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角色游戏焕发“新生命”
——浅谈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有效投放
2017-02-26王莉
文 王莉
让角色游戏焕发“新生命”
——浅谈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有效投放
文 王莉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典型的一种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它不仅给幼儿带来快乐,还有益于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材料是影响幼儿游戏兴趣及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恰当地投放角色游戏材料,成为幼儿提高游戏水平、发挥游戏教育作用的关键。
角色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的典型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还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研究表明,教师有效投放角色游戏的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不仅能让角色起作用,而且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因此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尝试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发展、操作性与流动性、比例性与可变性方面投入游戏材料,更好地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
材料投放 角色游戏 幼儿园
一、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衡量所有的幼儿。”而目前很多教师在游戏材料投放时千篇一律,无论在层次和数量上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水平,忽视幼儿身心发展和原有知识经验,随意、主观地准备游戏材料,以致无法达到游戏的目的。因此我们在选择、投放、变换角色游戏材料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不同幼儿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一)小班游戏材料的投放
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可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吸引幼儿开展游戏。比如:一个个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玩具能促使幼儿产生玩耍、摆弄的欲望,一旦小朋友们爱上了玩具,就爱上了游戏;其次,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在模仿同伴的游戏中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具材料,如果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所以小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同类物品在数量上要多一些,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比如:在布置“娃娃家”游戏时,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娃娃,娃娃家的餐具(小碗、筷子、勺子)、点心、水果等,幼儿用来招待客人;比如娃娃的衣服、鞋子也可以适当多些,这些都是幼儿喜欢的。而空调、冰箱等家电,小朋友们似乎关注得很少,可以少投放或不投放。
(二)中班游戏材料的投放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还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比如“娃娃家”,妈妈先喊“娃娃起床”,接着会给宝宝“洗脸”“喂饭”。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开展游戏,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三)大班游戏材料的投放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他们不仅在内容上想象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半成品或低结构材料(如废旧报纸、盒子、橡皮泥、吸管、线等),鼓励幼儿自制玩具,以物代物。例如,“娃娃家”正在玩请客的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客人,可家里没有现成的碗筷了,怎么办呢?似乎只能让那位客人不参加游戏。可是,这位客人看到旁边的橡皮泥,就拿起一团橡皮泥,搓圆抠洞,一会儿,橡皮泥碗和吸管筷做成了,她就可以愉快地加入到游戏行列,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高高兴兴地游戏了。由此可见,提供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更能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发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投放的材料应具有操作性与流动性
角色游戏中的环境、材料在幼儿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在投放中环境与材料不是摆设,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让幼儿在享受美观、温馨的同时可以自由选择并与其产生互动。小班主要以平行游戏为主,而且孩子们喜欢摆弄游戏材料,因此小班角色游戏区的材料要真实,并接近幼儿生活,比如娃娃家的炊具、衣服、鞋袜、奶瓶等都可以是真实物品,这样摆弄、操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对于中班和大班幼儿来说,投放半真半替代游戏材料更有利于促进其游戏行为的发展。半真半替代材料具有开放性、操作性、流动性的特点,幼儿可以灵活应用。如果在中大班还是为幼儿准备过于逼真的玩具材料,那么对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反而起到限制作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中班做了实验,分别在两个区域投放了不同的材料。
A组材料:仿真小家具、娃娃、茶杯、碗、公文包等;
B组材料:圆形插片、瓶盖、各色纸、小木棍、碗、娃娃、仿真小家具等。
游戏开始了。A组:妈妈做早饭,端着几碗粥出来,爸爸喝完粥,拿起公文包送娃娃上学去了,妈妈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爸爸下班回来,一起洗菜、烧菜,然后全家一起用餐。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被使用过。B组:妈妈做早饭,将小纸捏成团做成元宵,爸爸看报纸。爸爸吃完早饭,送娃娃上学去。妈妈用各色小纸做成了各种丰富的小菜,爸爸接娃娃回来,用小插片做了个大蛋糕,把木棍当作蜡烛给娃娃过生日,全家还一起唱生日歌。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使用替代物比实物更容易让幼儿产生替代的行为,因为幼儿对物体进行替代时受物体的颜色或者形状的影响,要对物体进行初步的匹配,替代材料更有助于各年龄段幼儿构思游戏情节。所以中大班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给幼儿时,可根据幼儿的游戏情节发展,提供一定的低结构材料,便于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操作,满足幼儿对游戏的发展需求,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投放新旧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比例和变化性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主题的深入及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及时变换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材料。材料投放要注意比例问题,新材料投入太多幼儿不知道玩什么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教师应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一)按比例投放材料
为了让新旧材料能发挥最大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发现新旧材料的数量相等,幼儿互相商量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但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忽视旧材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只有在新旧材料的比例在3∶1时,新旧材料的使用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令幼儿更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旧材料。
如在“医院”主题中,老师投入了放大镜、120救护车等,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对它们失去了新鲜感,医院不像往日那么热闹了。当新的主题“流动采血车”产生时,老师投入一半的新材料,幼儿就在游戏中赋予旧材料新的意义:放大镜不仅用于看“病人”的五官,还用来检查食物是否新鲜;120汽车成了“流动采血车”;医疗小器械为献爱心活动服务。此时新旧材料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发挥了材料的最大效应。
(二)按兴趣投放材料
在游戏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和活动水平对材料进行有效的增减。孩子的兴趣与注意力都是很短暂的,当孩子们对游戏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是“无人问津”时教师就要考虑是否应在游戏材料上有所调整。比如大班的“小厨房”,从开学初到学期末,游戏的内容不断变化着:一开始幼儿满足于餐厅中的橡皮泥做馄饨、面条,餐厅是“面食点心店”,后来孩子们开始喜欢上“肯德基”,餐厅又变成了“肯德基”;到了寒冷的冬天,餐厅里又开始提供各种火锅材料,变成了“火锅店”。可见,即使是同一个游戏内容,也应根据幼儿的经验及兴趣点不断进行调整。
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应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而变化,只有合理、有效地投放游戏材料,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和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江苏省扬中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1]辛颖、刘纪秋.《幼儿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3]阙正荣.《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学前课程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