据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决定是否告诉他真实的病情,一旦家属有隐瞒病情的需求,同时隐瞒病情不会影响治疗进行的情况下,我们会遵照家属的意愿。”另外,医生的病情告知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以家庭为中心,而非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医生会倾向于把医疗信息先告诉病人家属,让家属来决定是否告知病人。中国大多数家庭不会告诉病人太多的信息和病情,医生、护士也提出了隐瞒病情的困难性。随着癌症病情发展,出现各种症状,病人也会对病情产生怀疑。另外,大多数人对病情保密这一做法感到质疑。他们认为保密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病人对病情的未知也会影响生活质量。个案18(护士)说:“我们一般是不提倡保密病情的,如果病人家属要求我们对病人病情保密,我们会先跟主治医生沟通,共同评估病人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承受能力,权衡保密病情的利弊。”本次访谈中,被访者均从优逝的出发点及不同角度讲述了对病情保密的看法,医护人员对病情保密这方面的认知较好,但鉴于中国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紧张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歧。因此,优逝技术实施起来还是与理想有所差距。
2.2.2 精神支持 访谈过程中,医生、护士都提及精神支持对病人及家属的重要性。病人及家属在得知癌症诊断后,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包括愤怒、恐惧、无力感等[4]。当癌症无法得到治愈,如何让病人及家属接受现实是医护人员需共同应对的难题。个案1(医生)说:“中国人普遍缺乏信仰,所以当他们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无力感,生活失去了支点,从而产生绝望的情绪。所以我觉得如果我可以帮助病人寻找宗教信仰的支持,对病人的精神抚慰会有很大帮助。”个案20(护士)说:“很多病人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会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开始回顾自己的过往人生,之前有一个病人就给自己写了一个回忆录,把自己生活的精彩瞬间用照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做成一本相册,我想他看着那本相册回顾着自己的一生,应该心里会平静很多。所以我觉得在适当的情况下,帮助其他病人用类似的方法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或者指导病人家属用语言及行动来帮助病人发现自己的价值,让病人生命的最后一程可以走得更加安详。”综上所述,医护人员的优逝认知里,病人的精神支持来源于家属、宗教信仰的力量以及病人本人的内心力量,而其中力量最大的是家属的精神支持。
2.3 病人家属的重要作用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的核心作用在医疗活动中占据了主导位置。访谈中,当被问到如何对病人实施优逝技术时,大多数人都表示通常优逝技术的实施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医护人员很少直接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而是通过指导病人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方式进行。因此,家属在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家属作为病人患病期间的主要陪伴者,无论在医疗决定方面,还是在情感支持、日常照顾和后事料理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3.1 家属的陪伴作用 医生、护士都表达了癌症病人家属陪伴的必要性,这与大多数优逝研究[5-11]中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构成病人优逝的重要因素的观点相符合。个案19(护士)说:“我会鼓励病人家属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病人,就算是普通患病的人住院期间都希望有自己的亲人和爱人陪在自己身边,何况是一个身患绝症、备受癌痛折磨的癌症病人,有些病人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病房,家属很少来探视,我能感觉到这些病人远没有那些经常有家人陪伴的病人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个案15(护士)说:“很多病人患病后,失去了工作能力,或者因为需要连续长期治疗的原因需要经常住院,影响正常的工作,甚至断绝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因此病人易产生被遗忘感和孤独感,而家属却可以成为延续病人与社会联系的人,让病人感受到还有人在关心他、爱着他,这就是陪伴的意义了。”被访护士大都肯定了陪伴的意义,他们认为家人的陪伴对病人来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因此,他们将对病人实施优逝技术转移到对其家属进行一些陪伴指导,如指导病人陪伴的意义、身体接触的意义等。
