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内涵发展的现实路径

2017-02-25李方平汤雪平

江苏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李方平+汤雪平

【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都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脱离学校文化导致孤立难行。改造校本课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的重新定位和校本课程的再设计,应该从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三个方面着手改造现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体现学校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提升;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38-03

【作者简介】1.李方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區教育局(江苏无锡,214000)局长;2.汤雪平,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江苏无锡,214000)教研员。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校本课程通过开发、实践、评价等过程对学校文化的影响是系统的、全方位的,通过学校文化改造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使之更能切合学校的教育实践,对于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校本课程和学校文化的共生关系

任何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都与学校文化紧密相关。首先,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文化决定课程的结构、内容、品性;其次,在不断探索建设校本课程过程中创生着新的文化。离开学校文化谈校本课程,离开校本课程谈学校文化,都是不可行的。正如“书生”校长程红兵的话:“有学校之形,无学校文化之神;有课程改革之名,无课程文化之实;学校文化存在同质化、低质化、浅表化现象”。

1.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资源。

国内外学者关于学校文化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杰克逊认为“在学校、班级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构成了隐性课程,而这些非学术性经验的主题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由此看出,学校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存在着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立足于文化背景和学校特色而开发出来的课程,它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有着深深的学校文化烙印。只有基于学校文化,才能使校本课程切合学校的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切身需要。

2.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

丰富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支撑。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一种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校本课程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校,以学校为本,在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设置适合本校发展的课程,最终体现学校文化。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文化浸润、沉淀、生成的过程,从而形成学校文化发展轨迹。

二、改造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近年来,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理想走向现实。从理论层面上说,校本课程是原有单一课程体系的突破和超越,很有意义;但在实践中却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笔者在校期间有幸参加了教育部“课程与学习的关系”课题调研工作,对部分城市和学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做了一些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切感受到校本课程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校本课程与学生需要之间的“断崖”。

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根据自身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任务,为开发而开发;学校在没有调查学生个体需要和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情况下,开设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校本课程,导致课程与学生需要之间出现一个“断崖”。如有的小学开设《锡梅戏韵》《国际视野》等课程,既与学生现阶段的兴趣与需要不符合,又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无迁移价值。

2.保守的课程文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但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有的课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生评价,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求;有的课程大搞形式主义,无视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甚至简单地把校本课程定位为一种课程类型,如某所中学篮球队在市级甚至省级比赛中屡屡获冠,就以篮球为该校办学特色,开设一系列《篮球文化》《传球技术》《投篮技巧》等重复性课程。这些课程或只是学校原有课程的变形,或只是学科课程的附庸,没有使学校文化成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考虑因素。

3.教师有限的课程开发力。

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力量是教师,他们决定着课程开发的程度和质量。但教师由于学科分科性,多数时间是以孤立的方式进行工作,教师之间缺乏合作交流,导致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容易以他们的兴趣、能力为基础开设课程,出现“师自为本”的现象。再者,从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接受的教育来看,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教师职前职后都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

上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把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学校文化联系在一起造成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在《教育大词典》里对学校文化是这么定义的: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由此可见,课程是一种文化,它是通过一定的文本形式、多样的实践过程和丰富的客观结果表现出来,并以一定课程制度加以保证,课程的表现形式、实践样态与结果形态实质上也是对文化的发展、创造与丰富。教学的基本元素就是教师、学生、课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校本课程也就是学校文化。但是许多校本课程开发多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任务,没有与学校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校本课程失去了“根”。因此,没有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只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

三、重建校本课程的内涵发展

众所周知,新课改是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对于学校而言,改造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文化的转型和重建。从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来看,学校文化可以划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而今教育界倡导打造学校特色,建立品牌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改造校本课程,这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1.关注学生文化,开启校本课程改造。

现代教育关注以人为本,即要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等并非完全首先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而是首先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由于学生的个体需求多种多样,其文化类型在学校层面表现出学生的需求性文化。

改造校本课程如何体现学生的需求性文化呢?首先,认同学生智能发展的多元性,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确定生本教育,针对学生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引导学生参与改造校本课程的工作。概括说来,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立足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开设课程;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实施课程内容。

2.重塑教师文化,助力校本课程改造。

任何教學改革没有教师的支持都不可能成功,校本课程改造亦是如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认为: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历发展的基础。可见,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参与课程改造,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改造主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参与课程汇编,实现课程知识的重构,通过课程实施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改造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发展的空间和机遇,极大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整体教学水平。同时,通过教师长期的合作还可以形成教研共同体,增强集体归属感。

如何重塑教师文化提升校本改造?首先,要实现校本课程切合学校文化的内涵,关键在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的课程意识和改造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其次,要保证校本课程改造的顺利进行,形成教师群体合作文化是重点:这种合作不仅表现为教师之间的合作,还体现在教师与课程专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持久的合作文化,才能互相沟通理解。同时,要求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改造的实践和反思中,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加速专业发展进程。

3.挖掘课程文化,规划校本课程改造。

上文我们提及课程是一种文化,我们不能就课程谈课程,只有把课程改造和文化相融合,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如何挖掘课程文化,建构学校课程体系?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校本课程往往是扎根于学校文化底蕴,体现出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如果偏离学校文化与特色去盲目开发校本课程,只会事倍功半。其次,我们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利用社会大文化的特性,重建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改造中既要考虑学校原有的文化积淀,还要考虑如何构建新的文化。无锡市原崇安区兰亭小学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确立以书法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造,把书法作为学校文化的个性表征,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书法内涵,开设了“翰墨书韵”系列校本课程,并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的内容和难度。其辐射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学校的校训“写好人生每一笔”,还体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走廊、教室处处可见书法元素。

总之,校本课程的改造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从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三个方面出发,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目标,改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