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孙中山”形象的塑造
2017-02-27郭辉
郭辉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孙中山”形象的塑造
郭辉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不得不利用各种政治文化资源以为抗日战争服务,其中国家纪念日成为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利用纪念活动建构和推广孙中山崇拜。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制造出各种关于孙中山的纪念仪式,利用纪念日话语强调孙中山的特殊地位,描绘其经历、人格、精神等。而“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思想的结晶,也成为国家纪念日话语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孙中山已逝世,但其思想被保留下来供后人继承与学习,以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通过国家纪念日打造出一个时代需要的孙中山形象,“孙中山”充当了合法性与正当性来源的历史资源。
国家纪念日;抗战时期;孙中山崇拜;三民主义
崇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近现代中国英雄、领袖等个人崇拜现象的形成或有其具体的历史原因。孙中山崇拜是现代中国最为明显的崇拜现象之一,影响着整个20世纪上半期。孙中山崇拜在其逝世前已开始,与之相应的孙中山的伟大形象也经历建构过程。国民党政权建设的同时构建和推广孙中山崇拜,国家纪念日即是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以往学界关于孙中山相关纪念日的研究多强调纪念活动的意义与历史作用①参见张海鹏《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党的文献》2001年第5期;罗国辉、邵雍《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孙中山纪念活动》,《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而较少分析纪念对象“孙中山”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换言之,孙中山纪念虽然纪念“孙中山”,但是抗战时期有着需要的“孙中山”形象,以此为抗战提供所需的精神力量。这也是社会动荡、政局变化之际国家与社会对政治合法性资源的追寻。本文延此思路进行考察,试图分析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建构出一个怎样的“孙中山”形象,即孙中山的时代性书写。
一、纪念仪式中的“孙中山”
1935年国民党中执会通过的《革命纪念日一览表》中共有九个国定纪念日。其中有三个与孙中山直接关联: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5月5日革命政府纪念日。此外,“国定纪念日”的其他纪念日与孙中山也有或紧或疏的关系。纪念日史略涉及“总理”的有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革命先烈纪念日。“宣传要点”中明确宣传“总理”的纪念日有: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宣传“总理就临时大总统宣言中重要意义”;国庆纪念日“讲述总理遗著”[1]。由此可见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于国家纪念日对孙中山的推崇和宣扬,将之作为重要纪念对象。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国父”后,“总理”一词由“国父”替代,出现于国家纪念日设置。孙中山形象也通过纪念活动中的“唱党歌”、“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恭读总理遗嘱”等仪节得以展示。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对孙中山实行的“造神”运动,国家纪念日即重要手段与措施。
(一)志哀色彩的孙中山逝世纪念仪式
