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刘明水的《国学纲要》

2017-02-25吕玲娜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明水纲要国学

吕玲娜



评刘明水的《国学纲要》

吕玲娜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国学纲要》是刘明水编纂的一部国学知识普及类读物,面向青年学生,供其入门之选。这部国学教材篇幅较巨,分上下两册,共600余页,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浅显易懂,至今仍有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文章首先考察了作者生平,其次介绍图书版本,然后对每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余论简评其编写特点并记述笔者阅读此书时的体验与感悟。

刘明水;《国学纲要》;国学教材

一 《国学纲要》的作者

刘明水(1902-1997),女,原名刘令鉴,江苏靖江人。1902年阴历五月出生于县城内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刘庭禄是前清的进士,善书画;父亲刘莲舫,前清秀才,能文章诗词,亦善书画,曾办过报纸《骥渚新闻》,自己写文章画漫画。刘明水年幼即聪慧,很小即在父亲的指导下识字读书。其父曾为她写过一首自勉诗:“班续史,伏传经,从来闺阁多贤英。更有木兰奇女子,万里从军代父行。吁嗟兮!女儿女儿安可轻!”父亲的正直为人和培养她努力读书成为“女才子”的期望,对其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1]

刘明水六岁入塾,八岁进靖城唯一的女子小学(睿化小学),1915年冬以第一名毕业。次年夏考入南京的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京女师),1921年毕业。因家道中落,无力供她继续升学,她便开始了执教生活,先后在南京女师附小、南京幼稚师范基督女中、靖江县立乡村女子师范部任教,同时自力更生,积累必要的资金准备继续报考大学。其间,曾结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并参与为陶先生所著“平民千字课本”编写教案,纂写了几篇宣传平民教育的文章。1930年秋,她考取苏州东吴大学,1934年以该校文学院第一名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并被介绍为“斐陶斐”荣誉学会(世界著名大学毕业生的荣誉组织,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哥伦比亚,中国的燕京、沪江、东吴等校都有分会)会员。抗战爆发后,她辗转于大后方各地,过了一段流亡失业的生活,直到1940年,由竺可桢介绍到贵阳浙江大学青岩分校工作,后又转到花溪清华中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任教。其间写成一部“国学大纲”,也就是《国学纲要》,并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先后执教于青年会中学、市立女师、允中中学、圣玛利亚女中等校。上海解放后,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政治研究班”学习,毕业后派往南京市立第一女中任校长,后转任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1962年奉调上海,出任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1973年离休。1997年8月卒于南京,享年95岁。[1]

如果只看这一部分出自《刘明水小传》描述,我们也许会认为刘明水是一个天资聪颖、积极上进并十分出类拔萃的女学者、女教育家,但小传又记载,在动荡的民国时期,她也曾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无产阶级战士。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她在南京女师参与组织了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时,她在东吴大学参与了学生会运动,罢课游行,到南京请愿,要求抗日。故而对国民政府失望并受家中两个共产党员弟弟的影响,参加革命后,她积极学习马列主义,努力改造思想,认真负责工作,在各方面取得迅速进步。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历任盟市委、省委委员,盟中央候补委员、中央评议员;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获得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58年获得市教育局“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奖状。1957年夏参加中国教育卫生代表团访问越南民主共和国,得到胡志明主席的接见,胡主席并把亲笔签名照片送给了她。刘明水曾当选南京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和江苏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革中她倍受冲击,但她对党、对党的教育事业依然忠心耿耿。她离休后曾把自己的微薄积蓄,分别赠给靖江中学和梅园中学作奖学金。[1]

以上内容皆为《刘明水小传》所记载,小传的作者是刘明水二弟刘拜山之长子刘潮,曾任《南京日报》总编。除了小传中的记载,她还是寿香词社的女词人,著有《雪香词》。作为好友,刘明水与竺可桢关系亲密,竺可桢的日记中有记载与她相关的很多事件,她是专员王伯秋的第三任妻子,王伯秋曾是孙中山的女婿,这一段八卦在《沧桑:孙中山之女孙婉与王伯秋的生死恋情》中可略知一二。她还曾为任桐君《一个女教师的自述》作序,因与任桐君既是南京女师的校友,又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在著作中任桐君也多次提到她。任桐君在《一个女教师的自述》的《后记》中说:“这本回忆录没有写完,只记到她1946年离开南京返回重庆。没能写完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庆弟被抄家的牵连,这本回忆录也被追查抄走了。”[2]《小传》中也说,刘明水在文革中备受冲击,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处境艰难。

