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7-02-27刘冰冰申靓亮
刘冰冰,申靓亮,王 燕
老年抑郁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刘冰冰,申靓亮,王 燕
从老年抑郁的主要表现、老年抑郁评估工具、家庭功能、老年抑郁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其他与老年抑郁相关的因素、改善家庭功能等方面对老年抑郁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老年人;抑郁;家庭功能;相关性;评估工具;相关因素
抑郁是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由于躯体疾病以及不良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增多,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率高、程度重[1],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甚至影响生存年限[3-4]。因此,对老年人抑郁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是必要的[5]。家庭功能反映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成员需求的能力,与个人的健康状况或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家庭功能与抑郁情绪存在明显相关性,现将两者关系综述如下。
1 老年抑郁的主要表现
老年抑郁的典型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及活动减少等,但老年抑郁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如有突出的焦虑、烦躁情绪,精神运动性迟缓和躯体不适的主诉也较年轻病人更为明显。由于老年人常伴有躯体疾病以及生理、心理的改变,又受到经济状态、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老年抑郁的诊断、治疗问题要比青年人复杂。
2 老年抑郁评估工具
2.1 老年抑郁量表(GDS) 由美国学者Brink编制,量表共有30个条目,主要评估老年人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及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消极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用于测量抑郁程度。请老人回答近1周的感受,每个问题只需回答“是”与“否”[6]。
2.2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1965)[7]。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病人的主观感受。但是对严重迟缓症状的抑郁评定有困难。同时,SDS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
3 家庭功能
3.1 家庭功能的概念 家庭功能反映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成员需求的能力,与个人的健康状况或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3.2 家庭功能对老年人的意义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病人身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出门活动频率日益减少,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的生活照料、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8]。
3.3 家庭功能的评估工具
3.3.1 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量表(APGAR) 家庭功能评估常采用APGAR[9],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Smilkstein医师根据家庭功能特征设计,是家庭成员对其家庭进行主观量化评价的一种工具[10]。量表包括5项指标: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亲密度。
3.3.2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 该量表是由Epstein等[11]编制,用来评价家庭的基本功能及实现其基本任务的能力。FAD从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6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评价,并结合这6点得出一个总评,共有6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4个等级评分,正性条目反向计分,量表的各条目得分的平均数即为该量表的得分,评分范围为1分~4分,评分越高说明相应的家庭功能越差。
4 老年抑郁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
4.1 家庭功能各维度对老年抑郁的影响 杜娜等[12]运用FAD探索抑郁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情况,结果表明:抑郁病人家庭确实在多方面都存在家庭功能失调。这与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一致[13-14]。总的来说,老年人抑郁状况与其家庭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家庭功能良好者,老年人抑郁情绪相对少;家庭功能障碍越明显,抑郁情绪越明显[15]。本研究从4个方面综述家庭功能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①适应度:反映个体在遇到困难或危机时,利用家庭内部、外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Su等[16]研究表明:农村老人年轻时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少,大部分农村老人以种地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的收入是有限的,能提供给子女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到城市打工赚钱而不能陪伴其左右。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高于城市。农村老人在遭受突发生活事件时,子女能提供的支持相对较少。