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分析
2017-02-27杨志刚
杨志刚
摘要:目的 对36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对我院收治已确诊的36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结果 粘膜内癌20例,粘膜下癌16例。术后随访无淋巴结转移者26例,5年生存率92%(24/26);有淋巴结转移10例,生存率60%(6/10)。结论 对于有胃病史的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系统检查是早期胃癌发现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分析;胃癌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中晚期患者死亡率较高。因本文选取1998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1998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住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为早期胃癌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男性20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为5:4,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为(47.38±2.17)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腹痛、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
1.2方法 所有标本均为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HE染色,切片厚度4 mm,进行显微镜下观察。采用胃镜、X线、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1.3诊断标准
1.3.1内镜诊断标准 目前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分型标准仍沿用日本内镜学会制定的相关分型标准,其将早期胃癌分为3型:隆起型、浅表型以及溃疡型,其中浅表型又可分为表面隆起型、表面平坦型以及表面凹陷型3个分型,同时将粘膜重度非典型增生也划分入早期胃癌的一个部分。
1.3.2病理学诊断标准 组织学分型采用WHO对于早期胃癌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腺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以及其他类型癌,可包括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面膜重度非典型增生。
2結果
2.1分型 3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I型隆起型10例,II型表浅型8例,III型凹陷型18例。
2.2病变部位 病变位于胃底体部9例(25%),胃窦12例(33.3%),胃角部13例(36.1%),贲门2例(5.56%)。
2.3淋巴结转移 3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10例(27.8%),其中粘膜内癌5例(13.9%),粘膜下癌5例(13.9%)。
2.4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 36例活检进行HP染色阳性率100%(36/36)。
2.5病理学组织分型 腺癌28例,印戒细胞癌2例,粘液腺癌4例,未分化癌1例,硬癌1例。36例(80%)的癌旁组织伴有不典型增生29例、肠上皮化生8例、慢性萎缩胃炎17例,另有胃息肉伴胃癌有1例,典型的胃溃疡与胃癌同时并存有10例(占27.7%)。
2.6预后情况 36例均接受了随访,5年存活率无淋巴结转移者92%,有淋巴结转移者60%。
3讨论
众多学者在胃癌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至今尚未在生化、免疫等方面找到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胃癌筛选标记,而胃癌基因、单克隆抗体等在胃癌早期诊断临床价值仍处在研究中,可能与Hp感染,营养失调,饮食习惯及遗传有关。中晚期患者死亡率很高,现认为从早期胃癌到进展期约3~4 d时间,临床资料表明早期胃癌进行淋巴结清除的根治患者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早期胃癌的发现及治疗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目前临床对于早期胃癌检查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胃镜检查 内镜的广泛应用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创造了有利条件.内镜下可发现直径大于4 mm的早期胃癌,并进行病理活检。由于胃癌早期很难用肉眼进行判断,因此需依赖病理组织学进行临床确诊,对于内镜可见的可疑斑点、浅小糜烂或者是局部组织色泽异常,均需重视,对异常情况进行常规活检,以弥补肉眼观察的局限性。同时扩张胃腔需充分,最大限度的将大弯侧黏膜皱襞展开,以免疏漏微小病灶。对于糜烂和可疑的浅表病灶,检查时应多次多方位的取材,溃疡灶应采钳取其病灶边缘组织,以提高检验准确率。内镜下判断癌灶的浸润深度有时是困难的,这就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尤其是超声内镜的检查。
3.2超声内镜检查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检查表现可因不同类型而异。平坦型癌可见粘膜增厚,呈低回声。凹陷型可见粘膜层有部分缺损,但肿瘤边缘的炎症可致肿瘤大小估计过度。目前常用超声内镜下结合细针穿刺的方法取活检组织做病理诊断。
3.3 X线下肿块 X线下肿块筛检可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程序中的首选方法,既经济又简单易行,病人容易接受。有研究表明,X线下肿块筛检,早期胃癌检出率可达80%
3.4分子生物学检测 早期胃癌TAG72水平可明显升高,有利于早期胃癌的筛选.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进展,对早期胃癌相关基因及其产物的检测也有了很大进展。P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可作为一种胃癌诊断的肿瘤标记物。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胃癌在早期缺乏特异性,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良性病变较为相似,患者通常是由于上腹部疼痛、不适、黑便等情况就诊[2],而部分患者由于耐受性较强,使得检查时病情发展已经较为严重,但患者却无特殊主诉,因此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一旦出现上腹隐痛等症状时,要及时进行胃镜或者钡餐照影检查,并对病灶进行活检,以提高临床确诊率。
由于胃癌的自然病程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其由早期发展至进展期需3~4年的时间,并且在早期尚无特殊症状,因此当患者进行就医时,病情往往已经恶化,此时行胃镜检查,其结果多为进展型胃癌,因此较多医院无法准确完成胃癌早期的确诊。由于在早期胃癌的临床症状中以上腹疼痛最为常见,因此对于临床检查时主诉溃疡样上腹痛以及反酸的患者,不可一概认定其为消化性溃疡,应适当将早期胃癌考虑进来。影响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主要病理因素有生长位置、生长方法、类型、分化程度、浸润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国内报道早期胃癌病灶面积大小对于癌灶浸润深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3],所以病灶面积大的早期胃癌也应该加强综合治疗。
总之对于胃癌的癌前病变不能忽视,尤其是对于Hp感染患者应提高警惕,重视对于癌前状态定期进行观察与随访,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胃镜与病理活检作为胃癌疾病的最终诊断手段,其重要价值在于胃癌的早期发现。同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使其不错过最佳的检查和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汤峻.2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15-117.
[2]李维华,刘洪瑞,陈杰.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
[3]姜锦贵,陈建华.青年胃癌4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医学,2005,25(1):52-53.
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