孙中山逝世后成为各方争夺的重要政治符号资源。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之下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利用孙中山逝世纪念的传统资源,塑造悲壮、哀悼气氛,达到思念、咏怀孙中山的目的,制造和强化“孙中山崇拜”。孙中山逝世日举行纪念会,布置庄严、肃穆的纪念会场,素色、松柏枝、彩牌楼、花圈营造哀悼氛围。如,孙中山逝世十周年纪念,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将中央党部内外加以布置,遍悬白布对联及柏枝素花[2],[3]。对联配以素色呈现出悲壮、严肃、庄严的视觉效果,衬托出孙中山伟大的形象,让人们对孙中山肃然起敬。纪念大会的仪式操演,具体仪节规定基本趋于一致,只有个别仪节有所不同。为了准确操演1929年国民政府颁发《革命纪念日纪念式》,此后纪念会基本仪节趋于固定,只是具体操作有些许变化。如,孙中山逝世十二周年中枢纪念大会行礼:(1)纪念开始;(2)全体肃立;(3)主席就位;(4)奏乐;(5)唱党歌;(6)向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7)主席恭读总理遗嘱;(8)献花圈;(9)静默三分钟;(10)报告;(11)奏乐;(12)礼成[4]。奏哀乐、降半旗、献花圈等仪式凸显对孙中山的哀悼。
中国自古就有植树纪念逝者的传统,自1928年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典礼始,孙中山纪念与植树节即合二为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植树典礼受到比纪念大会更多的重视,每年均举行。如,1943年3月12日,陪都重庆各界为纪念孙中山缔造民国之功绩,遵循孙中山植树造林遗训,分别在江北、南岸、歌乐山、山洞、沙磁区及市区植树造林,并在沙坪坝南开中学大操场举行植树典礼[5]。植树仪式模仿逝世纪念大会,营造悲壮肃穆庄严气氛,以示纪念与悼念孙中山。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植树典礼,不仅因植树可以造林,更因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如陈蕴茜所言,孙中山逝世纪念日进行植树典礼是“孙中山政治生命延续的象征,更是孙中山精神永存的象征”[6]259。此于当时参与者而言也是较自觉的认识。
(二)志庆色彩的孙中山诞辰纪念仪式
国民党用心策划,希望实现孙中山诞辰的全民纪念。庆祝纪念活动更是多种多样,政府和民间皆参与。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中枢举行庆祝大会。如,孙中山诞辰六十九周年纪念大会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进行,纪念会场遍置菊花,加悬标语,景象为之一新。礼堂正中悬“总理信徒团结起来”横额,及“效法总理革命精神解除国家危难”、“实行总理革命遗教力谋民族复兴”的标语[7]。庆典秩序与孙中山逝世纪念没有太大区别,就仪式场景布置,诞辰纪念也有对联、松柏枝牌楼等。但整体上凸显喜庆色彩,用菊花、红纸花边[8]等装饰,以有别于逝世纪念。国民党中央经常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举行谒陵仪式。1934年孙中山诞辰纪念,陵园管理委员会“将陵墓内布置安妥,遗像前备有鲜花及名贵之菊花多盆”。政府要员约数百人于晨8时举行谒陵典礼。献花后,即前往陵寝内恭谒遗容。陵园开放一日,任人瞻仰[7]。193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国民党中央将五全大会开幕式、大会谒陵礼及总理诞辰纪念均在总理陵前先后举行[9]。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孙中山陵寝对外开放[10],形成开放式纪念,营造出志庆氛围。
九一八事变后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较少,甚至于1932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一度不放假、不召开民众大会[11]。但各地仍体现出庆贺色彩,悬旗志庆。此变化似与日本侵华有关。抗战全面爆发后群众广泛参与孙中山诞辰纪念庆祝,纪念活动多样化,娱乐性质亦更为明显。如,1938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陪都重庆各相关团体晚7时在社交会堂联合演剧庆祝,剧目精彩。中央电影摄影场在夫子池、较场口及南岸弹子石等地放映抗战影片。中央广播电台晚8时奏播“总理诞辰”、“薰风曲”、“浔阳夜月”、“怀古”等歌曲[12]。1939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中央广播电台及各省无线电台均播送特别节目。晚上举行露天戏剧及电影以娱公众。民间一律食面[13]。1940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则在新运总会开“国父诞辰展览大会”,陈列各阵线缴获战利品及新开放缅甸公路运输照片。午后2时,技艺游艺会在国立试验剧院演出。午后3时,各界举行节储宣传周篮球赛[14]。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不仅纪念孙中山,并且建构起对孙中山的敬仰和崇拜。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种志庆活动反而多姿多彩,如悬旗结彩、演剧、放电影、开展览、举行赛事、游艺、食寿面等。