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形象德育的内在依据

2017-02-27孙婷婷骆郁廷

关键词:左脑右脑形象思维

孙婷婷,骆郁廷

(1.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深圳518000;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论形象德育的内在依据

孙婷婷1,骆郁廷2

(1.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深圳518000;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推进形象德育,挖掘形象的德育价值和功能,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形象德育有其赖以进行的生理基础、思维基础和能力基础,其生理基础在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其思维基础在于人的形象思维方式,其能力基础在于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构成了形象德育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深刻认识和把握形象德育的内在依据,有助于自觉开展和深化形象德育活动。

形象;形象德育;形象思维

人类活动的历史始终伴随着生动、丰富的形象的产生和发展。形象大量地、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而有力的影响。在信息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形象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社会。把形象引入德育实践,发掘形象的德育价值和功能,积极运用形象育德,开辟形象德育新领域,对于创新德育理论、提升德育实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所谓形象,就是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生动具体的对象。形象具有生动直观的特征,与人的感觉相对应,直接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能够被人们所感知和把握。形象德育则是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所开展的德育活动。研究和探索形象德育,必然涉及形象德育内在依据的分析研究。人是形象德育的主体,形象德育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形象德育之所以能开展,是因为从事形象德育的人具有赖以进行形象德育的生理基础、思维基础和能力基础,这些恰好构成了形象德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深刻认识和把握形象德育的内在依据,有助于自觉开展和深化形象德育活动。

一、形象德育源于人脑的结构及其功能

形象德育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在于人脑的结构及功能,它构成了形象德育的生理依据。

人类脑科学的结构功能理论,深刻阐释了形象德育的生理基础。美国心理生理学家斯佩里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裂脑人”实验,揭示了人脑左右半球在功能上的差异性。“裂脑人”实验及其科学结论表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的统一体,左右脑在结构和分工上有明显的不同,左半球侧重语言符号的信息加工和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负责处理逻辑、分析、语言、判断、推理等,通常被称为“语言脑”、“意识脑”;右半球偏重于情感、艺术活动和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主要处理音乐、想象、情感、视知觉、直觉等,具有处理形象和图像的功能;左右脑又有整体联系,左右脑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实现左右脑功能的交替作用,使左脑和右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补、交叉、耦合。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左右脑信息转换、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左脑和右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统一进行活动,从而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左右脑的运作流程情形,是由左脑透过语言收集信息,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五感,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传到右脑加以印象化,接着传回给左脑逻辑处理,再由右脑显现创意或灵感,最后交给左脑,进行语言处理”[1]20。斯佩里的这一发现揭示了左右脑交替作用、彼此协调的关系,也充分肯定了右脑在人类思维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左脑革命”,人类思维实现由原始的、单纯的右脑直觉转化为以左脑的逻辑思维为主导。这场“左脑革命”,使左脑的逻辑思维力量得以极大地发挥。第二次革命是“计算机革命”。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革命”的开始。计算机需要严格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和程序步骤,其数据信息分析、判断、编程、储存等主要功能,无一不是对人脑左半球逻辑思维的功能性模拟和运作。计算机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计算机革命”可以说是“左脑革命”的进一步延伸。然而伴随左脑的思维功能的发展,各种推崇左脑逻辑思维的力量不断被强化,右脑的思维功能越来越被压抑、被忽视和边缘化。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包括德育活动往往片面以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忽略了人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弱化甚至偏废了直觉、想象、创造等右脑思维潜力的开发和挖掘,这样造就的往往是左脑功能高度发展,右脑功能却相对滞后,缺乏创造力的人。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的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为准备。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现在不是已经到了寻找完全的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吗?”[2]108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1998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警醒道:“开发右脑比开发左脑的作用还要大,现在再不进行素质教育,就到了一种极为危险的地步。”[3]143第三次革命即“右脑革命”,正是在这个意义层面上,针对“重左脑、轻右脑”的现象和局限而提出的。“右脑革命”重在通过“开发创造力和全方位的思维能力”[4]92,改变以往以左脑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是对“左脑革命”和“计算机革命”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是思维科学的又一场新的革命。钱学森曾指出,“有意识的思维,除抽象(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5]16。“右脑革命”,致力于把侧重点转移到培养人的创造力上来,大力开发和培养形象的、直觉的右脑功能,实现左右脑的交替作用、协调发展,促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换。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人的智力的发展,而且很可能对德育和人的品德发展带来深刻的革命性影响,能有力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全面发展,其深远意义不可低估。

