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改良培肥的效果
2017-02-27刘晓霞陆若辉陶云彬吴东涛陈一定
刘晓霞,陆若辉,陶云彬,吴东涛,陈一定*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2.兰溪市农林局 土壤肥料工作站,浙江 兰溪 321100;3.丽水市农业局 土肥植保站,浙江 丽水 323000)
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改良培肥的效果
刘晓霞1,陆若辉1,陶云彬2,吴东涛3,陈一定1*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2.兰溪市农林局 土壤肥料工作站,浙江 兰溪 321100;3.丽水市农业局 土肥植保站,浙江 丽水 323000)
以潮土和水稻土为试验材料,连续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改良培肥效果。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潮土种植水稻的产量,但是对水稻土种植水稻的产量无明显影响;秸秆还田有效提高了潮土和水稻土土壤有机质水平,但对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开展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潮土和水稻土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但对潮土阳离子交换量无显著影响。
潮土; 水稻土; 有机质; 土壤养分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8亿t[1]。随着农村能源结构的改进和调整,农作物秸秆呈现出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就地焚烧现象频发[2],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3]。当前,秸秆还田作为有效的秸秆资源处置方式被广泛推广[4],秸秆还田具有显著的培肥改土作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及土壤肥力水平下,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的生长及产量、土壤的肥力状况等都有不同的影响。研究显示,水稻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5],且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均高于对照以及试验前的土壤养分水平[6-7]。
水稻土和潮土是浙江省的主要农业土壤类型之一,在耕地面积中所占比例仅次于红壤,是浙江省粮食、蔬菜、瓜果类作物主要生产基地中的常见土类[8]。在农业生产中,土壤养分丰缺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但秸秆还田对农作物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的作用效果受到土壤类型的影响[7];为此,本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和潮土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土壤上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物料为小麦秸秆,供试作物为晚稻嘉58,土壤类型为潮土和水稻土,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潮土,有机质15.70 g·kg-1,全氮0.91 g·kg-1,有效磷21.20 mg·kg-1,速效钾56.70 mg·kg-1,阳离子交换量1.23 cmol·kg-1,容重9.20 g·cm-3,pH值7.9;水稻土,有机质19.60 g·kg-1,全氮1.29 g·kg-1,有效磷18.20 mg·kg-1,速效钾67.90 mg·kg-1,阳离子交换量1.13 cmol·kg-1,容重11.10 g·cm-3,pH值7.3。
1.2 处理设计
连续4 a开展田间试验(2009—2013年),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1,对照,无秸秆还田。处理2,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各处理随机排列,单灌单排,重复3次。各处理施肥均按照常规施肥处理进行,即667 m2施肥折纯N 20.2 kg、P2O53.6 kg、K2O 5.6 kg,肥料分别选择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各处理田间管理措施按照常规栽培进行。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水稻收获期测产,并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
1.4 数据分析
采用DPS 20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方差分析(ANOVA),对有显著差异的处理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利用Origin 8.0软件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不同类型土壤种植作物产量的影响
与2010年相比,连续实施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在潮土上种植水稻的产量,但秸秆还田对水稻土种植水稻的产量无显著影响(表1),可见秸秆还田对潮土上水稻增产的效果较为明显。
表1 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种植水稻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的表示差异显著(P<0.05)。
2.2 对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水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稳定而长效的碳源物质,也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9]。由图1可见,秸秆还田能够明显改善潮土和水稻土的有机质状况,与土壤的原始状况相比,开展秸秆还田后,潮土和水稻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2.8%和11.5%。
氮素是农作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作物吸收氮素总量的50%~70%来自土壤,因此,土壤氮素含量丰缺程度是限制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0]。图1显示,与土壤背景值相比,实施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大,这可能是由于秸秆还田实施年限较短,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尚不明显。
2.3 对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由图2可见,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潮土和水稻土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潮土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3.1%和13.7%,水稻土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9.2%和14.8%。
图中柱上无相同小写字母的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图2~3同图1 秸秆还田对潮土和水稻土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影响
图2 秸秆还田对潮土和水稻土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2.4 对不同类型土壤容重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土壤容重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容重的大小反映了土壤的结构、透气性、透水性以及保水保肥能力的高低[11]。由图3可见,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原始土壤的容重,与基础值相比,潮土和水稻土容重分别降低7.1%和5.7%。
图3 秸秆还田对潮土和水稻土容重、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3 讨论
秸秆还田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后茬水稻产量显著提高[13];杨帆等[14]的研究证实,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增产7.2%,油菜增产8.1%,小麦增产11.9%;玉米秸秆连续还田2~6 a,玉米增产率为2.6%~6.1%[15]。本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种植的水稻的增产作用不同,实施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在潮土上种植水稻的产量,但是对在水稻土上种植水稻的产量无显著影响(表1),这表明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土壤种类而异。
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16]。此外,由于秸秆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秸秆还田还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例如,长期秸秆还田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土壤有机质、孔隙度、速效氮含量、锌含量、铁含量、锰含量、酶活性等理化指标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17]。本研究发现: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潮土和水稻土的土壤有机质水平,但对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图1);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潮土和水稻土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图2、图3),但是对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如图3所示,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但对潮土阳离子交换量无显著影响。综上,秸秆还田对潮土和水稻土均有较好的改良培肥作用,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1] WANG Y J, BI Y Y, GAO H Y. The assess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 9(12): 1807-1815.
[2] 张婷, 李志洪, 赵传拓,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1): 89-91.
[3] WANG Q L, LI W, GAO X,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n biogas production from straw and its sensitivity analysi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 201: 208-214.
[4] 江永红, 宇振荣, 马永良.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1, 32(5): 209-213.
[5] 季陆鹰, 葛胜, 郭静, 等. 不同麦秸秆还田量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5): 1982-1984.
[6] 许仁良, 王建峰, 张国良,等. 秸秆、有机肥及氮肥配合使用对水稻土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0, 30(13):3584-3590.
[7] 赵士诚, 曹彩云, 李科江, 等.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6): 1441-1449.
[8] 边武英, 董越勇, 周江明. 浙江省水稻土四大土属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化特征[J]. 浙江农业学报, 2009, 21(4): 354-357.
[9] 张永春, 汪吉东, 聂国书, 等. 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24(6): 833-838.
[10] 陈雅君, 闫庆伟, 张璐, 等. 氮素与植物生长相关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 144-148.
[11] 李卓, 吴普特, 冯浩, 等. 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影响模拟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6): 40-45.
[12] 刘世全, 蒲玉琳, 张世熔, 等. 西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空间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5): 1-5.
[13] 葛立立, 马义虎, 卞金龙, 等. 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2): 153-160.
[14] 杨帆, 李荣, 崔勇, 等. 我国南方秸秆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1): 10-14.
[15] 赵凡, 何秀云, 沈玉梅, 等. 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对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4): 208-213.
[16] 劳秀荣, 孙伟红, 王真, 等.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3, 40(4): 618-623.
[17] 劳秀荣, 吴子一,高燕春.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2): 49-52.
(责任编辑: 高 峻)
2016-11-14
刘晓霞(1986—),女,山东胶州人,农艺师,博士,从事土肥技术推广工作,E-mail: 10914048@zju.edu.cn。
陈一定(1964—),女,浙江慈溪人,推广研究员,从事土肥技术推广工作,E-mail: 148101952@qq.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243
S156
A
0528-9017(2017)02-0330-03
文献著录格式:刘晓霞,陆若辉,陶云彬,等. 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改良培肥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2):330-33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