或正因国难深重,人民流离失所,需要精神安慰,需要对未来有所期望。时评称“纪念总理诞辰,不是仪式,全凭精神”。因抗战,所以“大家要为总理负起继往开来的责任,大家要在总裁领导下完成抗战建国,光明已在眼前,我们庆贺总理诞辰最大的意义在此”[15]。利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将抗战建国思想融入孙中山诞辰庆祝活动中,在全民欢乐中传承孙中山未竟的革命思想,达到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革命政府成立属于志庆性质的节日,但并没有太多纪念活动,一般是全国范围内悬旗志庆。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每年都举行纪念大会。如,1933年5月5日,总理就任非常大总统纪念日改称革命政府成立纪念日。国民党中央党部晨8时举行纪念大会,党部内外稍事布置,加挂花彩,孙科出席纪念会报告[16]。1941年中枢革命政府成立纪念,于右任出席报告“革命政府成立之经过及其意义”,略述革命政府纪念日的史实[17]。有时革命政府纪念日也到中山陵前举行。如,1936年革命政府纪念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于上午8时,在中山陵前党政军合并举行纪念典礼[18]。1937年革命政府纪念日,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定于上午9时在中山陵合并举行纪念仪式,中央推定国民政府林森主席为纪念会主席,并作报告[19]。抗战全面爆发后,因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没有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纪念日操演,革命政府纪念日虽然为国家纪念日但也略显简单。正是通过纪念大会的仪式、布置等表达出“孙中山”的存在,且还有在“总理陵”举行纪念大会者,这些无疑能更好地表达出“孙中山”意象。
二、纪念宣传塑造的“孙中山”
语言比行动内涵更广,且更为深刻。国家纪念日运用各种话语塑造出伟大的孙中山形象,“救星”、“领袖”、“导师”等皆被用以形容孙中山。国家纪念日话语强调孙中山特殊地位,并描绘其经历、人格、精神等。抗战时期尤其注重凸显孙中山的人格与精神,在全国军民中塑造精神楷模,以为抗战动员服务。
(一)国家纪念日话语强调孙中山的崇高地位
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而孙中山主张实行革命,推翻清政府,“伟大的革命领袖”和“民族救星”等称谓即成为孙中山的代名词。“救星”、“救主”、“导师”等在纪念会上有时成为形容孙中山的前缀。1932年中央留京办事处的革命政府成立纪念,即有人用“世界救星革命导师本党总理”形容孙中山[20]。“民族救主”[8]、“总理诞辰是中华民族新生命开展的纪念日”、“总理是中华民族的救星”[21]等也作为会场标语、对联,“总理是民族的救星”[22]、“总理是革命的导师”[23]等口号得到广泛传播,将孙中山推向民族解放的最高峰,成为全民族共同敬仰的神圣人物。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需要获取世界各国的同情与援助。在世界反法西斯语境下,孙中山不仅被赋予拯救中国及中国人民的责任,同时也被赋予拯救世界的责任。孙中山“毕生之努力,莫不以救国救民救世界为鹄的,吾人试一展读总理传记,一字一句,胥为奋斗事实之记录,其始也与满清政府斗,其继也与封建军阀斗,其卒也与国际帝国主义斗,及一切反动势力斗”[24]。假如“中国近代史而无总理之诞生,则必无国民党,必无三民主义,必无多数为民族献身之先烈,必无中华民国之产生,必不能使万国对中国改观,必不能使其忠实之信徒对一切内忧外患奋死殊斗,必不能使四万万人乃至十七万万人闻风兴起为人道正义为全世界全人类之幸福永远效力”[25]。孙中山诞辰纪念话语塑造其拯救中国拯救世界的伟岸形象,逝世纪念话语同样强调其崇高的国际地位。1933年南京各界总理逝世八周年纪念会上,袁野秋报告词中对孙中山逝世表示哀悼的同时,认为其逝世是国民党、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大损失,因为孙中山“不但是本党唯一的领袖,而且是全国民众的导师,也是全世界人类的救星”[26]。1936年南京各界纪念总理逝世十一周年纪念大会上,周复几乎用同样的语言报告道:总理“与世长辞了,这个损失,不仅是国民党人失了导师,实为全世界人类失了救星”[27]。1940年中枢总理逝世纪念会,林森在报告中认为总理“一方面为求国家的独立与自由,毕生奋斗,立下国家复兴的基础。同时又创立了博大精深的三民主义,作为指导革命的最高原则,我们综观总理的一生。他不但是我国革命的导师,并且也是全人类的救星”[28]。该时期孙中山“救星”、“导师”、“领袖”的形象被大肆宣扬。为使这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孙中山的经历、人格、贡献、精神被细致地“建构”,以塑造孙中山趋于完美的伟人形象。