形象德育正是在人类思维创新性变革基础上提出的,有助于克服传统德育领域中的弊端和缺陷,为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现实出路。形象的存在既有自然的形态,又熔铸着一定的社会内涵、精神和历史。形象的自然规定性使得形象包含的社会内涵逐一显明,形象的社会内涵使得形象获得质上的规定性。形象创造不仅仅是人追求感官上的享受或愉悦的结果,也与人的本质力量和主观能动性相关。形象德育的过程片刻也离不开形象的参与,由于个体情感与记忆系统紧密相关,可感、可触、可知、可述的具体形象凭借生动具体性唤起人的一种体认,并必然诱发人思想情感上的反应和变化,产生愉悦、尊敬、憎恨、爱慕等情感。一旦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给人带来情感、情绪上的影响和变化,形象就很容易嵌入个体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系统,因为这时右脑的图象记忆机能与左脑的逻辑语言机能同时被调动起来了,左右脑实现了交替兴奋、互相补充、协调发展,人就很容易全面迅速地理解和记忆形象所传递和表达的知识、概念,感悟和体味形象所包含的一定的思想意蕴和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在形象德育的过程中,人一方面通过看、听、尝、触、嗅等具体动作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闻觉等感觉感受,体验具体对象和生动形象,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这种感官上的愉悦又和人们精神上的陶冶相通,在捕捉、获取、吸收关于形象事物信息时,人们更容易深刻地认识和领悟生动形象中的思想道德意蕴。

二、形象德育源于人的形象思维方式

形象德育的开展,还离不开一定的思维基础。这种思维基础,就是人的形象思维方式,它是形象德育得以进行的又一重要依据。形象德育离开了形象思维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类的思维方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一种是生动的形象思维。马克思很早就看到了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提出了思维方式的不同类型,“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6]701。这里,马克思提出了哲学思维、艺术思维、宗教思维和实践思维四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四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抽象思维方式和形象思维方式。除了哲学思维方式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的方式反映世界外,艺术思维、宗教思维和实践思维三种思维方式总体上是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是一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适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人类的一切科学认识活动,它的特点是,“通过概念的形式”反映现实,把反映现实的这种认识,凝聚在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的形式之中。抽象思维的结果是概念,以概念反映客观现实。而形象思维则适用于人类的艺术、情感、审美、实践活动,它的特点是,“通过形象的方式”反映现实,把反映现实的这种认识,凝聚在生动感人的情节、场面、图景、人物等构成的典型的形象之中。形象思维的结果是形象,以形象反映客观现实。抽象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产生,也离不开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可以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建筑师在设计一幢新楼时,所用的材料是头脑中关于各种新楼的具体、生动的形象,需要对不同的形象进行多次对比、筛选、分析、组合,通过大量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活动,由此及彼、含英咀华、去粗取精,融入自己的理想、情感和个性,最终形成一幢新楼的蓝图。建筑师在设计新楼时固然也需要理论、模型、数据等抽象的材料,需要抽象思维,但所有的抽象材料终究且必须体现在某种具体的形象材料中,才能变成建筑的蓝图和物质的、现实的力量。建筑的理念和文化都蕴含在生动的蓝图和建筑之中。

