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水溶肥不同施用方式对雪茄烟生产的影响

2017-02-27张瑞娜杨远征廖雪茹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烟株叶面积烟叶

陈 勇,王 俊,张瑞娜,杨远征,廖雪茹

(1.四川省烟草公司德阳市公司,四川 德阳 618400; 2.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北海 536000;3.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新型水溶肥不同施用方式对雪茄烟生产的影响

陈 勇1,王 俊1,张瑞娜1,杨远征2,廖雪茹3

(1.四川省烟草公司德阳市公司,四川 德阳 618400; 2.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北海 536000;3.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研究了新型水溶肥喷施宝在德阳雪茄烟品种什烟1号、德雪3号上的运用,对田间农艺性状、叶绿素相对含量、病害发生、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根系浇施、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方式(浇施2次,喷施3~4次),在促进烟叶生长、促进叶绿素合成、降低病毒病和叶斑病、提高产量方面效果最佳,这种施用方式在德阳雪茄烟产质量的改善和生产效益的提高中具有重要作用。

德阳; 雪茄烟; 水溶肥; 喷施宝

德阳雪茄烟叶生产受传统种植模式和茬口的影响,造成烟叶生产在光温水平较低的3月初开始,田间生育期约80 d,短暂的生育期对烟叶产质量、抗性、叶片大小均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因茬口安排与蚜虫高发期相遇,德阳烟叶生产中病毒病连年发生,且具有增长趋势,通过辅助手段在较短生育期内提升烟叶产品质量和抗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改善产品产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在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喷施方面做过研究[1-4],并收到较好效果。根系和叶片是烟草直接吸收外界营养物质的器官,通过研究高效水溶肥在烟草上的施用方式,对提高根系和叶片吸收效率和促进肥效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喷施宝水溶肥已在其他作物中进行过运用[5-7],达到丰产提质、增加抗性的效果,但在晒烟中的运用和施用方式还未进行过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参试品种为茄芯烟品种什烟1号和茄衣烟品种德雪3号,喷施宝烟草特效有机水溶肥由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并提供。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置5个处理。T1,浇施2次、喷施4次;T2,浇施2次、喷施3次;T3,喷施4次;T4,浇施2次;CK对照,浇(或喷)施等量清水。浇施处理按照500倍稀释液分别于移栽当天和移栽后15 d进行,喷施处理按照1 500倍稀释液于移栽后1周进行,此后每隔15 d进行1次。选取土壤肥力中等、地力均匀的试验地,按照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共计30个小区,小区面积约为75 m2,各小区之间设立隔离种植带和保护行。

1.3 调查与测定

1.3.1 形态指标

分别于移栽后35、53、69 d,参照行业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测量方法标准[8],对各小区田间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各处理随机选择30株烟苗,测定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数、最大叶面积等指标。最大叶面积通过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面积常数计算获得。什烟1号叶面积常数为0.596,德雪3号叶面积常数为0.599,叶面积常数通过叶形称重法测定。

1.3.2 叶绿素相对含量

采用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Chlorophyll Meter Model SPAD-502,分别于旺长期、下部叶成熟期、上部叶成熟期对各小区烟株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各小区随机选择10株烟株进行测定,每株重复测定6次最大叶SPAD值,计算平均值。

1.3.3 田间病害

烟叶下部叶成熟期集中进行1次田间自然发病病害调查,调查对象分别为病毒病类和叶斑病类,调查方法参照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9]。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整理和作图,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2.1.1 什烟1号

不同施用方式对什烟1号形态指标有一定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移栽后35 d,4个试验处理中,处理T2株高、最大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处理,茎围、平均节距、有效叶数稍低,但与最大值差异不显著,因此处理T2整体表现最优;处理T4虽然茎围和平均节距在各处理中最大,但株高与最大值差异不显著,最大叶面积最小,甚至达到极显著水平,有效叶数也与最大值差异显著;处理T3中有效叶数最多,且另外4个形态指标与最大值均比较接近,与最大值差异不显著;处理T1株高最低,与最大值差异极显著,其他4个指标与最大值差异不显著;而对照处理各指标均不及其他处理,表现最差。分析表明,在烟叶生长前期,不同施用方式对什烟1号生长就已产生较大影响,4个试验处理均优于对照处理。