城市老人大部分是退休的工人或职员,他们得到的医疗保险更多,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险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自己要负担花费的一部分,有的农村老人没有医疗保险。研究表明:经济状况与精神压力有密切关系,农村老人的抑郁水平高于城市,这能够用农村老人在遇到困难或者危机时所能利用的家庭内外部资源减少来解释。②合作度:反映家庭成员间分担责任和共同做出决定的程度。Ariene等[17]的研究表明:男性认知功能障碍老人的照护者大都是他们的配偶,而当这些老年女性配偶被问及是否得到帮助时,本研究中的大部分照护者都表示,既没有得到亲戚的帮助,又没有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当照护者独自承担照护责任时,他们常常感到压力已经是超负荷了,并且感到不适和孤独。可以看出,当家庭成员不能帮助老人共同分担照护责任的时候,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③成长度:成长度反映家庭成员在身心发展上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引导的程度。抑郁被认为是快节奏生活社会的通病,然而抑郁在老年人中常常被忽视,人们通常把抑郁症状当作是年龄增加导致的正常症状。有抑郁症状的老人,他们自己可能也会忽略这种抑郁情绪,不重视自我照护,可能会威胁他们的健康,增加患病率,降低自理能力。这就要求家人引导他们认识这种抑郁情绪并适当地应对[18]。④情感度和亲密度:情感度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的程度,而亲密度反映家庭成员在时间、空间、金钱等方面的共享程度。Feng-Jen Tsai等[19]的研究发现,代际关系的改变和老年人抑郁情绪存在相关性。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台湾中老年人健康及生活状况的大调查,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评估老年人的抑郁,然后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与代际关系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07年老人孤独感的OR值=1.46(OR>1为有统计学意义),悲伤感OR值=1.40,说明不照看孙辈的老人更容易孤独和悲伤,他们的CES-D得分更高。但是,1993年和1999年的Logistic分析中却没发现上述结果,可能与经济社会水平不够高、老年人照看孙辈比例不高有关。这说明照看孙辈这样一种代际关系的改变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是随时间增长而增大的,即照看孙辈的老人心理精神状态更好,其来自家庭的情感度和亲密度更高,更易避免抑郁。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跟老伴一起生活及跟子女一起生活都和抑郁情绪存在联系。
4.2 老年抑郁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国内研究大都只关注家庭功能对抑郁的影响,但国外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和抑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家庭成员的抑郁也会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抑郁的老人,那么这个家庭在解决更多家庭问题、婚姻中的矛盾、家庭责任上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如一个抑郁老人的配偶因为长期照护抑郁的老人可能会感到巨大的负担,可能因为这种巨大的压力,抑郁老人的配偶不再费心思寻找更加有效的照护方法,也不再关注抑郁老人的兴趣。而配偶或家人这种巨大的压力会影响家庭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20]。因此,不能只强调家人对抑郁老人的照顾,同样也应该重视抑郁老人的照顾者的感受。
5 与老年抑郁相关的其他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等都对老年抑郁有一定的影响。Oliveira等[21]研究中采用GDS对107名收容机构的老人抑郁状况进行评估,用χ2检验探究社会人口统计差异与老年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和婚姻状况与老年抑郁之间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发现:有抑郁症状的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比低龄老人存在更多的影响自理能力的伴随疾病;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大部分是丧偶者或者单身;老年女性更容易有抑郁的情绪,原因就是男性有更多的机会受到女性的关心照顾。老年男性的支持主要来自他们的配偶、子女。有研究发现:环境改变与老年人抑郁情绪存在相关性,老人在进入收容机构的第1年更容易发生抑郁,第1年发生抑郁的比例为54%,在收容机构生活1年以后的抑郁比例为21%。环境的改变及适应的要求,可以解释这种第1年抑郁比例较高的结果。另一个原因是期望的落空,这些进入收容机构的老人认为在需要的时候,家人应该给予照顾,尤其是那些有子女的老人除了以上因素,婚姻关系不和谐、少年时期父母离异、父母死亡、反复搬家以及其他负面家庭因素均可增加抑郁的风险,这些家庭事件通常会导致某种程度上的家庭功能障碍[22-23]。
6 改善家庭功能
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家庭功能与老年人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改善家庭功能,充分发挥家庭的各项职能作用是维护和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6.1 理论依据 McMaster家庭功能模型(McMaster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是McMaster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系的学者在临床情境下对家庭进行持续研究而发展的一种家庭功能模型[24]。该模型以系统论为理论建构的基础。它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须把家庭视为整体,反对把家庭简化为个别的成员;有必要超越对个体和亚群体的分析,去理解家庭的功能;家庭结构、组织和相互影响模式会影响家庭中的成员。该理论强调家庭功能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其中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沟通涉及信息如何通过言语进行交换,以及直接和清晰的沟通。
