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7-02-25肖亚鑫
肖亚鑫
新闻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肖亚鑫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根据我国过去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经验,在通过新闻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时刻切合当前形势,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完善新闻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在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是新闻舆论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要方式。本文根据新闻舆论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分析,并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新闻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信息传播的途径也在不断改变,从开始的报纸、通讯,到后来的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新闻传播也包括其中。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的存在,渐渐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为新闻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 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众多信息传播方式中的一个主要方式,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随着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舆论的媒介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舆论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改善社会公正的生活和生产水平,一般具备以下四个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公开性、全面性。
新闻舆论的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原则,要通过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将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准确的报道给大众,但是对新闻内容不应该有变化,也不应带有任何主观意见;新闻舆论的时效性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新闻舆论和时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要将事件及时的告知群众,一旦过了一定的时效性,便无法称之为“新”闻舆论,新闻舆论和时间的差距越小,新闻舆论的质量就越高;由于新闻舆论需要广泛传播,因此必须要具备公开性的特点。新闻舆论的传播面越广,越符合新闻舆论的要求;在新闻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不能隐藏新闻中某些部分事实,要向社会群众进行全面的告知,保证新闻舆论的客观和公正,从根本上实现新闻舆论的目的。
二 新时代下新闻舆论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舆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如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发展迫使新闻舆论不得不寻找多样化的方式。要从原本一对一的宣传模式逐渐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宣传模式,不断完善新闻舆论的体系。在新媒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信息面都有一定提高,在新闻舆论方面,每个人都能进行新闻舆论的传播,并且大大减少了成本,提高了宣传质量。通过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加速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因此如今新媒体下假新闻、恶性新闻层出不穷,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严肃新闻的查处,将新闻的真实性放在首位,一旦发现不符合事实的假新闻、恶性新闻进行严厉惩罚,杜绝对社会公众的误导,加强信息新闻舆论监管力度。
三 新闻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由理论化转向通俗化
目前我国新闻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局面是理论体系为主,学术层面的内容较多,而实践方面的通俗理论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新闻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要是为了对社会上的群众进行思想上的指导,让群众了解并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可以将原本较为理论化的宣传论述逐渐变为通俗化的解读,这是新闻舆论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具体结合,需要对大众不断的进行教育和普及,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实践。根据此种情况,我们应当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其中的精髓,这样才能将深奥的理论逐渐转化为广大群众能够接受的通俗化内容,并融入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其本质上是和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理论,其通俗化也是主要的宗旨之一。不断将马克思主义贴近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是目前我国大众化进程的主要目标,充分考虑到城乡居民的文化程度和理解程度,用简单的生活逻辑去解释抽象的理论逻辑,让群众能轻松理解。但是在进行通俗化的过程中,要保持科学性,不能为了迎合群众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进行随意更改,也不能将理论简单理解为生活中的某种现象,以免造成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曲解。
(二)由模式化转向多元化
根据我国的发展历史,当面临全新的局面时,往往都通过新闻舆论的作用,广泛的展开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一直强调新闻舆论的作用,不断加强新闻舆论的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引导新闻舆论的战略发展策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舆论工作一直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闻舆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更好的为人民提供信息。理论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使用固定的模式难以获得有效的结果,必须要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在群众中进行调查,采用多元化的新闻舆论方式,才能获得相应的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已经渐渐步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的获取,单一的新闻舆论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力。因此在进行新闻舆论的传播时,要注重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创新传播方式,找到群众的关注点,针对性的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将效率最大化,进行群众理论武装。在进行教育时,要杜绝地方上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要建立起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结构,落实教育力度,要将正面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还可以通过挽留过论坛、演讲等方式进行宣传,使用电视、报纸、广播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社会公众的深化教育。
(三)由大众化转向分众化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时,除了要对理论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行灵活运用之外。还要根据受众的地位对教育方式进行改良创新,要加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将群众放在首要地位,根据群众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信息的发达,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复杂性渐渐体现出来,社会上各类现象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闻舆论面向的是大众化,在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中进行教育,因此,分众化教育是大众化教育的必经道路。要针对不同的社会公众,对其特点和思维进行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革,改进教育模式。要建设起能适应不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队伍中除了要具备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外,还需要有着良好的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领导层,并提倡社会人士的加入。其次,在进行新闻舆论宣传教育时要有层次性,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根据群众的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年龄进行不同的宣传活动,教育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在获得社会公众认同的情况下开展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在进行新闻舆论的宣传时,要建立榜样机制。灵活运用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增强新闻舆论的积极作用。
(四)由普通话转向地方话
根据我国地域多样性的特点,应当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通话”逐渐转变为地方群众所熟悉的地方话,更符合社会公众的思维模式,将深奥拗口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通俗的地方语言。根据实践证明,根据官方语言进行新闻舆论的传播往往较为僵化,难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甚至使社会公众厌恶繁琐的理论,阻碍了新闻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难以发挥出新闻舆论的特点。因此,为了保证社会公众可以接受,要对新闻舆论进行改革,将原本官方的语言变为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其中有三个重点。第一,将理论知识总结为社会公众平时可以接触到的热点问题,将社会公众身边的事情作为实例进行传播,将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作为重点问题解决;第二,要培养出一批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群众,在地方新闻舆论传播中推选出科学理论的代表,例如方永刚、牛玉儒等等,从社会公众中进行提出,能够很好的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第三,根据当地民族风俗等特点进行新闻舆论的宣传。在新闻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风俗的因素,在继承风俗习惯的同时通过新闻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结 语
本文根据时代的特征,探索了新闻舆论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如何进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思想,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提出的战略发展思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新闻舆论也需要通过多种传播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渗透,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思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陆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
[2]魏兴格,王明真.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J].高教学刊,2016,(22).
[3]代金平.网络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成果——《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评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6,(6).
[4]张志祥.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责任编校:张京华)
G201
A
1673-2219(2017)12-0059-02
2017-05-07
肖亚鑫(1985-),女,山西静乐人,忻州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