形象思维以生动的方式反映和呈现现象,也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恩格斯在谈到戏剧《风流娘儿们》时指出,“单是那个兰斯和他的狗克莱勃就比全部德国喜剧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7]108。形象思维同样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不过,对本质的反映方式不同。形象思维一刻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它对于事物本质的揭露,舍弃了事物偶然的、表层的、次要的特征,通过集中化、典型化、概括化的方式表达出本质,在对本质的揭露上更直观、生动、形象。形象德育诉诸人的形象思维方式,不似理论德育逻辑井然地亮观点、讲道理、下结论,以抽象的真理说服人,而是通过人们可触及、可捉摸、可欣赏、可意会的形象来反映和表现事物本质,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形象德育运用形象思维,去除具体形象、人物、事物的细节、非本质的次要的方面,将反映一般、本质、规律的现象加以保留,概括、凝练、总结其中蕴藏的抽象的思想、价值、意义;再将蕴藏于具体形象、人物、事物之中抽象的思想、价值、意义形象化,将一般、本质、规律的东西集中起来,用形象的人物、场景、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上,形象思维既生动,又深刻,可以展现逻辑思维所表达不了的内容,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象德育,源于、基于和诉诸人的形象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为形象德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形象德育,作为运用形象的方式来育德的一种德育活动,自始至终都需要对形象信息进行加工,都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德育诉诸形象思维创造、传播和欣赏各种生动形象,在形象德育过程中,无论是形象的创作、传播,还是欣赏,都离不开生动的形象思维。创作者塑造形象,往往是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与体验到大量生动感人的形象原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加以典型化、集中化、概括化。创作者最开始大脑中存在的往往是有某种特征的、模糊的形象的轮廓,形象思维进一步深入,形象不断凸显、清晰,反映某一类事物共同的、普遍特征的形象渐臻成型,形象思维再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直至打磨、创作出生动活泼、立体丰满的形象。教育者通过选择和运用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直观形象、场面、画面展现社会生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达到形象育人的目的,当然更需要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形象的识别和描述。欣赏者在对形象进行理解和鉴赏时,也需要从自身已储存的客观形象及其系统出发,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结合自身的主观情感感受形象、描述形象、表达形象。可以说,形象德育须臾离不开形象思维方式,离开了具体形象,离开了形象思维方式,形象德育就不复存在。

形象德育符合人的认识活动的规律。人的认识活动,往往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8]135。形象德育借助各种可感可触的典型形象,从具体的形象到深刻的思想,让受教育者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知、情感的升华,逐步从感性步入理性,由现象深入本质,吸引力和说服力更强。例如,谈到社会存在的阶级和人的“阶级性”,理论教育和形象德育的论证与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理论、逻辑的方式是,论证社会存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不同阶级的存在,决定不同人的阶级属性,人的阶级地位不同,其立场、观点、情感也不同。而表述同样的思想,形象德育采用的则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鲁迅就采用了如下生动、形象的表达,“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9]15。鲁迅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更能给人们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运用这样生动形象的事例、观点和材料来教育人,更具震撼性、感染性与启发性。

