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在哪里” 打通“全脉络”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2017-02-26蒋惠娟
文 蒋惠娟
明晰“在哪里” 打通“全脉络”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文 蒋惠娟
在课程游戏化实施三年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反思追问三个问题,儿童在哪里?教师应该在哪里?课程究竟在哪里?希望改造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来追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课程游戏化;儿童;教师;实践探索
2014年,本园成为首批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园。三年来,我们在仔细研读《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要求,深刻践行游戏精神,请专家现场浸润式指导的基础上,深深感悟到:追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就要改造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这样才能全脉络打通,才能真正实施课程游戏化,所以三年中,我们一直不断地在追问——儿童在哪里?教师应该在哪里?课程究竟在哪里?
一、儿童在哪里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要读懂这本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施课程游戏化的路上,我们觉得我们必须要去读它,而且要力争读懂它,这是打通脉络的基础。
(一)儿童在哪里,我们启动共读
要想读懂儿童,就必须从读书开始。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共读《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是基础书目,我们采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来突破瓶颈,两个星期一个章节,通过讨论、交流去理解书本、理解儿童。其次,我们又共读了《儿童的100种语言》《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和孩子们共同生活》《关注儿童生活》等书目。另外,我们对张雪门、陶行知、陈鹤琴、皮亚杰、格塞尔、维果斯基、卢梭、马斯洛等人以及他们的理论也进行了系统学习,知道了警示我们不能揠苗助长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掌握了“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对“生活教育理论”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读书让我们逐步理解儿童。教师们还从丰子恺的儿童漫画得到启示:阿宝帮凳脚穿上鞋,说“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宝宝看到剃头师傅帮爸爸理发,着急喊“妈妈快来打,他拿刀杀爸爸了”。不管哪个时代的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经验,更有自己的创造。老师们喜欢纪伯伦那首诗《孩子》里的话: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二)儿童在哪里,我们静心观察
儿童是谁,光有书本知识还不够,所以我们把《指南》塞口袋里,天天看孩子,记录孩子的真实表现,用观察转变理念。一段时间后,我们话语体系里不再总是“我觉得”,而更多出现“我看到、我发现、我观察到”。再后来,我们结合需要,尝试运用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比如新材料螺丝螺帽投放,我们观察孩子的兴趣、选择的频次和使用情况;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作品里生活的影子、孩子手部动作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形式;观察老师对材料的跟进、对孩子的回应……
观察的坚持,让我们读懂了孩子的许多行为。苹果班有六个男孩,从他们中班时就迷上了螺丝、螺帽,直到升入大班,仍然执着于此、快乐于此,他们迁移生活经验,建构了很多作品。其中的两个孩子,不管怎么分工,他们都会选择在同一组。原来每个孩子都有故事,他们自动创造生活。
(三)儿童在哪里,我们重新思考
读书和观察,让我们开始理解《童年的秘密》中这段话的含义: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有意识、自主、独立地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来获得。
读书和观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童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童年。所以,我们拆除了绿篱,让孩子们可以走进绿地,亲近自然;我们开放了区域,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探索;我们从儿童学习发展图式来审视游戏,思考孩子的需要,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收集成长的故事……我们期待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自然生长。
二、教师应该在哪里
人类的发展图式中,所有的哺乳类动物在生物学的结构设计上都要玩。那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否“我的游戏我做主”就是自由玩?还需要老师吗?所以,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应该在哪里。
(一)教师在支持性环境中
我们觉得支持性环境既有物质环境还有心理环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孩子在搭多米诺骨牌,场景壮观,用了四种积木。按照使用顺序来命名,单元积木,我们姑且称之为1号积木;半单元积木,我们称之为2号积木;小三角形积木,我们称之为3号积木;柱形积木,我们称之为4号积木。
