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探究
2017-02-27文冯秀华
文冯秀华
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相见时间较少,沟通难,在他们身上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指导,那我们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解决问题呢?
一、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一)情绪消极
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写道,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占26.3%,抑郁的占24.2%。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亲子沟通,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认知能力较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为孩子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影响因素”。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却又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得到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
(三)以自我为中心,内心失衡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和偏爱,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有的胆小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攀比”的现象,树立错误的价值观。
(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差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时,得不到父母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交流的技能和方法,缺乏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满足了幼儿安全感的需要。但是“留守儿童”缺乏的就是和谐的亲子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以及有效的亲子沟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二、多方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家庭创造条件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
《纲要》指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肩负着养育幼儿的重大责任,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重要的需要。家长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这种不良的“留守儿童”关系。例如,首先,父母应当尽量避免同时外出,如果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的城市,一起生活;若留守儿童由长辈或一方监护,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父母要经常给儿童打电话,加强情感沟通,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其次,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儿童所在学校的联系,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同时多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防止溺爱偏爱。最后,父母综合收入、儿童发展的关系,尽量选择工作地点,可以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幼儿团聚。在假期,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
(二)幼儿园教育要支持留守儿童的学习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之一就是实施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及身心发展;其二就是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幼儿园要积极接纳农民工子女,在园内积极开展活动,公平对待,耐心教育,避免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唤起他们的自信,促进他们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和沟通;积极向家长反应幼儿的情况,定期开展讲座等等,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因此要加强三方面的联系,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排除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隐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幼儿园)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