2.3.2 家属的沟通作用 在访谈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都提到了与病人本人直接沟通的困难。医患关系的紧张局势以及死亡话题的严肃性成为医护人员直接与病人沟通的难点。家属对医疗选择的权力决定了医生选择谈话对象的倾向,家属成为医护人员与病人信息传递的桥梁,同时家属也承担了信息告知方式的压力。护士与病人心理方面的沟通也需要家属的帮助。被访问的护理人员普遍表达家属作为陪伴病人时间最长、最亲密的人,对病人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最了解,因此心理护理工作由家属承担起来效果最佳。护士根据工作经验适当给予病人家属心理护理方面的指导。当问到临终病人的相关心理问题如何护理,被访者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压力、成为家庭负担的压力、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的改变、恐惧死亡、心愿未了、失去价值感、形象外观紊乱、症状折磨的紧张感。被访护士提到大多数家属缺乏心理护理的方法,缺乏照顾临终病人的经验,不了解癌症病人的心理需求,许多病人家属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好病人的心理工作。个案18(护士)说:“在给病人做治疗时,有时候或多或少我也能感觉出一些病人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如27床病人,平时来看他的人很少,经常一个人在病房,我去病房的时候,他经常会跟我说到一些以前工作的事情和他的同事。我能感觉到他很希望自己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这方面我没办法帮助他,所以我会找机会跟病人家属谈谈这个问题,告诉家属帮助病人重建关系网,让他以前要好的朋友、同事有空多来看看他、聊聊天,这对改善病人的心情有很大帮助。”访谈中,护士对病人的心理问题比医生更关注,发表了更多的想法,但同时护士也表示,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做得仍不够,而病人的心理问题与病人能否实现优逝密切相关,因此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的重担放在了家属身上,但护士仍需适当给予家属心理护理方面的指导。
2.3.3 家属的照料作用 家属的照料包括日常生活的照顾、离世前的准备以及病人离世后的后事料理。医护人员在访谈中表示家属照料的好坏影响病人的优逝过程。家属陪伴病人的时间最多,能提供全程全身心的照顾,能及时发现和反馈病人的症状和病情变化,对病人的日常作息和生活习惯最了解,因此家属对病人的照料成为医护人员评估病人优逝的重要方面。个案6(护士)说:“对癌症晚期的病人来说,疾病让病人很痛苦,丧失自理能力,需要家属的全程照顾。”个案7(护士)说:“平时我们的工作比较忙,对那些比较危重的病人,要求家属不能随意离开病人,因为病人在离开照顾者视线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危险,我们也需要家属来帮助我们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让家属告知病人的主诉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这样病人的情况我们就能随时把握,不然真的不放心。”另外,家属的照顾能力也影响了病人优逝的质量。多数家属缺乏照顾癌症病人的经验,第一次经历,再加上初期对疾病的不了解,让很多家属产生照顾的无力感[11]。个案8(护士)说:“病人家属在一开始需要很多指导,对病人出现的一些反应和症状应对不了,会经常来找护士,所以我会在开始就跟家属讲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告诉他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副作用等。另外,简单说明出现常见的症状如何处理,让家属掌握更多照顾病人的技能,能更好地照顾病人。”医生认为家属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生活照顾,也是生命的守护者。他们参与病人治疗的决定,跟踪着病人所有的治疗过程,相当于半个医生的角色,与病人共生息。个案3(医生):“很多病人的家属带着病人去过好几个医院看病住院,寻求治愈的希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家属会有很多关于生命的领悟和思考,对病人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选择,在生命的陪跑路上,他们很辛苦,也很伟大。很多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肿瘤科医生,能为病人做的事很少,反而是家属做了很多。”对于大多数病人家属做出的选择医生认为应该给予尊重和支持,因为家属与病人共命运、同呼吸,更能感受到病人的需要。由此看来,医生、护士都很看重家属的照顾作用,由于工作侧重点不同,他们有不同的认识,医生由于对病人的病程比较了解,且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较多,因此对家属作用的认识更深切。
2.4 提高生活质量
2.4.1 症状控制 在问及什么因素对病人的优逝最重要时,所有访谈者都指出控制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是病人优逝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个案15(护士)说:“癌痛的折磨对病人是最直接、最致命的伤害,往往很多病人就是被痛死的,对病人做舒缓治疗首先就要解决疼痛的问题。”个案4(医生):“病人步入临终阶段,除了对症治疗,其他的治疗都是没有意义的,符合舒缓治疗条件的病人,在最后的几天会转到临终舒缓病房,护士不再需要频繁监测血压、体温这些常规操作了,一般不再对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这样病人可以更平静、更祥和地离开。”由此看来,医护人员的优逝观里,临终病人应以疼痛控制为关注重点。个案2(医生)说:“我们有一个终末期治疗的路径,如果我们认为病人条件合适,会首先跟病人家属讨论不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治疗,为了让病人死得平静、安详,最后一般给予镇静、镇痛持续泵入的状态,这样病人就可以在睡眠中死去,病人家属也不用看着病人在挣扎中死去那么难过。”