(二)国家纪念日话语重建孙中山的伟大经历
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具体而言则是通过一系列革命手段谋求政治变革。193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发表告同志同胞书,用简单而充满激情的词汇概况了孙中山伟大革命的一生:“总理孙中山先生,于民国纪元前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诞生于广东中山县翠亨村。……稍长,见国事日非,民生日蹙乃鼓吹革命,谋推翻满清,举义十次,屡仆屡起,终于武汉一役,建立民国。旋以袁氏窃国,军阀专横,乃继续革命运动讨袁护法,出师北伐,领导国人与一切反革命势力相搏战。曹吴既覆,总理顺从民意,北上主开国民会议,解决国是,不幸积劳成疾,竟于十四年三月十二日逝于北平。”[24]1938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中央日报》社论则以编年体的形式描述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总理诞生在民元前四十六年,时正开辟通商后二十三年,洪杨被灭后三年。总理目击国事日非,十三岁就有革命的大志,二十岁决意倾覆清廷,二十九岁创立兴中会,从三十岁到四十二岁,先后起义十次而卒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嗣后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环境虽艰,奋斗不懈,六十岁卒于北平,遗嘱同志努力国民革命,以求中国之自由平等。”[29]纪念话语用革命的语言给孙中山的经历涂上五彩斑斓的意义,并将其有革命大志提前到十三岁,显然有建构成分。孙中山一生被“革命化”,革命历程被建构得相当完整,成为国民党各个革命阶段的国家纪念日的宣传重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孙中山人生经历的宣传与重建,对激励人们效仿孙中山,参与民族解放斗争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
孙中山革命的一生可以用当时国家纪念日话语中的一句话来描绘:“总理一生革命四十年,他一生的历史,就是在革命过程中奋斗的历史。”[30]孙中山“革命四十年”,在当时已有广泛的共识,因为孙中山自己在遗嘱中也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如此,则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应该诞生于1885年,正值中法战争之后。1932年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孙中山诞辰纪念大会上,谷正鼎称:“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争之后,昏愦的战胜反而求和,因之列强窥破中国的弱点,更加压迫。总理于是时便决心革命……我们总理处在这种环境之中,见老大民族灭亡而自警,于是认为非唤起民族独立的精神,作民族独立运动。”[31]1933年孙中山逝世纪念,《中央日报》发表纪念文章,即将孙中山许身革命追溯到“中法战后”,称:“总理一生从事革命运动,四十年如一日,努力奋斗,矢志弗懈,其伟大之人格,与夫革命情绪之热烈,革命精神之卓绝,久为天下万世所敬仰。”则“总理许身革命之初,正中法战后外患方殷之际”[32]。实际上,孙中山致力革命四十年是一个“伪命题”,至少在成立兴中会前他并没有坚决的推翻满清政府的思想,从《上李鸿章》书可知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改良而非革命。当然,国家纪念日话语中,也有人对此有理性的认识,认为:“总理二十八岁时,上书李鸿章,本来很希望满清政府改革,后来看看没有希望,所以便决心把满清政府推翻。”[33]不过,一般人们尽量避免谈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事,有时轻描淡写,认为是孙中山的尝试。
(三)国家纪念日话语褒扬孙中山的伟大人格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正义之战,国家需要每位国人不计个人得失起而响应,共赴国难。孙中山“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成为该时期纪念话语的重要内容。1932年南京市各界总理诞辰纪念日,石瑛报告称孙中山“艰苦贫寒,以成其功,此为与常人不同之点,值得吾人注意总理复有一种长处,即能淡泊自处,轻视财帛,虽居革命首领地位,而恒贫如洗,素守俭约”[32]。1933年南京市孙中山逝世纪念会上,袁野秋指出孙中山身后“没有一点私产,同时也没有一点私怨遗留于天下后世。这种极伟大的人格看起来很简单,亦事实上是人类后世所很不容易做到”[26]。1938年中枢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林森致词特别指出:孙中山“大公无私不慕权势”,孙中山的一生皆抱定“天下为公”的思想[34]。国民党大力宣扬孙中山清贫无私、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意在呼吁各方人士效仿孙中山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现实抗战服务。
