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现的有效路径

2017-02-26杜成斌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

杜成斌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论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现的有效路径

杜成斌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改革开放以来,隐藏在利益调整矛盾背后的价值对立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锋更为激烈和复杂,这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了一定冲击。高校要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做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宣传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文化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认同、对执政党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安全有着重大意义。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凝聚高校师生力量,发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巨大作用。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现代化的优势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方价值观输出,使我们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认同上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1 掌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做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

高校党委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要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担当意识,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立场,坚守原则;二是要及时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动态,科学分析和预判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保证对阵地有效调控;三是要加强校内外合作,使高校系统成为全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

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创新宣传路径。虽然我们强调意识形态的内化,但意识形态的宣传是人们对其产生认同的重要前提。一些高校师生缺乏政治修养和政治常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识模糊,容易产生与主流意识相悖的意识,被错误思潮左右。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十分必要。在保证宣传内容正确的基础上,要创新宣传路径,提升宣传效果。首先要深入调查,根据广大师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设置议题,使他们主动关注和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次要以教师授课为主,以校园活动和论坛为辅,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如利用学校网页、公众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展开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后,宣传内容和方式要贴近生活和大众,只有在利益满足和情感归属中广大师生才能对教育内容有认同感。

在宣传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良好的政治素养,才能正确地教导学生并使学生信服。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必须端正学习态度,遵守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与教师融洽合作。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强化课堂纪律,使思政课堂成为有纪律、有自由、有收获、有生机的高水准、高标准意识形态学习平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冲击。要培养壮大高校互联网宣传队伍,使那些社会影响力广、思想觉悟高的人物成为舆论领袖,发挥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高校要尽快建立网络安全运行机制,在网络舆论引导、网上舆情分析、网络安全评估、网络监管调控、错误舆论应对方面投入人力、财力,净化网络环境,占据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2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1]。

高校应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基地并发挥其作用。基地要承担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课程开设的任务,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课程如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开设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支撑,是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的理论基础,应受到学校高层管理者、专任教师的足够重视。

“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否则就起不到聚合社会人心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被严重边缘化而成为末流。”[2]一个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要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可和接受必须要让人们感受到它的正当性、合理性与合法性。“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社会成员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环境密切相关,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受自身利益和所处环境的影响。高校师生是社会上政治觉悟较高的群体,这个群体明是非、懂善恶、识良莠、知羞耻,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更多的是主动地认识、认可和遵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以,高校党课、思想政治课必须要回答好、解决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当、合理、合法问题,注重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解决。高校课堂不仅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师生辨别和抵制西方各种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坚决抵制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思潮。高校是百家争鸣之地,为不同思想和观点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思想自由不代表接纳落后与错误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自由的社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尊重高校各种人才在一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但这种自由必须建立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国为民谋福的基础之上。

我们既要有良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又需要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实干家和实践者。高校应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实践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指标,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科研而科研。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引领、熏陶和激励作用。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以校园为空间,是广大学生、教职工在长期教育、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报告、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不仅能促进师生的自我完善发展,还能增进师生的凝聚力。校园文化活动主题要体现社会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只有保证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主流文化才能培养出坚持理想、追求真理的人才。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具有自由、开放、包容的特点,除了有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还存在一些其他大众文化,如洋节文化、网络语言文化、手机文化等。这些文化是社会大众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校园生活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主流文化存在的不良成分,如极端追求自由和享乐的思想、拜金主义等,会对校园主流文化造成冲击,我们要提高警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学重视人生和现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尽管二者不属于同质的文化体系,但从方法论意义上讲,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可以借鉴儒学认同的成功经验,如儒学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儒学的传播方式偏生活化和大众化,实践性较强,儒学的广泛普及与众多“儒生”的自觉履行和传播分不开。

4 结语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部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设不能过多依靠意识形态的政治权威,而淡化了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只有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师生参与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打下意识形态认同的民众基础,才能使高校师生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认同。

[1] 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01).

[2] 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9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编辑:唐 芳)

The Effective Path of Identity Realization of Current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 Cheng-bin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facts such as intense and complex value opposition hidden behind the interest adjustment contradictions and cultural clash around the world, have caused some impact on the 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have to master the leading voice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universities, to do well ideological management work,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instream ideology; identifica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culture

2016-11-16

杜成斌(1990-),男,河北阳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

G641

A

2095-8978(2017)02-0126-03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