2.4.2 安慰治疗 当问及护士能为病人优逝具体做什么,很多护士提到了安慰和安抚。在访谈过程中,通过观察被访者的表情和眼神,能看出大多数人在提及优逝这个话题时,还是略显沉重和深沉的,他们的表达中有对病人境遇的同情和无可奈何感。他们认为应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有创操作,耐心倾听病人的表达,提高病人舒适度,给予病人宽容和理解。个案15(护士)说:“对于病人的一些合理要求,我们会尽可能地去满足,比如病人住院期间要请假回家,我们在病人病情许可下都会同意。有时候病人因为情绪不好,跟我们发脾气,我们也不会跟他计较,因为我们理解他发脾气的原因,我觉得病人得了癌症已经很可怜了,我想尽可能地让他过得好。”个案14(护士)说:“给病人打针,如果我觉得我没有把握,我就不会去试了,我会找一个技术好的来帮我打,我不想让病人承受更多的痛苦。平时给病人做操作、翻身的时候,我会动作轻柔,给病人更舒适的感觉。”
2.5 优逝实施的困境
2.5.1 传统文化对沟通的影响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死亡话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禁忌话题,但肿瘤科却绕不开死亡的讨论,医生、护士都在访谈中提出对病人及家属谈论死亡相关问题让他们觉得很棘手。医护人员普遍认为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工具,但经验丰富、沟通能力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在死亡话题的沟通方面仍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医生对沟通这方面发表了较多看法,医生的工作很多时候都花在与病人及家属的病情告知、病情讨论方面。对于如何选择告知的方式、告知的时机、讨论病情时如何照顾病人及家属的感受等都让医生觉得很费神。个案2(医生)说:“超过一半的病人不知道化疗并不可以治愈他们的疾病,他们积极地来做化疗,医生是他们的希望,同时又是一个打破他们希望的人,对于死亡的告知,我总是很犹豫。而很多时候,病人和家属对死亡这个事实是很抗拒的,影响我和病人、家属的有效交流。”个案3(医生)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反复告知了病情和不良预后,然而病人家属充耳不闻,坚持认为这是消极的气场,会促进病人的退步。”个案6(护士)说:“病人离开医院后,我们会有常规的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情况,但是很多人接到电话都是很抗拒的态度或者直接挂掉电话,他们不愿意跟你谈论死亡,对于家里有人去世,他们总是避之不谈。”
2.5.2 缺乏心理护理能力 心理护理是肿瘤科护士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但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护士在心理护理方面能力欠缺。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护士的沟通和心理护理的水平亟待提高。被访的护士认为他们无法控制疾病进展,应该结合临床经验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和支持。然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做得很少,给予的心理安慰也远达不到病人的实际需求。个案17(护士)说:“如果我们可以和西方国家一样很自然、很开放地谈论死亡的话题,我想我会和病人讲很多,跟他们谈论如何面对死亡,看待死亡这些话题,让他们更坦然地接受死亡,不至于独自面对死亡。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禁忌死亡的话题,导致很多时候我们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受到阻碍。”
2.5.3 国内临终关怀模式单一 被访者提到临终关怀不仅仅由家属及医护人员来完成,应该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但由于国内临终关怀模式的限制,以及全民死亡意识的不足[12],临终关怀团队无法建立起来。个案10(护士)说:“参观了香港的临终关怀模式,才觉得虽然自己医院的舒缓治疗做得比别的医院好很多,但还是差很远。”个案12(护士)说:“香港的临终关怀社会团队包括灵牧机构、物理治疗师、社会志愿者等,开展的临终关怀项目也很多,但是感觉我们很难实施起来,经济水平和政策等因素都有影响。”个案5(医生)说:“对每个家庭来说病人的死亡都是重于泰山的,谁来关注病人和他的家人,如何实现‘软着陆’?如何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如何以最有尊严和最平静的方式度过死亡?显然仅凭医护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如果社会的力量能够动员起来,全社会一同来关注临终群体,才是一个真正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临终关怀模式。”
2.5.4 优逝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访谈发现,整个团队中医护人员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经验丰富、接受过临终关怀相关培训教育的医护人员对优逝的认识更深,更有想法;而工作年限少、未受过相关教育培训的医护人员的优逝认知较浅薄,对临终病人的应对能力弱。
3 讨论
