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深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血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7-02-26刘静迟巍
刘静 迟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北京 100045)
儿童深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血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刘静 迟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北京 100045)
目的 分析儿童深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例深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血栓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6例深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血栓的患儿接受针对性的护理,采取相应措施,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通过对患儿深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对导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使护理干预措施得以有效的实施,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化,从而预防血栓的发生。
儿童; 深静脉置管; 股静脉血栓; 护理
Child; Deep venous cathetorization; Femoral vein thrombosis; Nursing
目前,儿童深静脉置管在临床治疗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对于静脉条件不佳,不能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患儿,深静脉置管是患儿进行治疗的唯一选择。深静脉置管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维持时间较长的静脉通道[1],减少患儿反复输液穿刺的痛苦;因其留置时间较长,操作技术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的特点,目前已在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儿中大规模应用;但深静脉置管有一定的风险性,置管后股静脉血栓就是其中之一[2-3]。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致静脉回流障碍,多发于下肢,可引起患肢疼痛等,重症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危及患儿生命[4]。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深静脉置管后导致6例患儿股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探讨有效的护理策略,从而提高深静脉置管临床运用的安全性,避免患儿再次置管的痛苦。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进行深静脉置管后导致股静脉血栓的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个月~11个月;白色念珠菌脑膜脑炎4例,隐球菌脑膜脑炎2例;导管置管后至发病时间7~21 d,平均14 d;置管途径:左股静脉5例、右股静脉1例。患儿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肢体肿胀,触痛明显,皮温升高,肢体活动障碍,经血管彩超检查明确诊断为深静脉血栓。通过分析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对6例深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血栓的患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采取相应措施,症状得到缓解。
2 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疾病自身所致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为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5]。
2.1.1 血管内壁的损伤 本组患儿年龄小,平均4个月,因病情需要而频繁地在股静脉处进行针对性抽血。过多、过频的静脉采血,不同程度地加重了静脉内膜的损伤。
2.1.2 血液滞缓 本组6例患儿的原发病均为脑膜脑炎,由于用药后患儿下肢缺少活动,致使下肢血流相对滞缓,导致血栓形成。
2.1.3 血液高凝状态 由于脑膜脑炎颅内压升高,需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剂治疗,因而可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并且小婴儿股静脉腔相对狭小,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使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血栓。
2.2 药物因素 本组患儿治疗期间需使用甘露醇、两性霉素B药物治疗,此类药物可直接破坏血管细胞膜的完整性,药物渗透压高,从而造成血管壁损伤。
2.3 导管相关危险因素
2.3.1 穿刺及送管对血管的损伤 穿刺造成局部血管的机械损伤及送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均可导致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发生生理性止血。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从而发生静脉血栓[6]。
2.3.2 留置导管引起的刺激和血液受阻 导管作为一种异物长时间留置在血管中,尽管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较好,但仍不可避免地对深静脉产生机械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致血管内膜损伤,诱发血栓形成[7]。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患儿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其家长容易情绪紧张,且担心溶栓治疗中发生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溶栓成功病例,以取得患儿家长合作。禁止大幅度按摩患肢皮肤,注意保暖,切忌热敷。血栓形成后1~2周栓子极易脱落,因此患儿须绝对卧床休息7~14 d,严禁患侧卧位,避免患肢受压,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3.2 病情的护理观察
3.2.1 患肢血液循环观察 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度是反应肢端血运是否良好的标志。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着重观察患肢血运、皮肤温度及色泽变化,足背动脉搏动以及肿痛有无减轻,常规进行肢体周径测量,做到“定点、定位、定尺”,分别在患肢、健肢大腿做标记,每日定时测量该处周径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及时对比观察,判断肿胀消退情况。
3.2.2 控制感染 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以发热和全身症状为典型表现,本组患儿均有体温升高,皮温升高,穿刺部位触痛明显,高度怀疑导管感染。故而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感染,从导管处及对侧抽取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并对拔除的导管前端做细菌培养,以指导临床用药。
3.3 溶栓护理 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儿全身皮肤、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倾向,患儿有无哭闹、烦躁、呕吐、瞳孔变化、脑出血征象,定时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患儿每12 h进行1次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注射完毕后,延长按压穿刺点时间,确定止血后方可松开。
3.4 规范护理操作,提前预防血栓
3.4.1 正确置管和导管维护 置管部位及管路选择是减少医源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对血栓形成因素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8],导管直径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3FR以下的导管不易形成血栓。因此,在临床上应尽量选用直径较小的导管,置管时保证操作的规范,尽可能保持操作娴熟和轻柔。规范深静脉置管流程和导管维护尤为重要,应由专人进行维护。
3.4.2 采用正压封管法 务必采用正压封管,由于封管手法为脉冲式,当封管时发现阻力较大或堵塞,此时应禁止向内推压,可避免血栓进入。
4 小结
深静脉置管是危重症患儿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具有对患儿损伤小、留置时间长的特点,对身体功能各项参数有较好的监视作用;但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9]。通过对患儿深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充分认识及正确分析,对导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使护理干预措施得以有效的实施,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化,从而预防血栓的发生,减轻患儿痛苦,值得护理人员重视。
[1] 秦文娟.深静脉置管术在癌症晚期病人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96-97.
[2] 康艳.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89-90.
[3] 刘颖,韩德辉,邵晓红,等.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1(13):3228-3230.
[4] Wolinsky C D,Waldorf H.Chronic venous disease[J].Med clin Northam,2009,93(6):163.
[5] 吴再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9.
[6] 辛邵伟,马学萍,张蕾,等.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291-1293.
[7] 郝轶,吐尔逊娜依·阿迪,穆玉明.超声观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血栓形成因素[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2):130-133.
[8] Grove J R,Pevec W C.Venous thrombosis related to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J Vasc Interv Radiol,2000,11(7):837-840.
[9] 孙防风.血液透析患儿长期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5):204.
刘静(1982-),女,北京,本科,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迟巍,E-mail:ganran_one@163.com
R473.72
B
10.16821/j.cnki.hsjx.2017.16.019
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