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克纳经典小说中的哥特式创作方法研究——以《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

2017-02-25芬谭雅雯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哥特式哥特福克纳

王 芬谭雅雯



福克纳经典小说中的哥特式创作方法研究——以《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

王 芬1谭雅雯2

(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2.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福克纳独特的哥特式创作方法在该小说中得到充分展现。福克纳在吸收传统哥特小说创作特点之上,运用哥特式建筑艺术模式,创造出影响人和人物性格的环境,以及借助哥特式建筑结构式特色和艺术特色来进行人物心理分析,从而创新了哥特式创作方法。

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哥特式创作方法;环境;人物心理分析

一 传统哥特式小说及其特点

哥特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哥特”一词源于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名称。哥特人以野蛮著称,后来人们用“哥特”指代一种建筑风格。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古典建筑既具有文学意蕴,又能蕴生文学。文艺复兴中,“哥特”与文化结合,这一词被赋予了残忍、野蛮、恐怖、诡秘的意义。18世纪60年代,“哥特”上升到文学高度,开始被用于描述一种以恐怖、神秘为特征的新型小说。在英美涌现了一批文学心理分析的作家,英国的司各特、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狄更斯、勃朗蒂姐妹、戈尔丁等人,美国的布朗、华盛顿·欧文、霍桑、马克吐温、福克纳、莫里森等人,他们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从而使哥特小说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而且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英美主流文学也因吸收了哥特式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变得丰富起来了。总而言之,哥特式小说打破现实主义的樊篱和框架,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和生活画面。传统哥特小说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其主要艺术特点如下:1.奇特而丰富的想象;2.恐怖的气氛,神秘的色彩;3.现实与虚构、梦想、超现实的结合。[1]

二 福克纳对哥特式创作方法的创新

(一)福克纳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1930年4月底,福克纳在《论坛》杂志上发表了《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马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小说写爱米丽与世隔绝的、不顾现实变迁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写她的爱与恨、她的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无情报复。小说由爱米丽的死亡开始。她的死就像拉了起舞台上的帷幕一角,引起小镇上人们一睹她原先讳莫如深的生活的激情。一桩秘密被揭露成了人们对她死亡的最有效的纪念方式。有意思的是,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2]这谜一样的篇名似乎暗藏着深意。福克纳将这篇小说刻意起着不同寻常的篇名,是在暗示着他在对某些已逝事物的悼念,反映了他意识形态中对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等观念与价值存有的复杂心态,泄露了他对美国社会进程中采取的某些方式持有的保留态度的真相。

这个作品通过对荒诞、怪异的奇事、奇人和奇境的描写,使人看到作者笔下美国南方贵族阶级日趋没落的衰亡历史。这个短篇小说发表后,国外评论家众说纷纭,有的把这篇小说称为恐怖故事;有的认为它表达了新旧南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有的说它刻画了一个不能享受正常人之间关系而逃避现实、神经失常的女人;有的则干脆说这是一篇手法高超的杰作。一些学者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哥特手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挖掘出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场景与肖像描写、神秘性与幻觉4个方面。哥特手法成了福克纳揭露南方社会和历史中的罪恶的一种重要写作方式。

(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创作特色

福克纳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创作中不仅运用了传统的哥特写作方法,创造了诡诞的人物,死亡的主题以及哥特式的神秘、阴暗、恐怖的气氛[3],使作品充满朦胧的甚至是扑朔迷离的景象,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性。他还创新了哥特的创作方法,主要表现在运用哥特式建筑艺术模式,创造出影响人和人物性格的环境,以及借助哥特式建筑结构式特色和艺术特色来进行人物心理分析,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梦幻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1.运用哥特式建筑艺术模式,创造出阴森、恐怖、神秘的气氛来构建影响人和人的性格的环境。小说中,福克纳为了构建一个能够影响人物性格的环境,首先,他借助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征,重墨勾勒女主人公爱米丽的庄园,“一幢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装点着有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桀骜不驯;一栋尘埃遍地、鬼影憧憧的屋子”,房子不仅大,而且历史久远,字里行间突出爱米丽的庄园具有哥特建筑的典型特点,透出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特征;尤其文章中对建筑物中“灰尘”的描写,例如:“一栋尘埃遍地的屋子”,“在台面上堆积的尘埃中留下淡淡的月牙痕”。“一股尘封的气味扑鼻而来”,“就有一阵灰尘冉冉上升,尘粒在那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4]更加烘托出一种神秘感觉让人恍如隔世,如梦如幻。小说构建的整体环境,令人倍感阴暗压抑,成功将阴森、恐怖、神秘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其次,福克纳借助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征,着手构建这种氛围下的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因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因此,福克纳着重塑造受此环境影响下的女主人公爱米丽心理的变化。爱米丽长期生活在这种压抑环境下,自己的性格在潜移默化的被动影响中而发生变化,逐渐在其心理建筑了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堡垒,就像哥特建筑一样,她把自己禁锢堡垒中,从不与人吐露心扉,使自己活在神秘的假象中。大部分读者对女主人公爱米丽的解读都是破碎的,爱米丽并非天生的性格缺陷,变态狂妄,而是压抑的环境使得爱米丽的人性产生畸形,其实爱米丽一直是一个渴望寻找灵魂栖息的女人,一个追求精神自由和自我价值的人,但是环境改变了她的性格,使她背叛生活、漠视道德,一步步走向深渊。因此,福克纳构建这样一个影响人物性格的环境,目的就是运用哥特式建筑艺术特征来描写女主人公爱米丽抵制、傲视外部世界的影响和维护自身隐私。

