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童话与现实的勾连
——以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

2017-02-26

初中生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新装皇帝

实现童话与现实的勾连
——以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

■赵思达

一、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上这样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新课标的这段指导语确立了笔者本次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以下观点也不无启发:“初中的童话教学是学生‘最后的童话大餐’,初中语文童话教学应该在小学童话教学的层次上有所提升。”

笔者以为,初中语文的童话教学不应止于把学生带入童话,还应该将学生带出童话;不应止于讲故事、表演课本剧这样虽生动却缺乏深度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深入文学作品本身,通过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深度解析人物,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生活,实现童话与现实的勾连,让他们受益于童话的教育功能,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之一就是准确把握文中人物的本质特征。为此,笔者设计了主问题——“这场骗局为什么可以得逞”,要求学生紧依文本,寻找反映人物心理特征的语段、语句,分析人物外貌描写、语言表述与心理活动的相关性,理清人物之间的施骗、受骗关系,让人物所共有的弱点和相互区别得以彰显。在解析人物、评述观点的过程中体现浓厚的“语文味”,这符合新课标“实施建议”中“阅读教学”的思想:“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与此同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略带夸张地朗读皇帝和大臣的心理活动和语言,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活动,体察作者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段的用意。这种设计,既符合新课标的“阅读建议”——“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和作品的情感态度”,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本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悟本童话的超时空性,认识其“反映现实、反映人性、表达理想”的功能。

为此,笔者以“漫谈历史上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和情景模拟——“假如你是故事中任一人物,在故事中任一环节,你会怎么做”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联系当今社会、中外历史和自身生活,找寻童话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在感受童话趣味性的同时,体味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也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认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冷静地观察生活、思考人生。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本次授课主要采用主问题牵引式和板块推进式教学模式,以“这场骗局为什么最终可以得逞”为主问题,将单一的线性教学思路转为块状的递进式思路,即由“研读文本”过渡到“童话照进现实”,再过渡到对童话体裁的再认识,由《皇帝的新装》过渡到一般童话乃至文学的普遍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关照到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本课的目标之一即扩充深化对童话的认知。基于此,笔者首先以“你心中的童话是什么样的”为切入点,意在让学生回顾儿时读过的童话,谈谈对童话特点的初始认识,以便在课末再次讨论童话的特点时进行比对。同时,向学生发出疑问:“这节课结束,你会不会对《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有更深的认识?”引发他们对童话常读常新的体验。

2.根据图片,梳理情节。

笔者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画面,有重点地复述本篇童话,一来训练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力,二来也可以通过快速回顾故事情节,为后续的教学铺平道路。

3.研读文本。

在这一板块,笔者使用了主问题牵引式教学模式,以“这场骗局为什么最终可以得逞”为主问题。之所以选择它作为主问题,是因为这一问题的整合度很高,可以囊括很多分问题,例如:“这场骗局的骗术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骗子的“缄口术”与受骗者的软肋间的关系。还可以囊括:“骗术本身是否高明?如果高明,原因是什么?若不高明,为何人物纷纷受骗?”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参与骗局的各色人物(如皇帝和两个所谓诚实的大臣)在受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性格中的虚荣、保全私利的弱点以及人物间受骗、施骗、助骗等关系,认识到这个王国里自上而下都在欺骗的丑恶事实。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小孩子”的存在,领会安徒生设置这一人物的目的,即借小孩子之口道出作者呼唤纯真、呼唤正义的心声。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朗读文本,并给出分析的具体依据。学生的回答也大多紧扣文本,且有深浅不同但合乎情理的见解。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朗读得有声有色,立体地呈现了人物性格。这些都有助于实现深度解析人物的教学目标。

4.童话照进现实。

笔者分三个环节进行这一板块教学:

首先,以“你认为安徒生写这篇童话重点要讽刺、批判的对象是谁,是两个骗子吗”为问题,引出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其次,让学生由童话走向现实社会,谈谈历史上“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意在归纳童话中的骗术与现实中的骗术的共性,而学生通过列举《指鹿为马》和《三人成虎》的故事,悟出了典故与童话的共性,明白了这篇童话的现实意义。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童话“反映现实、反映人性”的特点,为课末再次总结童话的特点做了铺垫。

第三,通过设置问题:“你身上有没有皇帝、大臣、群众的影子呢?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童话中任一人物,在任一情节,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现场互动,意在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是否从童话中有所警醒、有所收获。果然,有的学生较为诚实地说自己也会选择说谎或者索性两耳不闻国事,恰好印证了童话直指人心、反映人心的特点;有的学生则不仅选择了诚实,而且采取了较为聪慧的方式道出了实情,让他人体会到了童话的教育功能。学生别出心裁、充满想象的回答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同时,课堂的信息量也明显增加。

5.作结。

笔者先出示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童话的定义,而后让学生对此发表感言。凭借上述教学过程的推力,学生们都能够自然地补充出童话“反映现实、反映人性、表达理想”的功能。可以看出:作为中学生,再读童话时,他们无论是欣赏作品的语言,还是解析人物的内心,抑或理解童话蕴含的作者意图,都比小学时有了更新、更深的认知。他们认识到: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成人的,小学时读过的不妨中学时再读,即童话具有常读常新的特点。至此,“对童话的文学价值和教育功能有更深的体会”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四、本课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此次公开课上得还算比较顺利和流畅,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1.主问题牵引,整合课堂环节。

学生对于《皇帝的新装》早已不陌生,因而在这样一篇课文面前,教师若再走常态的教学之路恐怕自己都会生厌,同时也会耗费大量课堂教学的时间。于是,选择一个既贴合课文又具有思维挑战性的主问题让学生思考、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抓住童话中的一个“骗”字,以主问题“这场骗局为何可以得逞”开门见山地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思考。通过寻找本文中各个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思考这场闹剧的来龙去脉和骗局得逞的原因。主问题的设置训练了学生阅读文本、提炼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使其直观地体会童话的现实意义。

2.打破时空,层层递进。

如果让“骗局”仅停留于这篇童话,那么,该童话的教学意义就打了折扣。童话的常读常新,就在于它即使处于不同的时代,也能见其智慧的光辉。笔者以为,让学生走进文本之后,应该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关注到更广远的历史时代和现实社会。在第二个板块教学中,笔者提出“除了本篇童话,古往今来,还有没有这些皇帝、大臣、群众的影子”这个话题,引导学生从典故中找到恰当的例证,比如“指鹿为马”“三人成虎”;接着,笔者又适时拿当今社会的新闻事件与学生列举的古代事例相对照,启发学生自然地跳出文本,联系现实生活。由此,学生心灵所受到的触动应该胜于常态课中教师的理论灌输。

此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遗憾,如学生在复述故事和漫谈历史上“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时,语言不够简洁,笔者却未能及时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度。另外,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未能及时、充分地予以点评。这说明笔者的教学机智还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次教学所期待的效果。

教无止境,语文教学之路充满了挑战和魅力。笔者愿意在一次次教研中,汲取前辈学者的精华,探索出更科学、更先进的童话教学规律和经验。

(作者为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

[1]张书军.童话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07(32).

[2]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3]晏晖.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教育导刊,2009(4).

[4]沈新宇.主问题设计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J].文史月刊,2012(8).

[5]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1997(5).

[6]庄美芝.媚俗与虚荣的一面镜子──重读《皇帝的新装》[J].中学语文教学,1999(8).

[7]万年春.皇帝的“新装”与人性的弱点——《皇帝的新装》新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3).

[8]沈跃通,雨辰.《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1980(2).

[9]陈红梅.小学语文童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猜你喜欢

皇帝的新装新装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皇帝的新装》续编
例谈童话、寓言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麻疹强化免疫沦为“皇帝的新装”
开关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