孙中山在革命行动上意志坚定。1938年中枢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林森在表达同样的意思之后指出,孙中山那种“有志竞成的事实教训,真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道理”,特别是在“这艰苦抗战的时期,对于总理的这种意志坚定,不畏艰苦的人格和精神,更要深切认识,切实效法,坚持我们抗战到底的国策,坚定我们最后胜利的信心,不怕牺牲,愈挫愈奋,才能胜任艰巨,达到我们抗敌必胜建国必成的伟大目的”[34]。孙中山诞辰纪念结合中国抗战背景,赋予了其革命意志新的现实意义,成为国民政府表达抗日意志,鼓舞军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员。孙中山革命经历中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显然是难以想象的。孙中山的这种意志坚定,被希望用到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中去。
孙中山在待人接物上博大宽厚。抗日战争时期,孙中山博大宽厚的品质成为国民政府宣传全民族团结共同抗战的重要话语。1936年中枢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林森报告中强调孙中山“待人可是十分宽恕,无论同志之间或是敌人,只要表示诚心接受他的革命主义,对于已往的过失,是决不肯计较的。所以总理一生是以诚感人,以德化民,虽有铁一般的意志,而有佛一般的心肠,因此才能够感格同侪,领袖群伦,同志都乐为效死。天下的人,无不感动,无不归心,那‘亲爱精诚’四个字的遗训,永久使我们每一个同志,留着很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他的伟大精神任何人都不能及的地方”[35]。纪念话语强调孙中山以德化民、宽厚待人的优良品质,是其得以汇聚人心的重要原因。全面抗战时期,出于团结民心,达到抗战动员的目的,林森在1938年中枢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将这种人格总结为“博大宽厚亲爱精诚”,希望在国难之际能够保持孙中山的人格,能够义无反顾的前进。并且在前进的过程中,能够“加紧效法总理的这种博大宽厚,亲爱精诚的人格和精神,……全民族全中国钢铁一般的团结无间”[34]。明确指出只有全民族不分彼此团结一致,才能实现民族解放。孙中山的人格不仅是他革命行动的保证,也是激励后继者继续革命的精神动力。该时期国民政府对孙中山无私奉献人格的大力宣传,旨在鼓动民众紧随其后,从事革命活动。
(四)国家纪念日话语歌颂孙中山的伟大精神
艰苦的抗战环境需要不惧牺牲的战士,孙中山大无畏和牺牲奋斗的革命精神成为抗战时期纪念话语中又一重要的内容。“效法总理大无畏精神”的口号和标语在国家纪念日中非常流行,总理正是通过“大无畏之精神”才最后建立中华民国,而“全党同志惟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本总理大无畏之精神,领率全国民众,争国家之人格,求民族之生存”[36]。孙中山一生面临多次革命困难,皆在最关键时刻凭借其大无畏精神渡过难关。孙中山在“任非常大总统时,实处帝国主义与军阀内外夹攻之中,为国民革命最严重之时期,然总理本大无畏之精神与革命之勇气,卒能冲破当时难关,挽救不绝如缕之革命命运”[37]。孙中山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其他革命先烈的影响巨大。1940年革命先烈纪念,《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三二九’一役诸先烈和辛亥以前十次革命诸先烈”所以能奋勇向前,无惧无畏,抱持有“同一精神,就是总理的大无畏精神”,而北伐的成功与神圣抗战的愈战愈强皆与“总理的大无畏精神”有关[38]。孙中山的大无畏精神成为抗战时期支撑军民冲破敌人障碍,誓死保卫家园的重要精神来源。孙中山之所以能够革命到底,终身以革命为职业,无非是出自“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孙中山的精神还包括牺牲奋斗的精神。孙中山毕生都在为革命奋斗,最后为之献身,他一生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完成革命建国的伟大理想。孙中山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喊出“奋斗”的口号,希望同志们能够继续努力,为革命而奋斗。他不仅与清政府斗、与保皇派斗、与袁世凯斗,还与北洋军阀斗、与帝国主义斗。