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披“语”入“文”
——以韦应物《闻雁》诗为例

2017-02-26李盛楠

初中生世界 2017年32期
关键词:故园思乡秋雨

■李盛楠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披“语”入“文”
——以韦应物《闻雁》诗为例

■李盛楠

对于古代诗词的教学,要想让学生不流于表面的简单背诵、记忆与理解,就必须深入诗词的语言,披“语”入“文”,挖掘诗词的内蕴,即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层的情感,并让读者感同身受的。

那么,如何做到披“语”入“文”呢?借助联想和想象就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下面以唐代韦应物《闻雁》诗为例,谈谈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应该如何披“语”入“文”,借助联想和想象,启发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理解其深层情感。

诗的前两句:“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其中“渺”和“悠”是十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挖掘意蕴的,也是理解这两句诗深层含义的关键词。教师可先分析“渺”字的常用义,启发学生联想与之相关的常用词,如渺小、渺茫、浩渺等;然后依据词语积累的经验,推测这些词语中“渺”的意思——“渺小”的“渺”意为微小,“渺茫”的“渺”意为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浩渺”的“渺”意为水面辽阔无边。这三种意思中,哪种比较符合“故园渺何处”中“渺”字的意思呢?联系前后诗句的语境,可推断出“渺何处”的“渺”与“渺茫”的“渺”意思相符合。由此,诗句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即“故乡很遥远,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故园”对诗人来说距离遥远,这是由词语得出的表层含义。

接下来,教师从这个表层含义出发,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来挖掘诗句的深层含义。可让学生讨论“诗人提出这一疑问时,他在做什么?”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得出最合理的解释:此时诗人在“登高远眺”,“故园”远到诗人望尽了天涯,也望不到一点形迹。在此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再进一步思考:诗人客居他乡,故乡已远在身后,本来就应该望不到,但作者偏偏要去望,甚至登高远望,心中自问“故园渺何处”,诗人的做法有点儿不合情理,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学生不能立刻理解,教师此时可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比如,放晚学时,你明明知道父母此刻还在忙工作,不能来接你,但你站在校门口看到别的家长来接自己的孩子时,是不是也会东张西望,寻找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立刻出现在面前呢?学生联想到与自己生活实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就不难理解诗人这种欲得却不得的愁苦了。由此,便可深入体会诗人思乡情感的浓烈,这种浓烈来自于故土的遥远,隐含在遥望的动作中,体现在对故乡的询问里。

“归思方悠哉”一句的关键词是“悠”字。“悠”,课本中释义为“远”之意。诗句整体的意思不难把握:那悠长的思乡之情正飘向遥远的故乡。在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对此句进行联想和想象,用一幅画面来表现“归思方悠哉”的意境,并形象地描绘出来,体会这种情感思绪仿佛一缕缕袅袅的青烟一般,随风飘浮,飘到日夜思念的故乡,连绵不绝,无穷无尽。这是诗人对思乡情感的动态描画,与前句“渺”相照应。一个“悠”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道尽了诗人思乡情感之悠远无尽、浓烈深厚。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中的“秋雨夜”是设置环境的词语,同样值得细细斟酌品味。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何诗人独选“秋天”,并且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呢?接下来,首先启发学生联想秋天这个季节的特点,如落叶纷飞、草木枯黄、荒凉凄清等;再引导学生体会秋雨带来的感受,如秋雨连绵,“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场秋雨一场凉”等;由此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此时的凄凉之境。然后,再分析“夜”字,请学生思考:因凄凉之境而想见诗人夜里的无眠,这都源于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浓烈而深厚的思乡情感。”联想与想象,不但使学生通过“语”而与诗人情意相通,还令其通过具体事例领悟了环境气氛的设置对人物情感的渲染烘托作用。

诗的最后一句“高斋闻雁来”,启示我们去探究诗人为何选取“雁”这一事物入诗。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理解“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呢?教师可让学生说出含有“雁”的古诗词,列举得越多越好,然后归纳这些诗句中由“雁”所表达出的情感,接着追问为什么古人赋予“雁”这样的情感。由此,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如下结论:雁因季节而迁徙,古代的游子因不能归家,每望到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就联想到大雁都能南归故里,自己却不能回去,徒增思乡之情,故而借雁抒怀。同时,游子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南飞的大雁身上,希望它们能把这份思念带到亲人的身边。在分析了雁的内涵后,教师还可由“雁”拓展到其他常用意象上,如“菊花”“荷花”“柳树”“石榴”“月亮”等,以增加学生的诗词意象积累,从而提高其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由上述分析可见,要想读出诗歌的意蕴,一定先要从层层剖析诗词的语言出发,即所谓“披”语,然后借助联想和想象,启发学生从这些词语的表层含义开始挖掘,探究其深层含义。学生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感受,进入到诗的内在,品出诗的深意,即所谓入“文”。用一句话概括,即欣赏诗歌可借助联想和想象,从语言层面沉入到诗词深处的情意层面。

(作者为侯红宝名师工作室成员,现任教于句容市第二中学)

领衔人点评:

语文学科不仅要探寻语言表达的结果,更要探寻语言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披‘语’入‘文’,以‘语’载‘文’”。探寻的过程一定是用语文的思维方式去解开语言文字的密码,是从语言文字出发而悟到或理解到其所表达的意义、文化和哲理等,而想象和联想正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思维方式。李盛楠老师的文章深入地研究了如何用语文的思维方式,“品其语而入其境”,由“语言表层而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深层情意”。

猜你喜欢

故园思乡秋雨
昭君思乡
嫦娥的思念
遥怜故园菊花开
秋雨
李轶贤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秋雨
思乡与蛋白酶
雷家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