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习作之策略例谈
2017-02-26江苏南京市滨江小学力新兰
江苏南京市滨江小学 力新兰
“话”说习作之策略例谈
江苏南京市滨江小学 力新兰
说与写同属人的信息输出活动,其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说”是口语表达,“写”即书面表达,将说与写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先说后写,写了再说,会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阅读先导 情境引路 创意激发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精辟地阐明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同出一源,二者彼此关联。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好“口头语言”对书面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如何学好,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教与学呢?
一、基于文本内容的“阅读先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捕获到许多适合训练学生说话的点,抓住这些“说话点”,不仅能有效地理解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更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
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教学这一片段时,教师扮演萧伯纳,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姑娘,请全班学生观察教师和小姑娘的表演,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准确地表达萧伯纳是怎样和小姑娘说话的。只见教师一会儿微笑着挥挥手,一会儿摸着小姑娘的头,一会儿蹲下,学生看着教师的样子,很愉悦地走进了学习的情境中,轻松地学习、准确地交流。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的对话自然展开:
生:应该是萧伯纳和蔼可亲地说。
师:为什么是和蔼可亲呢?
生:因为这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答案,所以他十分自信,你看,图中的萧伯纳已经是一位老人了,老人和孩子说话时都是慢慢的,温柔的,害怕吓到孩子,而且萧伯纳也是很喜欢这个小姑娘的……所以我觉得用和蔼可亲更好。
师:还有什么答案吗?说之前能不能像他这样,说说你们选择的理由,好吗?
(一些对语言感受力强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平静地说,握着小姑娘的手说,蹲下身子贴着小姑娘的脸说,轻轻拥抱着小姑娘说……
(学生们阐述他们的理由)
生:我看了电视,外国人之间表达喜欢,都会先是贴着左脸和右脸,然后才微笑着开始说话,而且从图上看,萧伯纳个子很高,小姑娘的个子矮,所以我用的是蹲下身子贴着小姑娘的脸说……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说话点”,引导学生滔滔不绝,言语表达能力就在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从课堂自然地延伸到课外教学中,教师不断为学生提供鲜明的感知材料,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兴趣倍增,教学出现热烈的场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在这样的练习中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由此可见,“阅读先导”对于提升三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二、基于教材图画的“情境引路”
在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着营造一种说话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具体场景中,感同身受,体会意境,激发情绪,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口语表达中。
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24篇阅读课文,8篇习作,8个练习都有相应的插图。而且,像《西湖》一课就有4~5幅插图。我们知道,低年段学生“说话、写话”都是有媒介的,那就是书本上颜色艳丽、生动有趣的一幅幅图画,而到了三年级,学生从“写话”过渡到“习作”,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媒介,单纯依靠讲解习作的方法与技巧,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不可能的,这也不符合中年段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况且,图画的直观性不仅对十来岁的学生,甚至于对成年人来说,在对待图画和纯文字时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图画,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那么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充满自信心地表达呢?
课文中、习作例文中、口语交际中的部分这些图画是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进行适时运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但教材中有不仅可以结合书中的内容运用,还可以直接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6、7两小节,书中配了一幅插图: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还有许多鲜花嫩草、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整幅画面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笔者抓住这一幅插图,完全撇开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或以某一植物为主人公,或以动物为主角。笔者先是带领着学生们细致地观察图上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优美的景色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当学生们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时,轻松优雅的《雨的印记》乐声响起来了,老师深情地说:一个深秋的清晨,太阳公公披着云霞,爬上了东山,染红了天空……学生们在气氛的渲染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里,学生编出了《舞者的对决》《向日葵的朋友》《露珠与花朵》《神秘的世界》等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师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成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学生就在这样的口语交流中,爱上了表达。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旦把学生带入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时,他们带着情感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三、基于儿童生活的“创意激发”
笔者还注意把敏锐的触角延伸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开心地生活,并有意识地留意自己的生活,如走进校园的角角落落;走进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置身于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真实而生动的世界,激发内在的情感体验,在看似“随意”的师生、生生交流中,练习表达。
春天到了,校园内花儿盛开,小动物们舒筋展骨,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在这样美好的清晨,笔者带着学生们走进校园中的小花园,引导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觉,想象到了什么?置身在这样的“课堂”,学生乐此不疲,说个不停,身心愉悦,如同一群快乐的小鸟,表达着自己对春的喜爱,对自然之景的眷恋。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到了,课间,与学生们一起观察小雪花飘飘地飞落房顶、树梢、小朋友的发辫,小雪花跳着舞,学生们唱着歌,堆雪人,打雪仗,铲雪,在雪中奔跑,嬉戏,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们的语言是俏皮的,灵动的。有的说:“小雪花亲吻了我。”有的说:“小雪花太冷了,躲到我的脖子里去了。”有的说:“小雪花喜欢我,一个劲地往我的皮肤里钻,凉凉的,痒痒的。”春游、秋游,笔者都会精心地设计话题,在自然的场景中指导学生口语表达。
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自然景象,带着绚丽的色彩,深深地留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每次游玩、观察归来,学生们总是恋恋不舍,兴奋的情绪,丰富的感受,使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作文由“难”变“易”,由“苦”变“甜”。学生的思维力、创造能力、情感素养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学生作文虽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但究其写作题材来说,同样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世界的认识。若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样学生的说话与写话必然是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开始,感受其“趣”与“易”。这样基于生活的“创意交流”,学生喜爱、兴趣盎然,并乐于表达,口语表达能力就在这样的交流中循序渐进地得到了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确实,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口语先导,情境引路,创意交流让他们更好地学会了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善于与人交流的社会的人。期待在这样的努力之下,他们的口语与书面语言的表述能力能进一步提升。
[1]李庆明.儿童教育诗[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