孙中山“自十余岁立志革命起,直至逝世止,没有一天不是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34]。1939年《中央日报》为孙中山逝世纪念发表社论,指出“本党同志”十四年来,一直本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口号,在“为和平而奋斗,奋斗了十四年,现正踏进奋斗的新阶段,在今后新阶段中的奋斗,当然需要更大量的牺牲与代价,……我们方能结束抗战,真正的和平与光荣的和平获得以后,我们才能救中国。救中国就是救世界。总理的世界理想,当然要在中国强盛以后方有实现的方法。我们今天的奋斗,无疑地是为实现总理的理想”[39]。纪念话语将抗日战争与孙中山精神联系起来,继承其牺牲奋斗的精神才能实现抗战的胜利。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通过国家纪念日话语试图宣扬孙中山的灵魂不死、精神永存,以此为抗战提供精神力量。
国家纪念日话语充满了“权力”,这些话语虽然来源不一,发言者身份各异,但因为是国家性纪念中,呈现出“八股式”赞扬,表现出比较一致的思想,即塑造孙中山“伟人”形象。正是通过话语建构,不断的话语重复,从地位、经历、人格、精神等方面构建孙中山的“伟大”,通过这几个部分制造并宣扬了“孙中山崇拜”。
三、纪念话语中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思想的结晶,成为国家纪念日话语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孙中山已逝世,但其思想被保留下来供后人学习并继承,以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当时国家纪念日纪念会场的标语、对联,纪念会呼喊的口号中经常出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指针”,受人重视并不断被解读。
国家纪念日纪念标语、对联、口号等宣扬三民主义。1932年革命政府成立十一周年纪念日,南京市各界纪念大会上即呼“三民主义万岁”[40]。该口号较普遍,频繁出现于当时各种纪念会上。有时也会呼喊“实现三民主义”。比如在南京市1932年总理诞辰纪念大会、1933年革命先烈纪念大会、1935年中华民国成立纪念大会上。有时则是“实行三民主义”[21]。而1944年重庆各界孙中山诞辰纪念大会上则有横额大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中国”之彩坊[41]。“三民主义”的标语、口号受到如“总理”、“国父”般重视。
三民主义之所以受重视在于其重要性。1931年首都各界总理诞辰纪念发表告同志同胞书,即将三民主义视为“中华民族生存的指针”[42]。孙中山“创造三民主义,并指明社会进化是以民生为重心,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生存于世界,一定要有立国的道路。三民主义就是总理指示我们立国的方针。总理说,三民主义不仅是要救中国,而是要救世界人类”[27]。三民主义指导下孙中山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并将之作为立国精神。三民主义所以能成为指针,在于“三民主义便是采取古今中外各种学说之所长,复加以总理独特的见解融会而成,所以精深博大,为任何主义所不及”[33]。并且三民主义相比于美国《独立宣言》、法国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而言,其“意义更为伟大,体系更为完整”,且“全国志士仁人,亦多能集中于三民主义之下,共同奋斗”[43]。国家纪念日话语将孙中山三民主义称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中国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途径”[44],可见其褒赞。然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屡遭纷乱,皆“未能厉行党治与行三民主义所实致”。若能实行三民主义,“民族国家前途,终有起死回生之日”,三民主义乃“信仰”的“最高之准绳”[45]。在三民主义指引下建设新的国家,即可实现民族国家的起死回生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推广与国民革命军北伐有密切关联。1932年北伐誓师纪念,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纪念大会上,周伯敏认为自从国民党革命军北伐誓师后,“革命天天有发展,推究其胜利的原因,实为总理的三民主义适合于中国,为北伐成功之唯一的利器”。而“本党同志,受总理主义之感召,为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以拯救国家民族,都各淬砺奋发,领导民众,以从事于国民革命”[46]。国民革命军是在三民主义指引下发生效力,如果“本党以三民主义为倡导,就民族主义讲,如果军队明白这个主义,必定能够替国家奋斗而牺牲。同样如果军队明白——民权主义,当然能除暴安良,在地方尽保护的责任。