本次访谈发现:医生和护士对优逝的认知中,大多数观点相似,对病人的临终关怀问题提出了很多想法和自己的认识,表明了他们都对病人的临终关怀问题非常关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病人实现优逝。医护人员对优逝的认知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帮助病人实现优逝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知识水平及能力的限制,要更好地实现优逝结局,需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探索。
3.1 病情保密的意见分歧 访谈中医护人员表示:中国传统的死亡观念不允许他们在病人面前谈论死亡的话题,因此他们会尽量给病人更多希望的支持。目前,中国的医疗模式就是医生-家属-病人的关系[13],即先家属后病人,此次访谈得出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对癌症病人来说,病情保密问题一直是个热议的话题。在访谈结果中也同样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出于维持病人希望的考虑;另一种是出于尊重病人知情权的考虑。虽然意见不统一,但反映了医护人员对待病人优逝问题的严肃性,同时也说明了优逝本身就是一个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一个病情保密问题,出于优逝的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希望的维持、尊重病人权利、医患关系、临终准备。这几个都与优逝的影响因素相关。在访谈中,医护人员对这几个方面的考虑都有所涉及,说明被访者对优逝的构成要素把握度较高,而在病情保密方面有两个相反意见在于被访者对这几个优逝因素衡量结果的不同。虽然都是基于病人的优逝考虑,但是医护人员对如何处理病情保密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应对原则,在相同的原则基础上应对不同的情况。
3.2 中国传统文化对优逝实施的影响 国外对优逝的认知研究较多,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样。通过此次访谈得出的结果也有一部分与国外优逝认知研究不同的地方。首先,传统文化对死亡态度的影响深远,人们对死亡话题的讨论很婉转或是避而不谈,影响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病人与家属的沟通。医生、护士没办法直接地跟病人讨论死亡,因此无从了解病人真切的心理状态,也没法参与病人死亡前的准备事项。西方的临终关怀模式因为没有传统的束缚,医护人员可以直接与病人谈论死亡,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其他临终前愿望,从而给予及时的帮助,这样能让病人的死亡路程走的更加从容而有准备,在多人的关怀和帮助下走的更加平静。另外,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思想也大大影响了优逝的实施。在西方国家以个人为中心的主导思想下,西方人的优逝主要以个人尊严的保持、个人价值的实现、知情权等个人意志的内容为主导,而中国人的优逝很多都与家庭因素有关,如良好的家庭关系、不成为家庭负担、知情顺序为先家属后本人都反映出了中国优逝的特点。另外,访谈结果中提到的家属的作用也体现了被访者对优逝中的家庭为中心的思想的认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要更好地实施优逝,处理好死亡这一敏感话题,必须更透彻地解读中国文化的死亡观。
3.3 医护人员亟须提高优逝能力 从访谈中可知,医护人员对优逝认知水平尚可,但在优逝的实施方面能力欠佳。他们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病人控制临床症状,通过指导家属以提升家属的照顾能力来帮助病人更好地实施优逝,但医护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病人的优逝水平。从访谈中得知:医生和护士都很想通过一些方法来更好地帮助病人和家属,但是由于他们很少接受临终关怀的正规培训和教育,在这方面的知识很缺乏。因此,医护人员应填补临终关怀教育知识的空缺。除了要学习正确的死亡观念外,还应有一系列正规的课程来培养他们在临终关怀方面的感情技能、照顾技能、心理护理技能、沟通技能、安抚技能及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技能。另外,可以挑选一些带头人到国外学习优秀的临终关怀模式,将新的理念带回国内,吸取可行的措施应用到临床实际中,并将好的临终关怀理念分享给大家,让每个医护人员都可以得到临终关怀思想的灌输。
4 小结
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该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对优逝的总体认知情况,并与国外发达国家医护人员的临终关怀工作进行对比,发现医护人员需加强优逝教育和优逝技能培训,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实施优逝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突破。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未结合量性研究,无法确切得知医护人员的优逝水平具体应在哪方面得到何种程度的提高。接下来需继续研究的方向为扩大样本量和样本范围用量性研究的方法调查医护人员具体的优逝认知情况,以了解医护人员确切需要提高的知识模块以及程度。另外,仍需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优逝模式,改善并解决目前优逝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1] Yi T,Deng YT,Chen HP,etal.The discordance of information needs between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in China[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16,99(5):863-869.