二 《国学纲要》的版本

《国学纲要》共计十章,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有六章,正文部分238页;下册有四章,正文部分412页。本书封面由作者早年就读南京女师时的老校长张默君先生题签,行书,古拙浑厚。

张默君(1883-1965),女,原名昭汉,字漱芳,英文名莎非亚,湖南湘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教育家和知名记者。擅作诗,喜收藏,工章草,传世书法尤以草书居多,书法汇汉魏晋唐碑体,草书有索靖、宋仲温之风貌,仪态古朴拙重,行书风雅脱俗。李培洁说:“她的书法,流利浑厚,毫无女子纤弱之气。”后人评价张默君的作品苍劲古朴,有气势,有变化,有聚散,尤其是她的草书在当时女性作品中罕有其匹。[3]著作有《白华草堂诗集》、《默君诗草》二卷。

《国学纲要》共有四种版本,均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分别是1945年重庆初版,1947年上海初版,1977年台湾初版,1987年台湾二版。在查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刘会胜主编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中曾引用《国学纲要》,但出版年份却变为1943年,作者弁言中说此书完稿日期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月,但初版的确是1945年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所以刘会胜书中所引1943年的版本应为讹误。

此外,根据商务印书馆存档的一本样书中的发印凭单上的细节可知,此书曾计划在1950年11月时由商务印书馆印刷第三版,印刷数量由原来的两千本削减为一千五百本。凭单上还详尽的记载了此书的版式,长7.25寸,宽5寸,正书使用重庆版,报纸印刷,页码共计100p。凭单末尾左下方有商务印书馆的盖章和总管理处生产部工务科的科长签名,规定了12月底印刷完毕的期限。[4]但此凭单中所描述的即将印刷完毕后发行的第三版如今却无任何踪迹可寻,仅存一本样书的上册,原因何在?联系时代背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对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国学纲要》作为一部旧时的国学教材,失去了销售市场,所以凭单中可见印刷数量减少,以至于第三版在被批准印刷的情况下最终销声匿迹渺无音讯。

三 《国学纲要》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国学纲要》,既然是纲要,那么就应当是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的一部书,在阅读过程中这一特点也十分明显。本书前有《弁言》一篇,先说中华绵延千年的民族文化为世界的瑰宝,后提出现代青年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外来文化与我们的本民族文化融汇贯通并弘扬贡献于全世界,《弁言》中又指出:“现代青年,既须探求新知识以适应世界潮流,又须保存旧文化以维持我民族自由独立的精神。”[5]2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典籍过于庞杂,作者也念及青年们“欲潜心国学,无如头绪茫然”,所以以十多年的教书经验,将国学的各部门基本的、浅显的、系统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指示,令青年们寻找到学习途径,逐渐引起兴趣,从而选择自己喜好的部门,方便进行更深的专门的研究,“这乃是作者蓄之已久的一得之愚,也便是写这书的唯一目的”[5]2。全书十章,分别为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文章、诗歌、词、曲、小说,每章下又分若干小节,结构都大致相同,以第四章“子学”为例,一、二、三节总论子学的定义及其成立之由来,诸子的起源及其独盛周末之由和九流十家的渊源与要旨,第四节到第十节论述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和其他各家,引用典故和文献,并做出简明扼要的解释,每小节结束后还有针对这一小节的总结性言论,阅读时觉得层次分明,读完使人豁然开朗,如同作者《弁言》中所说,清晰明了的点出了青年学习子学应掌握的最基本的、浅显的、系统的知识,每章末还有注释,解释生僻的典故和专名。以下面就每章内容做大致的说明:

第一章“文字学”。分十一小节,首先给文字学一个定义,文字学又称小学,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文字学知识,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小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读书必先识字,本章作为全书第一章,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字形字音字义方面的知识,意在让学生们打好基础再去接触庞杂晦涩的古籍,不至于在阅读时因文字的困难而失去兴趣。