表1 不同施用方式处理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组间异达极显著和显著。表2同。

移栽后53 d,大田生长已进入旺长期,旺长期的优势直接决定后期物质积累。处理T2同样在株高、平均节距、最大叶面积方面处于最大水平,茎围、有效叶数与最大值差异不显著,表现为生长势最强;处理T1、T3分别在茎围和有效叶数上处于最大值,但除最大叶面积以外的其他指标较低,与最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处理T4生长势虽优于对照CK,但各指标与T1、T2、T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试验处理中T4生长势表现最弱。

移栽后69 d,部分中部烟叶已经采摘,株高和有效叶数均为打顶后测定。处理T1在成熟采摘期最大叶面积和有效叶数处于最大水平,茎围仅次于最大值,株高和平均节距较小,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T4株高和平均节距表现为最大值,有效叶数与最大值差异不显著,但叶面积最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T2最大叶面积仅次于最大值,有效叶数与最大值无差异。由此可知,烟叶已逐渐成熟,此时株高和节距较大反而不利于田间操作和抗倒伏,在成熟期叶面积和有效叶数成为最重要指标,同时在成熟期各施用方式对烟株茎围大小并无直接影响。

不同施用方式对什烟1号的生长势有不同影响。在烟叶生长前期,处理T2在促进烟株生长势方面表现最佳,其次T1、T3表现也较强,T4次之;相比对照,4个试验处理均提高了烟株生长势。但在成熟期,T1处理表现最好,能促进后期烟叶产量形成,通过对比T2,表明最后1次喷施对烟叶叶面积和有效叶数具有促进作用。

2.1.2 德雪3号

由表1看出,移栽后35 d,处理T1的株高、茎围、最大叶面积、有效叶数4个指标均处于最大水平,平均节距仅次于最大值,且差异不显著;处理T2各项指标与T1差异不大,且差异不显著;处理T3在各处理中表现最差,除有效叶数稍高于对照外,其他各指标均处于最低水平;处理T4与对照各指标均低于T1、T2,但优于T3。分析表明,在生长前期,处理T1、T2极大促进了德雪3号的生长势,而处理T3对德雪3号甚至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移栽后53 d,处理T1的株高、茎围、有效叶数均处于最大水平,最大叶面积与最大值差异不显著;处理T2各指标中平均节距和最大叶面积处于最大水平,其他各指标均仅次于T1;与移栽后35 d不同的是,相比对照,处理T3已表现出优势,各指标均优于对照;处理T4除有效叶数稍低外,其他指标均与T3无差异。整体来看,所有试验处理均优于对照。分析表明,处理T1、T2同样在促进生长方面表现最强,T3次之,且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

移栽后69 d,处理T3的株高、平均节距、最大叶面积均处于最大值,有效叶数仅次于最大值,且差异不显著;处理T1茎围和有效叶数最大,株高和节距适中,最大叶面积与最大值接近;处理T2、T4长势稍弱,但总体优于对照。整体来看,成熟期处理T1、T3与其他处理相比长势最好,其中T1株高与平均节距较T3小。因此对于德雪3号而言,T1处理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不同施用方式对德雪3号的生长势产生不同影响。处理T1、T2在德雪3号生长前期优势较明显,T1能保持烟株生长优势直至成熟采摘,处理T3在生长前期无优势,但对后期烟株生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4种施用方式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烟株生长,并对5种形态指标均有较大影响。