基于形象思维方式的形象德育活动对激发人的道德情感同样具有其特殊的优势。道德情感与人积淀的知识经验、情绪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当人们在面对同一刺激物时,人的生活经验愈丰富,积累的表象记忆就愈丰富,就愈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激活大脑中与刺激物相关的认知和情绪记忆,获得对于刺激物的深刻的情绪体验。具体来说,形象思维唤起人经验系统的一种体验和认识。这种体验和认识不是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的,而是人们基于具体事物的形象产生的对于具体事物本质的一种感悟、凝练和概括,它在彰显人的本质力量的同时往往伴随情感、情绪的产生。比如通常当人们看到高山时,会禁不住地感叹:“真雄伟!”人的观山行为建立在人经由视觉、听觉等感官构筑起的一个关于高山的形、态、色在内的整体印象的基础上,而人们观山之后发出的感慨以及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是对山这一形象的欣赏、感受乃至判断直觉地产生,并唤起内心的振奋和愉悦之情的结果。这种轻松的、不经思索的愉悦感,是在对高山的形象和大脑存储的关于高山信息的直接对照、筛选、组合基础上而产生的,形象思维的这种直觉性特征是逻辑思维所不具备的。形象德育运用形象来育德,对于积累受教育者丰富的表象、形象和经验的信息,不断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锻炼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形象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形象德育还可借助形象把一定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使受教育者在深度认同形象的基础上自觉效仿形象,践履社会道德规范。也就是自觉地通过观察、比较、鉴别,认同形象,开展形象模仿实践,效仿先进典型践履社会规范,调适自身行为,使得自身的社会活动与效仿典型形象的行为方式一致,这种效仿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对典型形象的效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走上街头帮扶助人,往往是在具体的价值实践中,受到父母和他人具体的行为、动作、表情等感性具体形象的耳濡目染,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和价值自觉。这种行为习惯和价值自觉,往往是直接的、感性的、顿悟式的。有时候是在某一种情境下由一种情感触发、推动而不由自主地产生的,甚至效仿者也始料未及。可见,当学习者在想象自己正在模拟、效仿典型形象的行为与学习者实际的模仿典型形象的行为实践这两种活动发生关联时,大脑机制被激活。在效仿形象时,教育者通过引导学习者对典型形象的各种行为进行分析、评价、讨论,通过对照、比较、鉴别等方式,发现形象身上值得自己效仿之处,学习者需要将具体形象的行为方式、个性特质、细节信息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印象。如果学习者在产生正确的行为后,教育者及时、客观地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等正强化,就能使学习者在效仿形象的社会道德实践中获得一种成功感、满足感,并不断调节、改进自身行为直至更加完善。

三、形象德育源于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理论教育的能力基于抽象思维能力,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及逻辑方法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形象德育的能力基于形象思维能力,即运用直观、想象、联想、创造、再现的方法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这种形象思维能力,就是形象德育重要的能力基础。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0]124人类生活在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世界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自身感官的尺度把握、感受、再现现实的形象,这便有了形象思维。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先于语言,人总是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思维。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是在长期把握、感受、再现形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能力。人的生活经验愈丰富,生命体验愈深刻,关于世界表象的积累愈丰富,形象思维能力往往就愈强。任何人生活在形象的世界中,都要有形象思维能力。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寻找、把握、塑造美的典型,一般人从自然、生活和艺术中欣赏、理解和改造形象,这都离不开形象思维能力。这种形象思维能力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历史的实践关系和现实基础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确认和彰显人的意志、目的、愿望、勇气、想象等本质力量,使得人的情感、情绪不断迸发、活跃,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和愉悦感。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两个信号”及其“思维类型”的理论,为深入分析和理解形象德育的能力基础即形象思维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巴甫洛夫认为,第一信号是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感觉和表象的信号,第二信号是言语形成的信号,是“信号的信号”。第二信号是人类独有的,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信号由于与第二信号相联系,也与动物对现实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借助第一、第二信号系统,人们才能不断地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巴甫洛夫根据人的两大系统的不同特点,将人的思维活动分为艺术型、分析型、中间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倾向于依靠不同的脑半球来思维,艺术型的人倾向于依靠右脑思维,第一信号系统相对占优势,比较活跃,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擅长想象和联想;分析型的人倾向于依靠左脑思维,第二信号系统相对占优势,较为活跃,抽象思维能力较强,长于分析和推理;中间型的人介于这二者之间,往往是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结合运用,兼有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纯粹的艺术型或分析型的人并不常见,绝大多数人属于中间型,也就是说,普通人一般都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只不过层次和水平呈现差异性。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受天赋秉性、学习背景、思维习惯、能力基础、网络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思维能力和类型也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则较为薄弱。同时,根据受教育者思维特征、年龄、偏好的不同,教育者也倾向于采取抽象的或形象的不同的德育方式。