第二章“经学”。分十二节,首先讲经的原起,综合了章炳麟、刘师培和章学诚的三种关于“经”的说法给经下了定义:“经之一字,初为连贯组织之意,后渐引申为常法之意,蓋以为人人所共习的功课。”[5]35因经的出现是相对于传的,所以经在传记盛行之后才得以确立,儒家学者因为尊崇六艺而将其奉为经,就像各宗教把他们先贤的旧典敬奉为经一样。然后逐条说明了六经的源流,两汉今古文之争也是研究经学必须了解的内容,作者也尽量简明的做了解释。关于经的种数自古也有很多说法,作者将有依据的几种分类都一一列出,并对盛行于今的“十三经”做了评述,认为在六经的基础上增加传记、子学和训诂等书十分不妥,“令人莫明经典的含义”,但这十三种典籍绵延影响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千年之久,若要谈国学,应当对这十三种典籍有相当的了解,所以作者仍将这些典籍做了简单的概说,并增加概述了“四书”。“四书”是南宋时朱熹所编,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大学》所讲是君子安身立命之基本准则,《中庸》讲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论语》、《孟子》皆是儒家不可不读的经典典籍,所以“四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也是儒家道统的延续,“四书”与“五经”同为士人学子研习的对象,也是宋以后科举校士的根据,影响之大,绵延至今。“可知小学为童子之学,大学为成人之学,大学之书,即古太学所以为学之道,这是第一义,二曰大学者,大人之学,大人对于小人而言。”[5]69作者单独将“四书”列出,旨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国学,先以小学为识字念书的基础,后学《大学》,树立正确的为学为人的基本价值观,方可在阅读研习典籍时更快更好的寻到门径。

第三章“史学”。分十节,先讲史的意义及范围:“史,记事者也,不偏不倚而能持以中正者,史之意义然也。”史的范围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史范围很大,“凡与文明文化有关系者,皆为史的产物”,“狭义的史,专记历代的兴亡,政制的沿革,帝王的世系及其统治的事迹。与夫少数人的活动,明其因果,究其得失,亦《四库》中的史部诸书,一般人所谓的史”。[5]85由于史的起源甚早,所以史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只看狭义的史,其中也包罗繁多,作者本章略述史书的分类,后仅就史部要籍略加提示,引导学生入门,如有兴趣,再深入研究。

第四章“子学”。分十节,先列举文献,说明了子学的定义及其成立之由来,后又讨论诸子的起源,但仅仅列举了前人的说法,并没有自己观点,然后几章先综述九流十家,引用《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十家的评价,然后简单的介绍了各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条理十分清晰。

第五章“理学”。分五节,是全书小节最少的一章,内容相对简略,但并不粗略。首先仍对理学的起源做出解释说明,引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对于理学起源的观点,认为韩愈是宋明道学家,也就是理学家的先驱人;又介绍了除韩愈外,与他同时期的另一个人李翱,作为宋明理学的先导,其思想受佛教影响很深,因北宋时政局动荡,也因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思想,在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下,理学应运而生。本章将北宋五子的主要思想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又分析比对了南宋时,理学分裂所产生的几个派别,一个对比是朱熹所代表的理学与陆九渊所代表的心学,后又提出与朱子对立的另一学派——浙东学派。该派以事功为中心,专注于《尚书》、《礼记》中关于政治方面的问题,对玄虚的问题持蔑视态度,作者此处仅客观评论后世谓之功利主义,并无过多评价。

第六章“文章”。分十节,先引用文献,对文和章两个字从字义上作出解释,后又举“文章”二字在古文中连用的例子,对文章下了定义:“综上述可观,可知凡有条理有文采的言语著作在古代均得成为文章,后世缩小其范围,乃专指用文字写成的篇章而言。”[5]197文章的作用,一在达意,二在表情,如何表情达意,这就是文章的作法。文章要有立意,要运用修辞,足言足志,有文成章,从而达到能准确的表情达意的效果。齐梁时,文人因专注于声律辞藻,所以要将经传子史划出文章的范围,但作者认为:“文章者,当以有文有章为标准。即凡条理井然、辞采斐然与夫音节铿然是文字,均谓之文章。”[5]199诗歌、词曲、小说等作者均在后文仔细讨论。所以文章这一章所论的文章体裁只有两种,韵文和非韵文。文章的分类繁复,作者列出几种主流的分类供学生参考了解,然后就历代盛行的文章体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没有局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代表性文章体裁,而是纵向的进行比较。拿赋这一节举例,作者不仅提到汉朝的赋,还提到了六朝的骈赋、唐代的律赋,以及宋代的文赋,也都在论述的范围之内,使人能更深入的了解赋这种文章体裁。