6.2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
6.2.1 鼓励家庭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 家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体系,家庭环境是人们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条件。当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家庭是其最大的精神支柱[25]。老年人是最需要生活照顾和精神照顾的群体,年纪越大,这种需求就越迫切。老年抑郁状态与家庭功能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的5个元素中,家庭的亲密度、情感度和合作度对老年抑郁状态的影响最为显著[26]。根据此结果,护理需从家庭的亲密度入手,鼓励亲人与老年人同住,或抽时间多陪伴老人;还需从家庭的情感度入手,鼓励家庭成员注意关心爱护老人,尊重理解老人,以恰当的方式应对老年人的情绪波动[27]。如果老人能及时地得到家人生活和情感上的支持,就会鼓起生活的勇气,勇敢地面对老化和疾病,并能维持身心健康。家属应充分意识到家庭的凝聚力和浓厚的亲情对老人健康的重要性[15]。改善家庭功能,去除家庭内不良的刺激因素,创造健康、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增加家庭内部的心理情感支持,避免抑郁的发生[28]。护士作为一名职业的照顾者,应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护理时考虑老人身体和心理的需要,促进护理的人性化,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护理,协调老人与家人之间的关系[15,29]。
6.2.2 家庭成员应与老人多进行沟通 沟通被看作一个对家庭功能具有推进作用的因素。家庭成员间定期有效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有助于其释放内心压力[30]。研究表明:经常与亲人、朋友交流,能获得需要的帮助、有可信任的朋友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低于无上述因素的老年人[31]。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空巢老人增多,子女可以选择跟老人视频聊天来进行沟通。Oliveira等[21]的研究表明:远程视频聊天可以达到减轻老人抑郁孤独情绪的效果。他们选取台湾不同地区16个护理之家的90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人,对照组50人,实验组老人除了家属常规探视外,每周还有至少5 min与家人沟通的视频聊天,干预持续3个月;对照组老人只接受家属常规的探视。结果表明:实验组老人的抑郁得分在干预3个月、6个月、1年以后均低于对照组(P<0.001)。相反,缺乏社会交往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较高[31]。
6.2.3 正确看待丧偶老人寻求新的伴侣的行为 对于丧偶的老人,子女不应反对老人寻找新的伴侣的意愿。传统观念在我国依然浓厚,丧偶老人想要寻找新的伴侣的想法常常不能被接受。丧偶会降低老人应对生活中挑战的能力。其实不仅是老人,丧偶会影响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的精神心理健康。但是老人随着年龄增加,对伴侣的依赖程度增加,这会使得丧偶这种影响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更明显[32]。因此,不应该反对丧偶老人重新寻求新的伴侣的意愿。
6.3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实际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它通过满足个体需求,降低压力水平缓冲压力的影响,促进身体健康[33]。从家庭合作度层面来说,家庭成员应该主动承担自身的家庭责任,经常谈论老人感兴趣的问题,切实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指导老人进行合适的休闲及运动锻炼。有研究发现:休闲放松及身体锻炼可以防止或者减轻抑郁的症状。老年人中最普遍的5项休闲放松活动包括看电视、散步、读报、走亲访友、聊天或者旅行[2]。
7 小结
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负性情绪,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被忽略或未予诊断。抑郁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早进行积极干预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家庭功能反映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成员需求的能力。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与老年抑郁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积极改善家庭功能对老年人的抑郁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老年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改善家庭功能更具体有效的做法及护士能否通过干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抑郁情绪产生积极影响等问题,仍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 陈美娟,高哲石.老年期抑郁与Alzheimer病[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28(1):4-7.
[2] Özge Saraçl,Ayse Semra Demir Akca,Nuray Atasoy,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cognitive functions,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J].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2015,13(2):194-200.
[3] 杨健.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抑郁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47-1648.
[4] 买然别克·卡里,任代平,高惠春,等.6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2011,41(7):71-72.