2.2 对烟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1 什烟1号

对什烟1号不同生长时期叶绿素相对含量进行田间测定。由表2可以看出,旺长期处理T1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达到55.09;处理T2含量仅次于T1,且二者差异不显著,这与2个处理前期具有相同方式相一致;处理T3、T4、对照叶绿素相对含量较低,且三者并无差异,处理T3含量最低,仅为51.49。在旺长期,处理T1、T2叶色最深,叶绿素含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强。下部叶成熟期同样也是处理T1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达到56.96;处理T3、T4叶绿素相对含量与T1并无显著性差异。与旺长期相比,处理T3下部叶成熟期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处理T2显著低于最大值,对照极显著低于最大值,仅为53.31。上部叶成熟期属于烟叶采摘后期,大部分烟株器官开始衰败,并不再进行物质积累。此时能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是烟株进一步生长的重要前提。由表可知,上部叶成熟期仍然是处理T1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达到56.93;处理T2、T4叶绿素相对含量与T1并无显著性差异,处理T3叶绿素相对含量最低,与对照相比无差异。分析表明,处理T1在什烟1号叶绿素相对含量中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使烟株表现为叶色深绿,光合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且这种优势从旺长期一直持续到后期采摘结束。

表2 不同施用方式处理对烟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

2.2.2 德雪3号

对德雪3号田间生长期叶绿素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相比什烟1号,德雪3号叶色较浅,叶绿素含量较低,光合作用物质积累能力较弱。由表2可以看出,旺长期处理T2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达到39.95;处理T3次之,但二者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处理T2、T3对德雪3号旺长期叶绿素合成具有促进作用。T1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性低于处理T1、T2,仅为38.26;而处理T4含量最低,虽对照稍高于T4,但二者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下部叶成熟期处理T2同样是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达到41.19;处理T3次之,二者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处理T1、T4叶绿素相对含量较低,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总体表现为4个试验处理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因上部叶成熟期德雪3号各处理感病较为严重,对测定结果有较大影响,因此未进行SPAD值的测定。

分析表明,处理T2对德雪3号各时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与其他处理相比,T2极大地促进了叶绿素合成,对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干物质合成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处理T3各时期叶绿素相对含量与T1较接近,且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处理T3同样对叶绿素的合成具有较强作用。

2.3 对田间自然发病率的影响

病毒病类和叶斑病类是近年来德阳烟区高发病害,对烟叶田间生长、物质积累和烟叶品质有较大影响,因德阳烟叶生产茬口安排和种植模式与烤烟区有较大不同,烟叶旺长、成熟期与川西平原蚜虫高发期相遇的矛盾是引起病毒病高发的直接原因。

由图1可知,对什烟1号田间发病率来说,病毒病类和叶斑病类在各处理中的表现趋势相同,依次是T2

图1 不同施用方式处理对田间烟株病害发生的影响

对于德雪3号来说,因品种抗性不同,2种病害发生率较高,病害较严重。各处理间病毒病发病率表现趋势较为相近,处理T2、T4病毒病类发病率最高,达到86.1%;T1发病率最低,为71.7%;而对照为82.8%。因此各处理对德雪3号病毒病的发病率的影响并无太大差异。叶斑病类,处理T2发病率最低为27.8%;其次为T1,发病率为29.4%;而处理T3、T4、CK叶斑病类发病率较高,且三者较为接近,均为50%左右;处理T1、T2降低了德雪3号叶斑病类田间发病率,而其他处理对叶斑病类的防治无效果。对病害严重度来说,4个试验处理的田间病害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该水溶肥对德雪3号病害严重程度有较强的抑制性,病毒病病指最低是处理T1,为11.67;叶斑病病指最低是T2,为9.88;而对照分别达到47.53和31.9。综合分析表明,水溶肥不同施用方式均提高了德雪3号的抗病性,在对照基础上均有较大提升,但对田间发病率的控制较弱,仅是通过控制病斑扩散,降低烟株病级来降低病害严重度。处理T1、T2不仅控制了叶斑病的发病率,也降低了病害严重度。

