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分类坐标与方法的研究
2017-02-26江苏连云港市班庄中心小学万招娣
江苏连云港市班庄中心小学 万招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分类坐标与方法的研究
江苏连云港市班庄中心小学 万招娣
语文学科的特质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的工具,是培养情感的手段。本文在分析目前生成性课堂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说明语文学科特质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体现,使得课堂具备情感性、人文性,并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 语文学科特质 生成性教学
语文学科特质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注重让学生体会语文的情感,注重人文性课堂的构建,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而生成性语文教学则注重对学生思维和独特体验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生成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合理的处理,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生成性教学的完成。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型的生成性问题
在生成性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出充满人情味的情境型生成问题,带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去获取文章中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池上》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图画以及讲故事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池上这首诗内容通俗淡雅,寥寥数个文字就将儿童的天真活泼、憨厚可爱的形象表现出来,学生阅读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压力。而诗歌的阅读欣赏需要注重写作意境,要从诗的整体上进行分析。而通过视频的方式就将诗歌中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一幅生动的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活泼的孩童高兴地跳上一艘小船,拿起船桨,逐渐向池塘的深入划去,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采摘几个莲蓬,但是却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在池塘上留下了一道痕迹。学生在整体欣赏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学生受到视频的启发就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而学生之间也相互互动,相互比较自己的作品,并且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以后再进行诗歌欣赏的时候,也能够从语文特质的角度主动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的含义。
二、挖掘文本的空白,开发想象型的生成性问题
小学生的本性都是诗意的,对事物表现出令人叹服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章中说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中没有说什么,唤醒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生成性教学课堂,通过空白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这首诗是以问答形式来进行的,通过诗人与童子的问答呈现出一副美好的画卷。但是在问答的过程中诗句并没有主语,学生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不知道这首诗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诗句中没有出现的主语进行补充,提升诗句的连贯性,补充后的诗句如下:(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言师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师父)处。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对文中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但是对诗句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还需要对深层的含义进行挖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首诗难道就仅仅是说明作者寻隐者的过程吗?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含义?难道仅仅是表现出作者一种惆怅之情吗?”此时教师就带着学生从古诗的整体含义上进行分析,给学生分析我国古代独有的隐士文化,基于隐士文化对诗句进行分析时,学生就能理解诗句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三、分析词句的内涵,品味内涵型的生成性问题
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从细处着手,教师要注重字词分析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词语分析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及时给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做出解答,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分析来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分析词句含义的基础之上了解这首诗的内涵。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此时学生说在有的地方前一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那么“嫌”和“怜”哪一个好呢?此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出表扬,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在课外查阅了许多资料,对这首诗有一定的了解。针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就对学生讲解:此处如果用“嫌”的话,就似乎在表现出园主人一种闭门谢客、远离尘世的清高,但是这种清高中有一种做作之感。而如果用“怜”的话,就能够表现出另外一种情致,表现出对游园者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怜惜、同情。“嫌”字是从园主人的情感角度进行落笔,而“怜”是从游园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再联系后面的诗句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基于游园者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此此处用“怜”更加恰当。
四、注重人文性关怀,体验生命型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教学时需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体现,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生命内涵,让学生也能够怀着善意来对待周围的生命。而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善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珍珠鸟》这篇文章时,教师先让一个女同学进行朗读,该女同学读到“一会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这句话时,一直将“灯绳”读成“灯线”,一连读错了四次,此时教师就可以先让该学生停下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你很勇敢,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读错了再读,一直在努力,相信你一定能读对。”在教师的鼓励下,该学生很快就调整心态,顺利完成了文章的阅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体现出了自己的人文性关怀,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在分析《珍珠鸟》时,教师也需要从人文性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是信任,要学会尊重他人。总之,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具体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内心的成长,学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
五、强调正确价值观,点拨辨析型的生成性问题
小学生在文化底蕴薄弱、知识积累不丰富的时候,就可能造成理解的偏颇,这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与语文特质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对学生提出的意外性问题做出正确的引导,注重正确价值观在课堂中的体现。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滥竽充数》时,教师让学生对南郭先生做出评价,此时许多学生都表示“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虚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靠装模作样混日子。”但是有一个学生却分析得出“我认为南郭先生很聪明。”此时教师不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而是继续追问“为什么呢?”该学生回答:“南郭先生本身不会吹竽,但是动作做得很到位,并且长时间没有被发现,这难道不是一种聪明吗?并且在得知齐王和其父亲宣王的喜好不一样时,能够及时离开,避免出洋相,这难道不是一种顾全大局,不着急出风头的聪明表现吗?”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若有所思地说:“没想到同学们还有这样的独特的解释,真是让老师耳目一新。”然后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指出这些见解的错误之处,让学生了解每一篇寓言故事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南郭先生的行为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这不是一种聪明的表现,而是一种欺诈,如果将南郭先生的行为看作是聪明的表现这就违背了文本的意图。因此,尽管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看法都是正确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什么样的语文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反思。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能够基于文本的内涵进行理解。因此在生成性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有目的地渗透语文本质,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和精神力量的共同提升。
[1]杨立昕.浅析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07-108.
[2]刘秋华.探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72.
[3]丁长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