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诗词鉴赏”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2017-02-26阳耀芳
阳耀芳
21世纪,文化上升为旅游主体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成为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行为成为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旅游主体的文化素养日益完善,文化水平与日俱增。因此,旅游业应该尽可能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主体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要满足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就必须挖掘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
诗词对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无法估计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产生了多少旅游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无法估计崔颢的《黄鹤楼》为武汉黄鹤楼吸引了多少八方来客。诗词联赋本身,如楹联、牌匾、浮雕等,也是旅游景观的组成部分,比如西湖风景就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的完美融合。因此,诗词联赋对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起到重要作用。赵丹琦[1]讨论了历代旅游诗词对深度开发旅游景点的积极作用。李秋菊[2]深入研究了毛泽东诗词在旅游业中的价值。随着旅游业对诗词重视程度的提升,作为以学习旅游诗词、传承旅游文化为基本教学任务的旅游管理专业诗词课程,也日益受到重视。如陈伍香[3]探讨了旅游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为使“诗词鉴赏”课程日趋完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1 旅游管理专业诗词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诗词鉴赏”课程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或“文学欣赏”等课程,但开设“旅游诗词欣赏”课程的高校较少。而且一些学校在“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的教学中,即便进行诗词教学,但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诗词的教学内容拘于文学专业传统的诗词名作,未形成旅游专业诗词的独特体系。
(2)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典故和诗词文本的解读,对诗词进行一元“标准理解”的探究和诠释,学生得不到美感。教学主要局限在语言鉴赏、艺术技巧、写作方法等传统文学领域。
(3)忽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3]。
2 旅游管理专业诗词教学创新模式构建
为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诗词素养,拥有更广阔高远的文化境界和人文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诗词鉴赏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仍在探索与讨论之中,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据研究统计,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世界遗产、饮食文化、园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4]。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娱等诸多要素及相关服务之中。本课程结合旅游文化的视角,整理旅游诗词资源,从教学内容、生态课堂、评价体系三方面构建专题教学模式。
2.1 教学内容建设举隅
2.1.1 年节文化专题诗词
年节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旅游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年节文化专题诗词与旅游的时节密切相关。中国的年节文化丰富多彩,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清明、七夕、二十四节气等。传统年节有一系列的传说,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如团结团聚、忠诚爱国、亲情爱情、缅怀先人等。年节还拥有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各年节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在教授年节文化诗词章节时,可以把诗词放在年节文化背景中去学习。
春节元宵专题从春节的形成、发展讲到对联、灯谜、诗词,包括对联的起源、发展、写作特色与要求、历代名联趣事等。如《红楼梦》中元妃省亲一章中的灯谜,暗示了各人所制灯谜是其人命运的写照。千古名词传诵不息,往往是由于其中蕴含的胸怀令人震撼。以元宵节为主题的诗词,如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在热闹中落寞,而又重拾希望的境界。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包含了家国之恨。中秋诗词经典的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也很别致。其他如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等也可作扩展指导。
2.1.2 名胜文化专题诗词
风景名胜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类型,历代以来积累了大量的诗词。以景区为核心组织专题诗词学习,可凸显旅游的专业性。如庐山专题诗词对联,从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从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到苏轼的《题西林壁》,庐山诗赋绵延不绝。李白的《庐山谣》将自然美景融入儒道文化。东林寺、白鹿洞的对联集中彰显了儒家、道家、佛家多家文化的辉煌。再如西湖专题诗词,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有口皆碑。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西湖繁荣壮丽的景象,描绘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嬉嬉钓叟莲娃”的人间天堂。西湖十景诗也是必要的点缀。另外如泰山诗词、黄山诗词、四大名楼诗词对联等都可以作为典型的名胜文化专题诗词。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无法一一按专题讲,也可将其余以山水为主题梳拢学习,联合做山水专题。
2.1.3 名人文化专题诗词
历史名人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名人生活过、抒怀过的地方都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底蕴。典型的如黄州赤壁,因苏轼一阙《念奴娇·赤壁怀古》享誉古今。苏轼一生到过许多地方,从生长的眉州到为官的杭州、密州、徐州到被贬的黄州、惠州、儋州等,许多地方都建有纪念堂。通过苏轼一生沉浮及性情品格观照其诗词联赋,有助于了解其足迹所到之处蕴藏的文化内涵。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纵笔》、《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自题金山画像》等。
还有一种情况,即历史名人本身成为歌咏的对象,形成一系列的专题诗词。如王昭君,历代对其吟咏不绝,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及对此事不同角度的观照。可选取西汉焦延寿的韵文、南朝江淹《恨赋》、庾信《王昭君》、唐代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储光羲《明妃曲》、王睿《解昭君怨》、宋刘子翚《明妃出塞图》、王安石《明妃曲》、欧阳修《再和明妃曲》、元代马致远《汉宫秋》、明代杨一清《昭君词》、清代吴雯《明妃》、李含章《明妃出塞图》、现当代翦伯赞的《咏史》等表现王昭君主题诗文承载的历史意义。
2.1.4 饮食文化专题诗词
美食佳酿是旅游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饮食文化也正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典型的如酒文化、茶文化及各种美食文化等。诗词文赋是饮食文化不可忽视的载体,使美食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如苏轼的《老饕赋》与《炖肉歌》。欣赏饮食文化诗词,能提高旅游质量,促进旅游消费。再如本专题中的茶文化专题,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简要讲茶文化背景,可以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到茶的发展传承,从茶艺、斗茶到茶的世界传播与现代改良,从茶的名品、产地到茶在旅游中的作用等方面介绍。茶诗词学习从《诗经》开始,到左思的《娇女诗》、卢仝的茶诗、李白的茶诗、元稹的茶诗、苏轼的茶诗、乾隆的茶诗,再到各种茶品、茶店对联的鉴赏。茶文化及其诗词能为旅游经济增添不少助力。
2.1.5 花卉文化专题诗词