先用1号积木做骨牌。用完之后,再用2号积木两两相叠做骨牌,孩子叠了几块,就推一下,试试是否可以一触即发。2号积木用完了,用3号三角形积木四块相叠做骨牌,孩子叠了几块,就又推一下,试试是否可以一触即发。孩子一直自己在想办法,老师看到有新点子出现时,就翘大拇指点赞。3号积木用完了,孩子将4号积木并在一起做骨牌。孩子还是边做骨牌,边推着测试一下……22分钟后,做骨牌的积木都用完了,有个孩子推动其中的一块,其他骨牌顺势而动,大家欢跳起来。
剖析这个案例,教师创设了一个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孩子有充足的游戏材料,有足够大的游戏空间,可自己选择游戏玩伴,确定游戏时间和内容,教师肯定、接纳和欣赏孩子的游戏表现……这种支持性环境能引发幼儿发自内心的、自主的游戏,孩子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创设,而这样的游戏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带给孩子惊喜。
2.教师在适宜应答策略中
在游戏中,孩子一定是快乐的,但仅仅快乐是不够的,所以老师不断地通过观察,判断儿童是否专注,是否有创造在发生,是否有积极、主动等学习品质在呈现。
我们再来看一个孩子们玩“桥”的案例。孩子先用一块铁板和四对螺丝螺帽搭了一张“桌子”,后来又搭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将两张“桌子”连着排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摆了18根螺丝,说是“桥”。老师很惊讶这个居然是“桥”。后来,他又要了两块铁板,将铁板斜着摆在“桥”的两侧,搭了“引桥”。“引桥”不是很平整。当老师看到他已经完成,不再继续时,就说“能不能试着走一走?”试走过程中,就发现桥面太窄、引桥跟桥面是不平的,而且引桥会塌。于是不断尝试,不断调整……40分钟后,建造出来这样一座桥:有桥墩、主桥和引桥,主桥和引桥用磁铁连接,尝试走了多次,都是牢牢的。桥面上有行车线,两侧引桥上的行车线是用一样长短、一样大小的材料做成的,桥两侧有栏杆,两侧栏杆都是紧挨着桥面的外沿口。两侧的栏杆用六根条状材料连接,像是顶棚,顶棚上放一个椭圆形的磁铁,增加了艺术美感……
整个游戏持续了四十分钟,老师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了适宜应答。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提问,而这个简单提问就是适时点拨。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促使孩子从表层探究走向深入,在主动尝试中更深入地游戏,更有深度地学习,这一过程对孩子思维品质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极其宝贵的。这也恰恰体现出教师的价值。
3.教师在整体思维建构中
我们知道,我园的700多个孩子不是一批产品,而是700多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孩子走出幼儿园,走出小学、初中、高中,走出大学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建构整体思维,心中装着《指南》,既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现状,更考虑孩子的今天、明天和未来,放眼一个人的长远去思考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程究竟在哪里
幼儿园的课程究竟在哪里?在书本上?在教材里?还是在儿童的生活里?谁是课程的主人?
再来看一个案例。2017年5月22日上午,草莓班孩子玩纸管,以前玩过,但这学期他们是第一次。场地南面的楼梯口,纸管一筒筒、一排排紧挨着,有大纸管,很重、很大;大纸管里套着小纸管,小纸管长长的、细细的。孩子很兴奋,在取材料和玩纸管的过程中,既熟练又有很多问题发生。于是,当天下午,老师回放了整个视频,并随时提问,请孩子们自己来讲述,来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孩子们发现,拿纸管很挤,地方太紧;小纸管要往上拔,从大纸管里抽出来;大纸管可以先倒在地上,再往外滚;纸管不能拖,要爱护;倒纸管时,要看看旁边,不能碰到别的小朋友,要注意安全。孩子们还发现,有的小朋友拿到纸管就开始在楼梯口的南面场地上建造,堵住了其他小朋友的路;北面场地和东面场地很空;有的小朋友在自己搭建过程中,会拆东墙补西墙,未征得别人同意,就直接把别人的材料拿过来。
于是,孩子们商量,该怎么办,他们设计了五个公约:拿纸管不能超过五个人;拿之前看一下,不碰到别人,碰到会疼的;拿纸管要注意安全;不挡住路,到空地上搭建;不拿别人的管子,要到仓库去拿。用标记的形式将公约张贴在纸管区的楼梯口。他们还组建了志愿者小分队,观察指导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孩子拿纸管,并将拿纸管的故事记录分享。
我们将纸管活动渗透在五大领域,在集体、区域、日常、环境四个途径实施,比如数学领域,草莓班尝试纸管按规律排序、分类和统计总数、五个五个计数、测量每个纸管的洞口和长度,并将结果记录在纸管上,纸管上还写了孩子的学习故事。当看到孩子们将纸管分成大纸管、中纸管和小纸管,看到孩子们用各种方式点数纸管和测量小纸管的长度,看到孩子引发了对标准测量工具尺子的兴趣,我们深深地为孩子着迷。这些活动有的是由孩子发起,也有一些是由老师适时发起。不管谁发起,最后都成为共同关注的建构过程。大家彼此倾听,彼此对话,孩子兴致越来越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教师、家长、自我、同伴共同参与评价,孩子的认知、情感、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度拓宽,家长对课程的认可度也不断递增。
由此可见,课程在孩子的生活、游戏中,在教师的观察、支持中,肯定不在教材中。
三年来,我们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读书、倾心观察儿童、提供支持策略、丰富课程资源等等方法,固本培元了教师们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我们体会到实实在在全脉络打通的幸福。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东青幼儿园)
[1][美]盖伊·格郎兰德.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美]卡洛琳.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2014.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柳絮.师幼互动中的教师适宜应答策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丰子恺.丰子恺儿童漫画集[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