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过程考核机制下的《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教—评”新模式

2017-04-14陆仁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理论力学力学研讨

陆仁强 汤 汨



全过程考核机制下的《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教—评”新模式

陆仁强汤汨

(湖南科技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针对以往《理论力学》课程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并通过期末考试“一纸化”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好坏这种“教—评”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研讨式教学模式和全过程考核机制各自具有的优势及其“教—评”相长作用,提出了全过程考核机制下的《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教—评”新模式。最后将湖南科技学院2015级土木工程专业4个班学生分成三组进行对照试点教学,运用过程中发现,采用这种全过程考核机制下的《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教—评”新模式的班级的教学质量效果,比单独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或全过程考核机制的班级要好得多,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教学效果显著。该《理论力学》课程改革成果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可在工科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广使用。

全过程考核;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教—评”新模式

一 前 言

《理论力学》课程是“大土木”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向应用型方向的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学时的加大,这也势必导致《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课时的大幅度删减,同时,又由于高中、大学理论教学体系设置的脱节等问题,导致工科学生会先后四次重复学习牛顿力学等内容。一方面,重复的学习同一内容会使学时的效率降低,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同时由于重叠的内容和程度大,这也使得从事《大学普通物理》和《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而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新时期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如何解决《理论力学》课程与《大学普通物理》重叠内容过多、课时量减少的问题,成为“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下《理论力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另一方面,《理论力学》传统的“教—评”模式基本采用的都是老师上课讲、学生听,期末采取“一纸化”考试进行单一评价,后来虽然有些老师在《理论力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模式,但是因为对学生的评价依然采取的是期末“一纸化”方式,而导致学生对研讨式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大打折扣。针对上述第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在以往研究中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故本文主要针对上述第二个问题开展研究,充分结合“研讨式课堂教学”这种“教”的优势及“全过程考核”这种“评”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力学》课程“教—评”相长模式。

二 全过程考核机制概述

(一)全过程考核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课程考试或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在传统的《理论力学》考核中,最常见的是通过期末考试这种“一纸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也就是所谓的终结性考试。由于对这种终结性考试的过分重视,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正是因为以往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一纸化”考核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老师开始注重对学生和教师两者在“教”与“学”全过程中的状态及学习成果进行反思总结,发展形成了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考核机制。

全过程考核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建构学生学习活动价值的过程,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判断发生于学习过程之中,就算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由于表现不好而被否定,但这并不会影响老师对学生其他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相反,这种及时的教学过程评价反而会促进学生主动改进不足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根据上述全过程考核的定义可知,这种考核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是一个在老师教、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持续渐进过程。故全过程考核不同于期末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学习过程的关注,全面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二)全过程考核的评价要素设置

笔者所在学院及全国大多数高校来说,《理论力学》课程考核往往采取的是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这种“一纸化”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理论力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但是其考核方式的单一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程度,也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本文根据前述全过程考核的定义及特征,为充分发挥老师的监督、导向作用,激励学生对教学、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全面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研究确定了下列《理论力学》全过程考核指标体系。

表1.《理论力学》全过程考核要素及分值比例

全过程考核分项目所占比例考核要素及赋分原则 考勤10%出勤(1分),缺勤(0分),请假、迟到、早退(0.5分) 作业10%优秀(2分),合格(1分),未交(0分) 课堂听课状态10%优秀(3分),良好(2分),一般(1分) 研讨式课堂教学参与度20%主动参与研讨式教学专题(团队主讲15分),主动参与研讨式教学专题(团队成员10分),研讨式教学课堂中积极踊跃提出问题或解答者(5分) 期末考试50%卷面分为100分,权重占50%

三 全过程考核机制下的《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设置

(一)研讨式教学概述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源于德国大学,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1997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汉民教授为探索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也大胆进行教改实践,创造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它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要求以“导”为主,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求教师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且有熟练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后解决问题。教师要收集足够的资料,便于双方节约时间,变原来组织教学为讨论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表达自己看法,教师应珍视之,并予以鼓励。教师还要参与多方面研讨,使研讨式教学有广度又有深度。

(二)研讨式专题设置及学习要求

学生已有学习背景及理论基础:以《理论力学》课程的动力学模块为例,工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并在《大学普通物理》中重新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矩定理等内容,同时在高等数学中已经学习了分步求导法及向量的叉乘问题。根据《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学时安排要求,动力学模块部分内容共安排12学时,故设置如下3个专题。

专题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得到动量定理,并应用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专题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得到动能定理,并应用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专题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得到动量矩定理,并应用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任务要求:要求学生以3-5个人为团队组成学习小组,课下通过自学、查找资料、讨论及做题检验等方式对所布置的专题进行学习,并制作教学课件,最后由团队推选一名主讲,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团队成员进行相应的内容补充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

(三)研讨式课堂教学开展

以专题3为例,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上,通过老师引导,要求团队主讲学生完成下列主要理论知识的讲授。

课堂任务:掌握动量矩定理的主要推导过程及应用

则:

(四)全过程考核机制下的《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成效

本文作者在讲授《理论力学》课程时,根据上述提出的全过程考核机制下的《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教——评”新模式,将湖南科技学院2015级土木工程专业4个班学生分成三组进行对照试点教学,期中:1组学生单独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1组学生单独采用全过程考核评价、1组学生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和全过程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教——评”新模式。运用过程中发现,第3组学生在全过程考核机制的促进作用下,研讨式教学中更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更加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形成的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教学氛围更加活跃。由此可知,研讨式教学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了其相比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所具有的优势,但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予以监督和激励,故本文提出的全过程考核机制下的《理论力学》研讨式教学“教——评”新模式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可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推广借鉴。

四 结 论

为顺应新时期“卓越工程师计划”对《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针对以往《理论力学》课程传统教学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借鉴研讨式教学和全过程考核具有的优势,有效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和全过程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教——评”新模式,实际应用表明,该《理论力学》课程改革成果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可在工科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广使用。

[1]谢同祥,李艺.过程性评价:关于学习过程价值的建构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9,(6):17-20.

[2]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2-106.

[3]陆仁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土木”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改革[J].学周刊,2016,(16:)74-76.

[4]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131-132.

[5]曾明星,蔡国民,覃遵跃,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76-81.

(责任编校:呙艳妮)

G64

A

1673-2219(2017)12-0129-03

2017-01-10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年湖南科技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年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土木’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陆仁强(1983-),男,湖南永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复杂系统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价及应急预案设计。

猜你喜欢

理论力学力学研讨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移动互联时代理论力学的教学模式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力学 等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