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与人运用具体的形象或图像反映思维内容的能力和水平有关。人类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逐步发展了大脑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训练和实践,在观察、感受、积累、把握形象的过程中,便形成和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这种形象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有世代遗传积淀下的生理条件做基础,另一方面要凭借个体的长期努力、培育、实践。而一旦人富有创造力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深刻的抽象思维能力相结合,便会孕育、产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和成果。外界形象信息丰富,浩如烟海,有的人对一些形象信息欣然接受,而对另一些形象信息置若罔闻,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人,其形象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生动,“民歌中关于美人的描写,没有一个美的特征不是表现着旺盛的健康和均衡的体格;相反,上流社会的‘美人’必须是‘病美人’”[11]481。对于贾府上的焦大而言,勤劳健康的女子才符合自己审美标准,自然不爱身体娇弱的林妹妹。从深层意义上讲,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又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拓展的。任何形象都是具体直观,可以被感官直接认识、占有和把握,“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12]81。有了人的感觉和直觉,人们才能对现实的、感性的形象信息作出必要的反映。人的感觉影响作用于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又反过来纠正、充实、发展人的感觉,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主体在进行什么实践以及如何进行实践是一致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一次同友人到黄浦江码头散步时,忽然听到码头搬运工人的号子声。身边的友人对此并未注意,而聂耳却被这工人的劳动呼声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说:“这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多么壮美,旋律多么有力啊!这简单的不断重复的吭唷吭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13]388聂耳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著名的《码头工人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生动艺术形象。显然,聂耳能创造出《码头工人歌》这一艺术作品,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正是聂耳具备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关注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境况,产生了强烈的同情怜悯的阶级感情,才获得了友人所未有的深刻体验。

形象德育的开展有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形象德育时,需要运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习惯、载体、语言开展德育活动,必须增强自己和受教育者的联想想象、排列组合、再现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一般说来,人都具有形象思维能力,不同的是普通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一般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不成系统的。他们在思考时头脑中也可能浮现出某种具体形象,但总归是偶然的、碎片的、无规律的、不系统的,不能构成完整的形象或形象体系。也就是说,普通人一般缺乏长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因此往往不具备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难以进行有始有终、有因有果、自觉、系统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思维,就是艺术家自觉运用的一种高度成熟的形象思维,它有始有终,不断深化,以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为基础,并以生动、鲜明、具体感人的形象为结果。不同种类的艺术家,观察现实、反映现实的手段不同,比如画家更关注颜色和构图,作家对生活细节和语言更敏感,音乐家易被旋律所吸引,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需要以实际的社会生活作为艺术灵感的来源,不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德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较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运用活跃生动的形象思维方式,科学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形象的内容和方法来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德育工作者要培养自己和受教育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要注意培养和发展敏锐的形象感受能力、牢固的形象储存能力、精准的形象识别能力、丰富的形象想象能力、新颖的形象创造能力、生动的形象描述能力、灵活的形象运用能力等等。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影响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形象参与形象德育的过程,也需要这些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经过一个系统学习、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的过程。德育工作者要在形象德育活动的双向互动中,通过直接观察、亲身体验、联想想象、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长期、刻苦的训练和培养,有意识地运用形象来表达、承载思想观念,创设生动而充满创造力的德育情境,增强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带领受教育者体验、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欣赏优秀文艺作品,主动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发现、效仿生活中醇美高尚的形象,并在实践中推进形象思维能力从自发向自觉,从零散向系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时,教育者要注重不断增强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实现以形象为媒介的教育者的形象创设能力和受教育者形象接收能力的有效衔接和内在统一,从而为深化形象德育活动,彰显形象德育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1]郑良成.脑功能评估[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王成军,沈豫浙.应用创造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托马斯·布莱克斯利.右脑与创造[M].傅世侠,夏佩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鲁迅.二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刘文孝.外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周旋.中外文艺家创作轶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黄文红]

G410

A

1001-4799(2017)02-0036-06

2016-02-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资助项目:14JDSZ2053

孙婷婷(1985-),女,河南信阳人,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骆郁廷(1956-),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左脑右脑形象思维
我用右脑多,还是左脑多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你是左脑发达还是右脑发达?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你是左脑发达还是右脑发达?
右脑开发是谎言
我有爱迪生的右脑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