2.4 对调制后烟叶产量的影响

对不同试验小区烟叶按相同方式进行采摘调制,统计各小区的烟叶产量。由图2可以看出,什烟1号处理T1、T2、T3产量较高,最高为处理T3,达到28 kg;对照产量最低,仅有20.3 kg;而处理T4产量与对照相近,该处理在提升什烟1号烟叶产量方面未显示出优势。因品种特性,德雪3号烟叶产量与什烟1号相比较低。总体来看,处理T1产量最高,达到14.5 kg,处理T2、T3、T4产量次之,对照产量最低,仅有12.7 kg。由图中可知,各处理内误差线较小,重复3次产量较为接近,产量统计结果重复性好,代表性较强。综合分析表明,该种新型水溶肥的4种施用方式对什烟1号和德雪3号产量均有一定提升,特别是处理T1、T2、T3在促进产量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图2 不同施用方式处理对小区烟叶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对喷施宝新型水溶肥的不同施用方式进行了研究,4种试验处理与对照相比在提升供试品种产量、抗病性、叶绿素含量和促进生长势方面均有较大作用,但不同试验处理间也有较大差异。通过分析各处理与烟叶生长生理指标和经济指标的关系,综合各指标结果发现,试验处理T1、T2在烟叶产量形成、提高光合能力、促进生长、提高抗病性方面表现最好,相比对照极大地提升了烟叶生产效益。

通过研究分析认为,试验处理T1(浇施2次、喷施4次)、T2(浇施2次、喷施3次)对德阳雪茄烟生产能起到最大程度的增效增产作用,而处理T3(喷施4次)、T4(浇施2次)仅是单一地进行了根际浇施或叶面喷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烟叶生产效益,但效果并不如T1、T2施用方式。据报道[10],喷施宝水溶肥在烤烟生产实际中也有过运用,收到了抗逆、丰产、提质的效果,不仅富含大量元素和多种中微量元素,而且富含腐殖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结合植物根系吸收相应特点,喷施宝水溶肥很可能在改善根际环境、提高根际微生物活性、促进根系生理机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再配合以叶面喷施,高效快速地提高了喷施宝水溶肥的利用效果,最终通过平衡烟株物质合成途径,促进叶绿素合成,增强光合作用,增强了病害浸染的抵抗性。由此也说明浇施、喷施混合处理的T1、T2在烟叶生产中优于其他处理的原因。

[1] 聂晕荣,黎华寿,黄庆,等.不同温度下喷施宝对花生萌芽及幼苗生长的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3(1):5-8.

[2] 石永春,杨永银,范邓鹏,等.叶面喷施海藻酸和KH2PO4对缓解烟草低温胁迫的生理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6):667-670.

[3] 陈超. 易农氨基酸叶面肥在大豆上的喷施效果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5):90-91.

[4] 刘永,成少华,倪卫东,等.棉花浇施氨基酸肥水溶液试验效果[J].中国棉花,2009(7):21-22.

[5] 聂呈荣,黎华寿,黄庆,等. 不同温度下喷施宝对花生萌芽及幼苗生长的效应[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3(1):5-8.

[6] 彭章伟,王芳,张春燕,等.喷施宝微量元素叶面肥在水稻上的田间肥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23):100-101.

[7] 李云春,李小坤,王祥林,等.喷施宝叶面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65-10767.

[8] YC/T 142,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测量方法[S].2010.

[9] 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GB/T 23222—2008[S].(2008-12-31)http://doc.mbalib.com/view/4d47ce950b7a d7d060f31821ca7adf3e.html.

[10] 刘如清. 喷施宝烟草特效叶面肥[J].湖南农业,2006(1):22.

(责任编辑:张瑞麟)

2016-09-20

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项目(SCYC201503)

陈 勇(1987—),硕士,从事雪茄烟叶栽培调制技术与生理生化研究工作,E-mail:chenyong3716@163.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212

S571

B

0528-9017(2017)02-0224-05

文献著录格式:陈勇,王俊,张瑞娜,等. 新型水溶肥不同施用方式对雪茄烟生产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2):224-228.

猜你喜欢

烟株叶面积烟叶
关于一种烟叶植保机抑芽剂定株喷洒的控制原理概述
玉米不同播期对拔节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有机态氮与无机态氮配施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与烟叶柔软度的关系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过程中大分子物质代谢动态研究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移栽期和施氮量对烟株个体发育的影响
不同素质烟叶烘烤过程中生理及质地变化研究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