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夏治理论与治疗应用※

2017-02-27霍晓萌刘宏潇徐子琦赵亚男

河北中医 2017年9期
关键词:阴气伏贴治疗法

霍晓萌 刘宏潇 徐子琦 赵亚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010)

学术探讨

冬病夏治理论与治疗应用※

霍晓萌 刘宏潇△徐子琦1赵亚男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010)

冬病夏治疗法因其简便易行,疗效明确,患者依从性强,近年来被广泛推广。我们从冬病夏治的历史渊源、中医理论依据及常见治疗手段在内科杂病的具体应用等方面简述了冬病夏治疗法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情况,并对冬病夏治疗法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未病;中药疗法;季节;慢性病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色疗法,近年来因其简便廉验而备受人们欢迎及推崇。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可因感受阴寒之邪,或因兼夹其他致病因素而致病,形成伏邪宿根、经气脉络受阻、反复迁延发作,而致阳气不足,具有虚、寒、里、阴特点,长期反复发作容易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表现为相关脏腑、肢体经络的疾病,缠绵反复发作,如咳嗽、哮喘、痹证、虚劳、泄泻等。夏治,是指借助夏季三伏时节,机体及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借用大自然之“温、热”能量来温补机体的阳气,祛邪散寒,温通血脉,引火归元,应用药物贴敷、艾灸、中药内服、针刺、拔罐、刮痧、熏洗等方法,治疗上述“冬病”。冬病夏治疗法突出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治未病”的疾病预防观,具有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哲学内涵。

1 冬病夏治概述

1.1 三伏的来历 华夏祖先采用“干支纪日法”,天干地支相配组成60组不同的日子名称,每逢庚字称为“庚日”。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据《三礼义宗》记载,夏至之“至”有3个含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太阳照射时间最长,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此时还不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夏至之后接连为小暑、大暑2个节气,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夏至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高于地面散热程度,气温持续升高,地表累积的热量逐渐达到顶峰。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学说,古人认为最炎热的夏日属火,庚在五行搭配中属金,火克金,庚日之时,金必伏藏。《汉书·郊祀志注》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伏”乃藏阴气于炙热之中的意思。先人依据我国农历气候规律,规定三伏天是以每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统称三伏。由于庚日属金,五行中与肺相配,故为温煦肺经阳气及驱散体内所伏寒邪的最佳日期。

1.2 冬病夏治的历史渊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指春夏季节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生长的特点,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季节应顺应万物闭藏、阴气渐长的特点,养收养藏以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和“治未病”的预防治疗观足以被视为冬病夏治疗法的理论始源。

追溯冬病夏治疗法在我国历代文献中的记载,不难发现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富应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记载的“增损肾沥汤”,为最先提出在三伏天服药治疗疾病的记录。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记载的“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最先提出在三伏天行灸法并行外洗法治疗疾病。元代《世医得效方》所载“水马散”,提出了在三伏天采药并治疗痔疮脓血。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的“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生姜之类,以顺化成之气”,提出了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的用药原则。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记载“金曰从革,从革作辛。姜以辛胜,禀庚辛之味独专。新秋前后,三庚曰三伏,正所以缓火刑也”,提出了姜之辛性在冬病夏治中的特别之用,也为冬病夏治的用药特点奠定了基础。清代《张氏医通》提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此处论述了药物贴敷的适应证、方药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重要因素,这也是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天治疗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文献,成为现代冬病夏治贴敷治疗的文献渊源。

从唐代至清代,有关三伏天治疗疾病的记载颇多,然而学说体系并未形成。现代冬病夏治疗法是在“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和“治未病”的预防治疗观指导下,继承古代三伏天治病、防病方法的一种综合治疗、保健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彭冬青等研制的冬病夏治消喘膏,作为现代冬病夏治疗法的代表,最先提出中医冬病夏治的学说体系[1]。

1.3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1.3.1 阴阳五行学说 根据阴阳学说,自然界的四时变化体现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的特点。“冬至”与“夏至”是一年中阴阳转化的2个转折点。自冬至起,阳气复生,阴气消退,夏至时,阳气极盛,阴气消退也趋于尽头;自夏至始,阴气复生,阳气消退,冬至时,阴气极盛,阳气消退也趋于尽头。由于阴阳之间存在制约关系,三伏天阳气最旺之时,正是体内阴寒之邪易解之时,此时扶益阳气、祛寒之力更胜一筹。从五行学说而论,《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冬病夏治就是利用长夏胜冬“土克水”的五行克制关系。

1.3.2 四时气候学说 《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意指天人相应,人体的阳气活动与自然界的阳气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夏季是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天”又是自然界夏季中阳气最盛时段,人体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若存在阳气虚损,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以阳克阴,利用自然界的温热和温热疗法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必将冬病之邪消散。

1.3.3 体质学说 个人体质不同,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也不同。《医宗金鉴》云“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素体阳虚之人,自身抗御外邪能力不足,加之冬季阴寒过盛而致病,迁延日久未能消退,若在阳气至盛的三伏天补益阳气,则可有力克制体内阴寒之气。可采用辛温之药温阳祛寒,或采用补法,即在夏至后阳气渐去之时以温阳之药随而济之,从而助阳虚之人驱御寒邪,缩短病程,日久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2 冬病夏治疗法的应用概况