在旅游中,花会、花市等是重要的旅游项目。中国的花卉文化浸润了儒家、佛家、道家的精神特质。花卉不仅姿态各异,而且各有寓意、人格代表和象征,常常被认为与人一样具有生命和情感,有时甚至被视为精灵的化身,典型的如莲、竹、梅、菊等。历代文人赋诗填词,形成花卉专题诗词。如以莲花为主题的古诗词,从《诗经》到《楚辞》,从南朝到唐宋,直至清代,泱泱不绝。再如著名的洛阳牡丹花会,有关牡丹的传说、诗词不可或缺。再如市花,也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月季,它是全国50多座城市的市花,中国古代月季是现代月季之母,经过世界传播、培育,又传回中国,现在广泛运用的玫瑰其实就是月季。宋祁、徐积、杨万里、朱淑真等文人都有赞扬月季品质的诗词传世。在各地的花会、花节、花市、花展旅游中运用花卉诗词,能大大增强花卉观赏的文化底蕴。
2.1.6 其他文化专题诗词
另外有些诗词,或体裁灵活,趣味横生,或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或载荷野史传说,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杂体诗词等。包括宝塔诗、回文诗、藏头诗、绘画诗、神智体诗等。
2.2 生态课堂建设
“生态”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有学者提出,生态是指生命及其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共生性。生态课堂尊重生命的特性,教学方法从机械灌输转变到有机参与。建设生态课堂要把学生看作有特质的个体,不追求统一的教学目标,尽可能打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平台[6]。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2.1 重视学生异质化发展
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核心,让学生各展所长。通过作业布置,从诗词朗诵、诗词软笔、硬笔书法、诗词写作、诗词鉴赏等多方面展开学习和提升。学生的诗词朗诵或配乐,或配景;诗词创作或配乐,或吟唱;诗词书法形式多样。课前布置作业,课后安排优秀作品展示。尝试使用网络,试行诗词书法展览、诗词创作沙龙、诗词朗诵比赛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创造力,在同质化的教学中促进异质化的发展。
2.2.2 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诗词鉴赏不能只是技能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技巧、方法等操作性的内容上,否则就剥离了诗词鉴赏中所中包含的人文素养因素,导致了诗词鉴赏中热衷技能训练、忽略人文态度培养的纯工具理性倾向。诗词鉴赏能力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技能、智能、方法这些重要的因素之外,还包含着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些更为重要的因素[7]。
2.2.3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根据知识建构理论,不应该由教师把知识灌输、传递给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建构。因此,课堂教学宜采用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师生双向、多向的教学方法[8],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与诗词鉴赏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建构文化素养,共享学习成果。
2.3 建立动态的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
2.3.1 动态体系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
动态评价是运用交互方法对个体潜能进行评估,从动态历史的角度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行评价,以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改变[9]。成绩评价体系从传统的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化,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始终。美国学者韦伯说“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打破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将一次性的考试成绩评价体系改革为全期的动态评价体系。成绩评价由平时成绩、阶段作业成绩、期末成绩等共同组成。平时成绩约占总评成绩的20%~30%,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发言、讨论等(各占1/3)。阶段作业成绩主要体现在才艺展示方面(包括诗词朗诵、诗词书法、诗词写作、诗词鉴赏等个性化内容),约占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成绩采用学期论文的方式,约占总评成绩的40%~50%[10]。
学生不要等到期末才开始学期论文的准备,应该在期中前就开始选题。倡导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专题进行研究,整合信息资料,创造性地自主学习。在学生选择专题之际,教师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考察专题是否符合培养方案、是否有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把握方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从资料查阅、收集整理、书面表达、口头表达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潜能,分工合作。并辅以阶段抽查、随机点评、讨论交流,及课下完善等步骤,帮助学生最终完成期末论文。
动态评价体系全程动态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鼓励学生认识到“任何时候努力都是有效的”。
2.3.2 多元化评价体系要充分体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鼓励个性化发展
多元化评价体系理论源于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把学生的智力分成若干种,每个学生智力间的不同组合则表现出智力的差异[11]。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肯定学生智力差异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课程特性、学生特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如出勤可用定量评价,阶段作业则倾向于定性评价。阶段作业多元化体现在有若干项作业内容,不一定每个学生每项都要参与,可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精心完成,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通过自评(建议占10%~20%)、生评(20%~30%)、师评(50%~70%)等多元评定,力争使成绩评定公开、公正和透明。多元化评价初步考虑从阶段作业这一项开始尝试,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多元化评价体系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动力[12]。
3 结语
“诗词鉴赏”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非常重要。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诗词鉴赏”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新的整合。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需求,课堂活动和评价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该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气氛活跃,使课堂上“瞌睡病”、“手机症”等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1]赵丹琦.试论历代旅游诗词对深度开发旅游景点的积极作用[J].时代文学,2009(6):149-151.
[2]李秋菊.毛泽东诗词的红色旅游业价值[J].求索,2012(3):77-79.
[3]陈伍香.旅游诗词教学刍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3):88-90.
[4]谢彦君,周广鹏.旅游文化及其相关范畴、命题的理论透视[J].旅游科学,2012,26(1):26-35.
[5]王敏雁.民俗文化专题教学改革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17(2):50-53.
[6]汪霞.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5):17-22.
[7]刘淑萍.诗歌鉴赏与“三美”结合[J].新闻爱好者,2011(1):147-147.
[8]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
[9]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1):46-50.
[10]蔚晓庆,司懿敏,刘金福.人才培养质量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133-134.
[11]顾晓琳.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172-173.
[12]刘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