复次如果军队再明白了民生主义,那末地方自治,农村建设,在在可以办成,使人民咸能安居乐业”,于此,“我们今天最希望的,就是国民革命军全体武装同志,应该接受总理的三民主义,继续努力,不要把前功弃了”[47]。换言之,推行三民主义有助于国家各方面的稳定,有助于实现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193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纪念,中枢纪念会上吴敬恒致词称:“为什么要誓师北伐,就是要完成总理的革命。”因民国虽成立,但“无民国之实”,所以“总理的三民主义无法普遍起来”,只有用北伐“铲除那些障碍”才能“在名义上一起来帮同推行主义”[48]。国民革命军北伐即在实现三民主义,而三民主义为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指导思想。
国家纪念日话语宣扬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1933年首都各界革命政府成立纪念会上,方治报告称:“本党同志,人人更要坚决的认定,救中华民族的只有中国国民党,只有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要有这种自信力,中国方可得救。”[49]虽然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但是现在三民主义尚未实现。1937年首都各界革命先烈纪念会上,黄其弼指出:“民族主义,对外求国家之自由平等,现在还没有实现;讲民权主义,则现在各国领事裁判权还没有收回;讲民生主义,整个中国市场受着帝国主义者的经济侵略。”[50]三民主义是要完成的使命。当然,只有有了孙中山伟大的三民主义,才会有“二十世纪的中华民国”,并且“三民主义的新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因“我们的民族主义不同于他人的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我们的民权主义不同于他人的民治主义与极权主义,而尤其在于我们的民生主义不同于他人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51]。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建设一个新中国,一个三民主义的新中国。
全面抗战爆发后,“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更是被确定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由此认为要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完成抗战建国之要务。1941年孙中山诞辰纪念,重庆各界发表告民众书,其中有言:“国父继承中国固有文化的传统,融合欧美近代科学思潮的精华,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可以拯救中国的三民主义,为我国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我们在抗战建国的过程中,应当无情的纠正错杂纷岐的思想,以建设三民主义的文化,树立起社会建设的巩固基础。如此,三民主义不仅实行于全国,且将弘扬于世界,永垂人类无疆之庥”[52]。1943年为纪念国庆,《中央日报》发表社论,论述“中国近五十年史的必然逻辑”:“有了国父所创造的三民主义,才有中华民国的肇建;有了中华民国的肇建,才有总裁继承国父遗志领导北伐大业的成功,摧毁军阀割据之局,而统一中华民国于革命的国民政府之下。全国同胞真是万幸,先有国父,后有总裁这样崇高伟大的领袖,始能建民国,御外侮。”[53]如此“必然逻辑”始于孙中山创建的三民主义,而终于“总裁”蒋介石的英明领导。
孙中山逝世后即被当做一个政治符号进行建构和宣传,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更是通过国家纪念日尽可能地书写孙中山之伟大与其三民主义之高明,以此为抗日战争提供精神力量与思想指导。此也是传统思想资源的现实性书写和弘扬,国民党将孙中山视为“总理”,并上升至中华民国“国父”,实际是利用孙中山为抗日战争服务,为战时政权建设服务。
[1]革命纪念日一览表[J].福建县政,1937,(1).
[2]总理逝世十周年纪念会[J].中央周报,1935,(354).
[3]中央举行两种纪念会[J].中央党务月刊,1935,(80).
[4]中央国府昨日举行总理逝世纪念[N].中央日报,1937-03-13(3).
[5]植树节林主席颁训词[N].中央日报,1943-03-13(3).
[6]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中枢暨全国各地热烈庆祝总理诞辰[J].中央周报,1934,(337).
[8]中央纪念总理诞辰[N].中央日报,1932-11-13(2).
[9]五全大会今晨开幕[N].中央日报,1935-11-12(2).