[2] 曾铁英,吴辉.优逝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0):1228-1230.
[3] 玉美花.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9):198-200.
[4] Curtis JR,Patrick DL,Engelberg RA,etal.A measure of the quality of dying and death.Initial validation using after -death interviews with family members[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2,24(1):17-31.
[5] Hirai K,Miyashita M,Morita T,etal.Good death in Japanese cancer care:a qualitative study[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06,31(2):140-147.
[6] Miyashita M,Morita T,Sato K,etal.Good death inventory:a measure for evaluating good death from the bereaved family member'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08,35(5):486-498.
[7] Shin DW,Choi J,Miyashita M,etal.Measuring comprehensive outcomes in palliative care:validation of the korean version of the good death inventory[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11,42(4):632-642.
[8] Choi JY.Factors that affect quality of dying and death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on inpatient palliative care units:perspectives of bereaved family caregivers[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13,45(4):735-745.
[9] Miyashita M,Kawakami S,Kato D,etal.The importance of good death components among cancer patients,the general population,oncologists,and oncology nurses in Japan:patients prefer “fighting against cancer”[J].Support Care Cancer,2015,23(1):103-109.
[10] 张丽萍,方雪梅,郑晓珍.晚期癌症患者家属优逝认知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3,20(7):73-76.
[11] 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6-28.
[12] Huang Shuhe,Tang Fuin,Liu Changyi,etal.Truth-telling to patients’ terminal illness:what makes oncology nurses act individually? [J].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2014,18(5):492-498.
[13] 王凌云,韩铮铮,路琦,等.基于优逝理念的社区晚期癌症病人家属面对亲人离世体验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2):1703-1707.
(本文编辑张建华)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cognition of medical staff ongood death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oncology
Ye Jiahui,Yang Zhihui,Zhang Lili
(School of Nursing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510515 China)
2015年度南方医科大学“科研启动计划”立项课题,编号:RW2015PY02。
叶嘉慧,本科,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杨智慧(通讯作者)、张立力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信息 叶嘉慧,杨智慧,张立力.肿瘤科医护人员对病人优逝认知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18):2278-2283.
R473.73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8.037
1009-6493(2017)18-2278-06
2016-09-27;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