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大棚的故事
2017-02-27文万
文万 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更能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孩子喜欢探索观察的习惯及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以我班实施的中班亲自然项目活动“大棚中的草莓”为例,我们追随孩子的孩子的兴趣,从而调整课程进程及发展方向。
一、活动的缘起
该项目课程源于老师投放在阅读区的图画书——《草莓》。孩子们在翻阅时对草莓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草莓长在哪儿?草莓身上为什么有黑点点?草莓可以做什么?”有的孩子还从家中带来了草莓和大家分享。抓住这一契机,在踏青时节,家委会联系了农庄,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摘草莓,并鼓励孩子们找出心中的疑问。“采草莓时看到的黑色的膜是什么?”“为什么种草莓要种在大棚里?”“没有大棚草莓就不能生长了吗?”……孩子们针对大棚里的草莓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孩子们对草莓的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的思考: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就要扮演好观察者、倾听者的身份,顺应孩子的兴趣生成活动,比起无视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冥思苦想白费一番功夫要轻松多了。顺应孩子兴趣,对孩子的想法给予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进行活动,活跃思维,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二、种子生长对比试验
我们针对孩子们两种不一样的想法进行了分组——常温组和大棚组,并着手尝试种子生长对比实验。孩子们分别将草莓种子种入了有盖和无盖的实验培育箱中。五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他们发现有盖培育箱中的草莓生长速度明显高于无盖的。大家的实验结果让原本主张常温种植的孩子们也加入了搭大棚的队伍。就这样,全班孩子的步调一致,大家决定去菜地种草莓、搭大棚。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经验的获得就是在反复的尝试和探索中不断积累相关的经验。通过实践操作,调动起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比较中找到科学的方法,激发孩子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三、搭大棚
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大棚怎么搭?需要哪些材料?还可以用哪些材料代替?
种植园里,孩子们纷纷开始了搭棚计划。丫丫将两根树枝插进土里,然后放上无纺布。不过,大棚的搭建并没有想象中容易,两根树枝不牢固。她很快又调整计划,又加上了两根树枝,这下总算稳当了。
康康使用的是筷子,他在观察丫丫的操作时,似乎发现了大棚密闭的问题,所以他将六根筷子有间隔地插进土里,并且确定了它们的稳定性,接着用垃圾袋罩住,为了加固他还使用了扭扭棒将垃圾袋固定在筷子上。可是康康还注意到了大棚的问题,就是并不密闭,保温性能不佳。
萱萱和豆丁两位小朋友决定合作搭建大棚。首先,他们小心翼翼地在草莓种子旁挖出了一个小洞,并将太阳伞打开插进泥土中,他们一次次地将伞向下压,目的是将其固定。两个小朋友也发现了伞下还有没有密闭的空间,因此,他们又找来了一块一次性桌布,打开后盖在伞面上,并用小石块压住。一个简易的大棚完成啦!
教师的思考:
整个活动,孩子们进行各种尝试,同时也从同伴身上学到不同的方法,丰富自己的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在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后的自信和成就感。我想,正是尊重幼儿想法,并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想法,孩子们才会在面临问题时,变得如此独立和聪慧。
四、课程在继续
有一天,细心的孩子们发现大棚的塑料膜上有许多小水珠,大家又分头查找资料。原来是因为大棚里的温度太高了,草莓生长的适宜的温度是25度。于是,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数字温度计,方便大家随时观测温度,并且孩子们又重新设计了大棚,做到可掀可合。
经过两个月的悉心照顾,孩子们经历了草莓从长叶到开花再到结果的全过程。种植园里的草莓也仿佛懂得孩子们的心思,它们用成熟的果实回报着每一个孩子。
理念的获得与提升:
在项目活动的进程中,孩子们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获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而他们在项目活动的实施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的精神和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的态度,更让我们感叹不已。亲自然课程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孩子主动探究,并获得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成为这些有利于孩子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思考、一百个想法,成人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试验自己的想法。童年本来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国度,囊括了所有的奇思妙想,孩子们正是在实践“天真”想法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的提升。所以让我们从尊重孩子开始,给孩子大胆验证想法的机会,相信他们会回报我们以别样的精彩。
(江苏省镇江市京河路幼儿园京岘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