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2017-02-26杨红云
杨红云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产三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杨红云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产三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目的 研究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新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接收的足月阴道分娩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比较两组持续宫缩时间、产后不良反应、产后出血率、产后2、12、24 h平均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持续宫缩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产后2、12、24 h平均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可减少产妇产后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缩宫素;米索前列醇;宫缩时间;平均产后出血量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24 h内阴道出血总量大于500 ml,具有出血量大并且出血突然等特点。产后出血症状一旦发生,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有效控制,产妇出现失血性休克的可能性高,出血状况持续无改善可导致死亡[1]。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高度紧张、多胎妊娠、子宫肌瘤或子宫畸形等也是常见发病因素。目前临床预防一般使用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类药物。相关研究报道[2],缩宫素联合其他促子宫收缩药物可获得更好的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新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接收的足月阴道分娩产妇120例,排除患有凝血机制障碍和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排除瘢痕子宫、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具有高危出血因素产妇。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5.36±2.12)岁,孕周38.2~40.3周,平均(39.9±0.2)周,孕次1~3次,平均(1.3±0.3)次。观察组年龄20~36岁,平均(25.23±2.08)岁,孕周38.5~40.2周,平均(39.7±0.3)周,孕次1~3次,平均(1.3±0.6)次。两组产妇的孕周、年龄、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产妇分娩后,对照组产妇给予缩宫素15 U,肌内注射。观察组除肌内注射15 U缩宫素外,另给予产妇口服0.4 mg米索前列醇。两组产妇均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和专业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的持续宫缩时间,产后2、12、24 h平均出血量,并统计产后出血率及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产后出血量计量方式 产后出血量为使用称重法及容积法所得结果相加。产后出血量在分娩后24 h内大于500 ml判定为产后出血。称重法:使用多层纱布吸收产妇渗出血,称量吸收渗血后的纱布重量,其与原纱布重量之差值即出血总重量,然后按每1.06 g相当于1 ml换算出血量。容积法:羊水全部流出后,将弯盘置于产妇臀部下方,挤压宫底使积血及早排出,用量筒称量弯盘内血量。
2 结果
2.1 持续宫缩时间 观察组持续宫缩时间为(3.36±0.54)h,对照组持续宫缩时间为(1.50±0.36)h。观察组持续宫缩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产后出血情况 观察组出现产后出血2例,发生率3.33%;产后2、12、24 h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86.37±12.16)ml、(253.52±19.25)ml、(312.14±10.28)ml。对照组出现产后出血8例,发生率13.33%;产后2、12、24 h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97.32±25.28)ml、(367.21±25.33)ml、(426.37±26.29)ml。观察组产后出血率及产后2、12、24 h平均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产后不良反应 观察组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其中1例恶心呕吐,2例发热,2例寒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5/60);对照组共出现7例不良反应,其中2例恶心呕吐,2例发热,3例寒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7/60)。两组产妇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的发病率约占分娩产妇总数的3%,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后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大量阴道流血,产后24 h内流血量达500 ml以上[3]。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占70%左右。胎儿顺利娩出后,不同走形方向的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血管起有效的压迫作用。若出现子宫肌纤维收缩无力,即宫缩乏力,则其对血管的压迫作用消失,导致发生产后出血。相关研究发现[4],多种因素可导致宫缩乏力,包括产妇对阴道分娩信心不足而极度紧张、产程过长导致产妇过度疲劳、多胎妊娠引起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而无法修复、子宫肌瘤或子宫畸形等。产后出血应以加强宫缩能力,及时止血并补充血容量、防感染、纠正休克为处理原则,而加强宫缩是重中之重。
缩宫素是促进子宫收缩类药物,可与子宫内部受体结合,并能提高子宫底部收缩力,一定程度上维持子宫收缩,但其半衰期较短,虽能较快控制产后出血,但持续时间无法保证,若出血症状无法完全控制,极易导致再次出血发生。此外,子宫内部受体数量有限,缩宫素作用持续一段时间后,受体将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缩宫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导致其大量使用或多次使用效果较差。产妇分娩过程中,前列腺素F2a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半衰期较短,在浓度快速到达顶峰后迅速下降,造成子宫收缩力减弱。米索前列醇为合成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与前列腺素F2a功能相似,但其半衰期较长,具有吸收好、起效快、口服有效等特点。米索前列醇不仅具有软化宫颈作用,还可通过促进子宫内前列腺素分泌,使子宫肌层持续大幅度收缩。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均口服米索前列醇并注射宫缩宫素,对照组产妇仅注射缩宫素。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持续宫缩时间明显更长,产后2、12、24 h平均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率明显更低。其与杨彩荣[5]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联合用药可显著提高宫缩强度并延长宫缩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防止产后出血发生。
综上所述,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可减少产后出血,加强并维持宫缩强度,预防产后出血效果突出。
[1] 汪昌平.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联合防治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6):25-26.
[2] 贾书方,李静,杨春华.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65-66.
[3] 沈菲,欧阳丽娟,刘思越.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运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92-93.
[4] 蒲国华,郑丽艳.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16,32(1):82-84.
[5] 杨彩荣.米索前列醇及缩宫素联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80例[J].中国药业,2015,24(23):142-144.
R 71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2.071
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