[10]今日总理诞辰中枢举行盛大纪念[N].中央日报,1936-11-12(4).
[11]总理诞辰不放假[N].中央日报,1932-11-11(3).
[12]总理诞辰[N].中央日报,1938-11-12(2).
[13]渝党政军人员举行纪念仪式[N].申报,1939-11-12(3).
[14]庆祝国父诞辰纪念陪都举行民众大会[N].申报,1940-11-13(2).
[15]纪念总理诞辰[N].中央日报,1939-11-12(2).
[16]今日革命政府成立纪念中央国府均开纪念会[N].中央日报,1933-05-05(2).
[17]革命政府成立廿周年中枢昨纪念[N].中央日报,1941-05-06(2).
[18]中央国府昨在陵前举行革命政府成立纪念[N].中央日报,1936-05-06(4).
[19]中枢今日举行革命政府成立纪念[N].中央日报,1937-05-05(3).
[20]革命政府成立纪念[N].中央日报,1932-05-05(3).
[21]今日总理诞辰纪念首都举行市民大会抗敌会派代表慰劳伤兵[N].中央日报,1937-11-12(4).
[22]今日总理诞辰纪念[N].中央日报,1932-11-12(3).
[23]各界今晨举行总理诞辰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1933-11-12(3).
[24]总理诞辰纪念京各界今晨开纪念会各商店住户悬旗志庆[N].中央日报,1935-11-12(3).
[25]邦式.总理诞辰与五全大会[N].中央日报,1935-11-12(4).
[26]总理逝世八周年各界昨开纪念会[N].中央日报,1933-03-13(3).
[27]首都各界昨举行总理逝世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1936-03-13(3).
[28]中枢昨日隆重举行总理逝世纪念会[N].中央日报,1940-03-13(2).
[29]纪念总理诞辰[N].中央日报,1938-10-11(2).
[30]首都各界昨举行总理诞辰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1935-11-13(3).
[31]市党部昨日召集各界举行总理诞辰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1932-11-13(3).
[32]总理逝世纪念[N].中央日报,1933-03-12(2).
[33]总理诞辰纪念会志详[N].中央日报,1931-11-13(4).
[34]中央国府昨合并举行总理诞辰纪念会[N].中央日报,1938-11-13(2).
[35]中枢昨在陵前举行总理诞辰纪念典礼[N].中央日报,1936-11-13(3).
[36]国难中纪念总理逝世[N].中央日报,1932-03-12(3).
[37]各界今晨举行革命政府成立纪念[N].中央日报,1933-05-05(3).
[38]纪念革命先烈[N].中央日报,1940-03-29(2).
[39]总理逝世十四周年[N].中央日报,1939-03-12(4).
[40]革命政府成立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1932-05-04(2).
[41]国父诞辰暨本党五十周年[N].中央日报,1944-11-13(3).
[42]首都各界今晨举行总理诞辰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1931-11-12(4).
[43]张群.论辛亥革命精神[N].中央日报,1939-10-10(3).
[44]首都各界昨日纪念国庆总理诞辰[N].中央日报,1933-11-13(3).
[45]京市党部庆祝开国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1934-01-05(3).
[46]各机关昨举行北伐誓师纪念会[N].中央日报,1932-07-10(3).
[47]昨北伐誓师纪念中央国府分别举行大会艰苦奋斗完成我们任务[N].中央日报,1933-07-10(2).
[48]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蒋委长主席并阅兵[N].中央日报,1936-07-10(3).
[49]首都各界举行革命政府成立纪念大会[N].中央日报,1933-05-07(3).
[50]首都各界昨举行革命先烈殉国纪念会[N].中央日报,1937-03-30(3).
[51]切实奉行国父的遗教[N].中央日报,1940-11-12(2).
[52]各界庆祝国父诞辰[N].中央日报,1941-11-12(3).
[53]双十节庆献辞[N].中央日报,1943-10-10(2).
[责任编辑:马建强]
K265
A
1001-4799(2017)02-0072-07
2016-11-08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548GH
郭辉(1983-),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