[5] 袁杰,瞿正万,江琦,等.上海市浦东社区老人抑郁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2):86-88.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订版):149.
[7] 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38.
[8] 吴锦晖,孙春丽,张绍敏,等.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3(3):401-403.
[9] 王春芳,蔡则环,徐清.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 340例正常人评定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杂志,1986,12(5):267- 268.
[10] 李迎春,胡传来,陶兴永,等.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4):398-399.
[11] Epstein NB,Baldwin LM,Bishop DS.The Mc Master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J].J Marital Fam Ther,1983,9(2):171-180.
[12] 杜娜,梁素改,司徒明镜,等.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15,30(2):283-289.
[13] Tamplin A,Goodyer IM,Herbert J.Family functioning and parent general health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 Afect Disord,1998,48(1):1-13.
[14] Miller IW,Kabacof RI,Keitner GI,etal.Family functioning in the familie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J].Compr Psychiatry,1986,27(4):302-312.
[15] 蒋燕南.某养老院老人焦虑、抑郁状况与家庭功能相关性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7):283-284.
[16] Su D,Wu XN,Zhang YX,etal.Depression an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China’rural and urban empty-nest elderly[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2,55(3):564-569.
[17] Ariene Angelini dos Santos,Sofia Cristina Iost Pavarini.Family functionality regarding the elderly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the caretaker’s perception[J].Rev Esc Enferm USP,2012,46(5):1-6.
[18] Souza RA,Costa GD,Yamashita CH,etal.Family functioning of elderly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J].Revista da Escola de Enfermagem da USP,2014,48(3):469-476.
[19] Feng-Jen Tsai,Sandrine Motamed.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aking care of grandchildren on elders’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s between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s and the reduction of elder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between 1993 and 2007 in Taiwan[J].BMC Public Health,2013,13:567.
[20] Jikun Wang,Xudong Zhao.Family functioning and social support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an urban area of Shanghai,China[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2,55:574-579.
[21] Oliveira SC,Santos AA,Pavarini SC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family functioning in 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J].Revista da Escola de Enfermagem da USP,2014,48(1):65-71.
[22] Gilman SE,Kawachi I,Fitzmaurice GM,etal.Socia-economic status,family disruption and residential stability in childhood relation to onset,recurrence and remission of major depression[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03,33(8):1341-1355.
[23] Sagrestano LM,Paikoff RL,Holmbeck GN,etal.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inner-city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3,17(1):108- 127.
[24] Walsh F.Normal family processes[M].2nd ed.New York:Guilford,1993:138-160.
[25] 季坚,孙蓉,耿青,等.家庭功能对老年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32-433.
[26] 陈佩玲,谢伦芳.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家庭功能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33-135.
[27] 季坚,张华,耿青.老年抑郁状态与家庭功能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8A):2006-2007.
[28] 杨丽全,陈金寿,郑建盛,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功能与抑郁的对应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23(9):66-67.
[29] 周志.我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245-246.
[30] 郭园丽,刘延锦.社区脑卒中主要照顾者家庭功能与其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349-353.
[31] 李惠萍,梁丰,宋江艳.合肥某社区老年人抑郁与家庭功能状况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62-163.
[32] Taqui AM,Itrat A,Qidwai W,etal.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Does family system play a role? 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Psychiatry,2007,7(1):57.
[33] 杨红霞,宋国丽,李如萍,等.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对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12A):3126-3128.
(本文编辑张建华)
Research progres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family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Liu Bingbing,Shen Liangliang,Wang Yan
(Graduate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000 China)
It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lderly depression and family function from the main manifestation and evaluation tools of elderly depression,family function,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family function in the elderly,other related factors of elderly depression and improvement of family function.
elderly;depression;family function;correlation;assessment tools;related factors
刘冰冰,护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300000,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申靓亮单位:300000,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王燕(通讯作者)单位:300000,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信息 刘冰冰,申靓亮,王燕.老年抑郁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18):2184-2187.
R473.59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8.003
1009-6493(2017)18-2184-04
2016-11-02;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