2.用哥特式建筑结构及艺术特点对人的心理进行描写。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高直的视觉对象,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奇特的崇敬感觉,就像人们看见嶙峋的高山,飞流直下的万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时,会造成一种心灵的撞动与虔诚之感。哥特式建筑结构对人也具有类似的感染力。

福克纳巧妙地将哥特式建筑结构的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特征以及它体现的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等艺术特点对女主人公爱米丽的心理进行描写。映入眼帘的哥特式建筑吸引眼球的特征是它的高耸,外表也是美丽的,小说开始展示主人公爱米丽的心理是纯洁的,作为南方贵族后代的爱米丽,从小接受严厉的家规,保持“南方淑女”的形象,是一个性格温顺、有教养的女性,此时她的心理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特别是心上人的出现,点燃她对爱情的憧憬,我们从小说中看到“过了不久,逢到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就看到他和爱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那辆黄轮车配上从马房挑出的栗色辕马,十分相称”[4]。此时她的身心是愉悦的。

随着深入哥特式建筑,阴森、诡异、神秘、恐怖感逐渐出现,爱米丽的心理也变得黑暗、恐惧、孤独,最后绝望。爱米丽由于父亲对她专制的爱护,她不能轻易结识朋友,使她慢慢失去了与外界的沟通。爱米丽的心理也随着生活画风的变化而变化,在父亲去世后,特别是情人的移情别恋,让她的心理由充满希望逐渐变得灰暗,直至对生活再没有任何希望而绝望,她为自卫变得保守而封闭,小说向我们展示“不时我们在楼底下的一个窗口——她显然是把楼上封闭起来了——见到她的身影,像神龛中的一个偶像的雕塑躯干,我们说不上她是不是在看着我们。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癖乖张”。“偶尔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窗口晃过,就像人们在撒石灰那天夜晚曾经见到过的那样,但却整整有六个月的时间,她没有出现在大街上。”此时她已心态畸形、精神疯癫并灵魂死亡。

直到她去世后,当她的庄园完全暴露于公众面前,她的真面目才公布于众,原来她竟是一名杀害情人的凶手。小说中荷默是爱米丽的情人,唯一的精神依靠,可是他却告知她,自己无意成家,生性内向孤僻的爱米丽怎能忍受情人的离去?因此当爱情危机出现时,她不堪忍受被抛弃,毅然毒死荷默。[5]她在毒死他后,把他的尸体封存,永远陪伴自己身边。“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态,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煎熬的永恒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4]读者看到这些,简直毛骨悚然,原来爱米丽天天与腐烂的尸体同枕共眠,其实这是人类内心最隐秘的恐惧和欲望的写照。法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在谈到爱人之死时说到:“这也是我的坟墓,我全部的欢乐和希望,我的生命和爱情也一起埋葬在这里了。”[6]

福克纳将人性方面阴暗的、隐秘的特征借助哥特式建筑结构式特色和艺术特色反映、衬托女主人公爱米丽的心理特征,塑造出了一个神秘而自大的女主人公,再通过她一系列的诡诞行为反映其变态心理,揭示其人性深处的黑暗和扭曲,从而展示其灵魂深处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世界。[7]此外,“dust imagery尘埃意象”也是爱米丽的心理特征的象征。[8]实物上的灰尘映射出其情感上、道德上以及绝望心灵上的灰尘,揭示其灰暗的人生轨迹。

三 结 语

巴尔扎克指出:“艺术家的影响能绵延至整个世纪。他能使事物改观,他决定变革的形式,他左右全世界并起着塑造世界的作用。”[9]福克纳通过创新哥特式创作方法,彰显其对文学作出的两大贡献:1.环境决定人物的性格,福克纳不沿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方法去塑造人物,而开辟了用哥特式艺术特征于构建影响人物性格的环境;2.福克纳除运用哥特式建筑结构与艺术特征于构建影响人物性格环境外,他还将哥特式建筑特有的神秘性和给人的阴森感和恐怖感,将其运用到人物的心理分析上,以对物的描写来揭示主人公的心理。

[1]刘新明.拂拭历史的尘埃,重现艺术的光彩——试论哥特式小说的艺术特点、成就及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4,(1):35-40.

[2]何琼.南方情结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世界文学评论,2010,(1):121-122.

[3]张东梅.哥特视角下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美]威廉·福克纳(陶洁编译).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房艳红.人性的沉沦与拯救——试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5):43-44.

[6]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7]张文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0.

[8]Aubrey Binder.Uncovering the Past:The Role of Dust Imagery in A ROSE FOR EMILY'[J].The Explicator,2012, (1):5-7.

[9][法]巴尔扎克(袁树仁等译).巴尔扎克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张京华)

I0-03

A

1673-2219(2017)12-0039-02

2017-10-10

2015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福克纳经典小说中的哥特式创作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5WLH14)。

王芬(1966-),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哥特式哥特福克纳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哥特式浪漫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一封未开启的信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神话——《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荷默之死”的盲点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