2.1 贴敷 冬病夏治贴敷疗法起源于“天灸”,即一种非火热性灸法,又名发疱灸、冷灸、自灸等,最早记载于清代医家张璐的《张氏医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进行处理,敷贴于体表穴位,致使穴位局部皮肤充血、发疱甚至化脓,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作用的一种外治法[2]。现代临床中三伏天灸逐渐演化成以三伏天药物贴敷为主的治疗方法,将中草药和某种液体介质混合成糊状或膏状外敷于特定穴位,既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得到吸收,又能对腧穴经络起到刺激作用,目前临床应用中还常见到经现代制药工艺加工而成的膏药、发热磁贴等剂型。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气血循环旺盛,皮肤松弛,毛孔打开,此时应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进行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随经脉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并借助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旺盛之势,温阳之力输布全身,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脏腑安和、阴平阳秘目的。

三伏贴敷疗法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牟雪莹[3]应用三伏贴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90例,随诊3年,结果显示坚持三伏贴敷治疗对控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复发有明显优势。王海隆等[4]于2012-07—2013-08在中西医常规治疗同时,应用三伏贴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70例,结果显示坚持三伏贴敷治疗有利于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的持续改善。潘军[5]应用三伏贴敷治疗银屑病26例,结果总有效率57.7%。莫珊等[6]应用三伏贴敷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儿童发声性抽动120例,结果发现儿童发声性抽动症状逐渐减轻,运动型抽动症状明显下降。金国栋[7]应用三伏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9例,结果总有效率87.2%。

2.2 针刺 在三伏天行针刺治疗,简称“伏针”,属时间医疗范畴,为中医顺时针刺疗法,选取穴位常本身就有扶正祛邪、通经活络、调理气血阴阳之效,加之三伏天阳气旺盛,腠理开泄,此时针刺祛除体内阴寒之邪的力量更强。陈斌[8]认为三伏针多用于治疗久病阴证里证,应深刺久留针,才能引伏留筋骨之邪外泄。在现代临床中,可见普通针刺、温针、针罐并用等多种手段的应用。刘晓琴[9]应用三伏天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穴血海、关元、足三里、阿是穴,结果总有效率97.06%。孔荣[10]应用温针灸治疗肩凝症35例,在三伏天选取患侧肩髎、肩髃、肩贞、臑俞、曲池、条口、阿是穴行温针灸,结果总有效率86%。唐春林等[11]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71例,予针刺中极、子宫、尺泽、太渊、百会、阴陵泉、蠡沟、太溪,初伏开始,末伏结束,神阙穴施行龟版灸,配合盆底肌训练方法,结果总有效率91.7%。

3 冬病夏治疗法的一些问题及探讨

冬病夏治疗法的各期文献多数为临床疗效报道和或回顾性研究,从近年的报道中仍可见各种非规范的治疗方法,易忽视不良反应的监控,缺乏对不良反应的客观报道,应用的疗效评定标准也不统一,研究方法多应用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及随机对照观察研究较少。对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理论的深入探讨,尤其是辨证取穴规律、有效治疗药物和穴位的临床验证是支撑冬病夏治疗法进一步发展的基石,不断降低不良反应和改善具体操作方法更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冬病夏治疗法虽有简便廉验的优势,但在具体应用时不仅要辨病、辨证,还要结合患者的体质进行施治,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增加患者痛苦。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传统伏贴剂多为纯手工配制,制备方法相对简单,生物利用度低,重复性差,疗效易受影响[12],有碍于冬病夏治三伏贴敷的发展,若能结合现代透皮吸收理论和生物提取技术,或有助于提高三伏贴敷的临床疗效,新型贴剂在降低施治部位皮肤损害的不良反应方面也有更多提高空间。

由于冬病夏治疗法对现代医学的借鉴逐渐增多,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查阅文献发现冬病夏治的应用病种不仅涉及呼吸系统、风湿免疫系统、循环系统,还涉及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疾病等,治疗手段也不局限于本文所总结的几种方式。冬病夏治虽属于传统的外治法,但参照其“天人合一”及“治未病”的理论基础,采用中药内服疗法也可期殊途同归之效。王永林[13]以基本方(药物组成:藿香、佩兰、紫苏叶、茯苓、白术、薏苡仁、杏仁、紫苏子、法半夏)加减,于伏天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36例,疗效明显。总之,冬病夏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仍需不断探索,其中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正是中医药事业不可或缺的要素。

[1] 彭冬青,王寅,田从豁.冬病夏治学术渊源与文献考证[J].北京中医药,2011,30(2):118-120.

[2] 杨君军,赖新生.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概况[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41-43.

[3] 牟雪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回顾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4] 王海隆,姜泉,冯兴华,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4):97-100.

[5] 潘军.穴位贴敷法预防冬季型银屑病复发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6] 莫珊,邓丽莎,李伟元,等.天灸对多发性抽动症儿童发声性抽动的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7):1559-1560.

[7] 金国栋.天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15-416.

[8] 陈斌.伏针的文献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2):34-35.

[9] 刘晓琴.三伏温针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2,32(4):52-53.

[10] 孔荣.三伏天温针灸治疗肩凝症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4):36-37.

[11] 唐春林,戴德纯,朱伟芳,等.三伏针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11):879-883.

[12] 虞彬艳,宣丽华.“治未病”贴膏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2):113-114.

[13] 王永林.136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的远期疗效观察[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8(2):38-39.

R259.622.1;R228;R245.99;R241.3

A

1002-2619(2017)09-1406-04

2017-03-24)

(本文编辑:习 沙)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9.032

※ 项目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2T50200)

△ 通讯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053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053

霍晓萌(1982—),女,主治医师,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阴气伏贴治疗法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肾虚阳痿早泄克星 创造外治疗法男士福音
肾虚阳痿早泄前列腺克星 外治疗法男士福音
青梨
壮医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改良森田治疗法对改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应对方式的成效
三伏贴冬病夏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现状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