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折纸活动中的评价策略
2017-02-27文姚丽琴
文姚丽琴
一、案例再现
按计划,在大班折纸组活动中,老师安排期末评价,并评出五名“折纸巧巧手”。老师先带孩子们回忆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18种物品的折法,然后让孩子们现场完成两件作品。明白要求后,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卡纸,动起手来。
大约十分钟,孩子们的作品就完成了。老师宣布了评奖方法:第一组的孩子先上来,逐个举起作品向大家展示并介绍,第二组和第三组当评委,你觉得谁折得好,就喊“留”,那么他就可以留在上面继续角逐,你觉得不是很棒就喊“过”,同时要说出改进意见。然后,第二组接受第一和第二两组的评判,依此类推,一轮结束后,留下的人继续展示、比较,接受全活动组评判,逐步淘汰,直到剩下最后五人。孩子们觉得自己能当评委了,个个兴致勃勃。
“大家好,我折的是钢琴和钱包。”小涵排在第一个。“过,过,你折得太简单了,显示不出高水平。”瑞希挺会评价。“大家好,我折的是飞鱼和蝴蝶。”“过,飞鱼的尾巴不对称。”浩翊的眼睛厉害得很。“大家好,我折的是牛和乌龟。”“留,留,留……”看来孩子们还是有眼光的。确实,楠楠的作品难度大,且边边角角都折得很到位、整齐。“大家好,我折的是公鸡和帆船,是跟妈妈学的。”小骏充满了自信。孩子们愣了一下。“过,过,那个公鸡不太像,头要昂起来才好看。”“留,我觉得他挺能干,还会折我们不会的东西。”“过,帆船看上去太简单了。”“留,帆船挺好看的。”“过,过……”“留,留……”孩子们争了起来,但老师微笑着没作声,她大概是在等待。
小骏举着作品,脸憋得通红,他忽然蹦出了两句话:“帆船很难折的,不信你拆开看看;公鸡的头我再拉出来一点就向上抬了。”说完就动手修正。几秒钟的工夫,公鸡果然变得神气了。“老师,我觉得应该留下小骏,我太佩服他了,因为他会折新的东西,我要跟他学。”琰琰这个活动组组长号召力挺强,一表态,孩子们都应和起来:“我也要学,我也要学。”
评选结果是小骏一直留到最后,当上了“折纸巧巧手”。当然,剩下的时间也交给了他。讲台上的他信心十足,俨然一个老师,一步步地在认真教学呢。
二、案例反思
评选虽已结束,但我的内心仍未平静。老师评选“折纸巧巧手”,是为了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激励幼儿在逐一的评判中追求折纸的高标准。该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是互评,让幼儿当评委,调动了其积极性,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评价,幼儿不仅了解了自己作品的优势,也了解了他人的优点,接受了他人对自己的改进建议。
但细细想来,“折纸巧巧手”的称号一定得给那些高水平的幼儿吗,评价时一定得进行横向比较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那五个幼儿获得荣誉称号时,其他幼儿如何获得满足呢,到底应该怎样来评价幼儿的折纸?
三、策略指导
折纸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幼儿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要充分肯定幼儿的创意,鼓励幼儿具有个性的发挥和表现,重视幼儿快乐情绪的调动,使其得到美的熏陶。对于他们的作品,教师不能以固定的模式来评判,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和年龄特点,更好地找到其作品的优点和独特性,进而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教师要尽可能地展示每个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评价内容要全面。上面案例中教师仅凭幼儿折出的两件作品就评选“折纸巧巧手”,显然是片面的。幼儿完成折纸作品过程中的行为习惯、构图创新、色彩搭配、与人合作的态度等方面也应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发展。
评价标准要分层。每一个幼儿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优秀的幼儿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让暂时落后的幼儿树立自信。因此在评价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标准,用心倾听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诠释,在集体评价中多表扬,在个别评价中提建议、多鼓励、强化成功、纠正错误,使幼儿不断进步、成长。
评价时间不固定。撇开上述的期末评价,我们发现折纸活动的评价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活动结束部分,而且都是匆匆忙忙走过场。其实,评价的时间不应该固定,餐前、餐后的室外活动、晨间谈话或者下次折纸活动前的导入部分都可进行折纸评价。将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用。
评价主体要多元。在评价主体上,教师除了采用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性的评价活动,以培养幼儿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如:“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幼儿对自己和同伴是否遵守折纸游戏规则做出评价;“你遇到什么困难?”让幼儿提出自己的困难并鼓励幼儿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引导幼儿为下次活动出谋划策,鼓励其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协作创新为下次活动做出明确的导向,从而发挥折纸活动的魅力。
(江苏省靖江市生祠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