第七章“诗歌”。分十节,仍先给诗歌下了定义:诗歌出于人情的自然,凡触景感物情动于中发为吟咏以表外者,皆为诗歌。但因年代久远,诗歌的源头已不可考,而上古诗最可靠的便是《诗经》。因上文“经学”一章已经详细讲述了《诗经》,所以本章主要讲《诗经》的文学,从《诗经》是形体、用韵和修辞三方面入手。后面几节讲述古体诗、乐府、近体诗、汉魏两晋以及唐诗,也都基本沿用这种结构格式。因诗兴盛于唐,所以到宋元和明清时期,作者把重心放到了诗的作者和流派方面。布局主次分明,层次分明,读起来也使人觉得条理清晰,不感到冗杂枯燥。

第八章“词”。分八节,词的发源出于乐府,词也称诗余。诗与乐紧密联系,乐府诗都是有韵律可以歌唱的,唐人也以诗为乐。词与诗关系紧密,所以词也有相应的乐曲,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追求变化的乐趣,在句中句尾加和声散声,使得句子错落有致,于是词应运而生。因为词与乐联系紧密,所以句子长短错落变化,乐曲也随之抑扬缓急,作者就词的音乐、体制、声调也作了详细的说明。词的形成起于中唐,盛于两宋,从最先的乐坊小调变为文人士大夫所好。宋词的盛行,于词的发展流传作用极大,作者单列一节介绍了宋词的贡献,与上文诗歌章相同,作者从词的形成时代唐代开始,纵向的叙述词的发展,因“元明两代,词学都乏精彩,无足称述”[5]330,所以继晚唐两宋后,直接讲述清代的词派,可见其叙述简明,条理严谨。

第九章“曲”。分十节,首先仍就戏曲的渊源进行说明,戏曲的产生与古代歌舞渊源颇深,而最原始的歌舞,是古代的巫为取悦神而编排的,这种形式一直到唐代逐渐形成规模。然后介绍戏曲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在唐代称之为歌舞剧。至宋代,因皇帝推崇喜好,乐曲日趋发达进步,在此过程中,杂剧渐渐萌芽,但具体形成时间不可考证。两宋的戏曲都称为杂剧,金代又有院本的名目,到了元代,曲以杂剧为主,并有小令和套数的分类。后介绍元代杂剧的体制、结构、名著及作者,因元杂剧主要是由北曲写成,所以作者还将南曲与北曲在体制上做了对比。明代戏曲以传奇为主,因著名的五剧作者未能考定,作者按照时人的习惯分别做了叙述,然后还列举了比较重要的散曲作者。到了清代,戏曲的演变渐趋复杂,结构较之前也更为进步,清代的曲家虽然没有明代发展繁盛,但戏曲作品有很多都超越了明代,然后作者就比较著名的作者如洪昇、孔尚任等稍加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作品。

第十章“小说”。分八节,小说起源于上古的神话传说,神话不仅是宗教的萌芽,还是文艺的渊源。各种诸子典籍中的零星的神怪事迹诸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都是后世小说创作的源头。《汉书·艺文志》中的十家包括小说家,但“可观者九家”的说法,又把小说列入了不客观的行列,谓之“小道”,这就导致了小说不被后世人所重视。《汉志》中所记录的小说十五家,可惜都没有留存下来。然后作者又继续她的创作方式,讲述周秦时期、两汉、六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以及清代,各个时期的小说的概况,列举的该时期小说的作者作品,并就该时期小说的特点进行介绍。此处关于清代小说,提到了翻译小说和小说界的革新,除了最著名且贡献最为卓越的林纾,作者最为钦佩的是伍光建,其评论道:“他译大仲马的《侠隐记》十二册,用的白话最为流畅明白。于原文精警之句,他皆用气力炼字炼句,谨严而不失为好文章。”[5]410因翻译小说的盛行,外来文学深深影响了国人的审美与思想,梁启超首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即便是借此鼓吹政治思想,但确实带动了小说界的革新趋势。

四 余 论

《国学纲要》共十章,每章叙述的结构都大同小异,全书条理清晰,框架鲜明。针对青年们无时间无兴味难得要领等问题,提出纲领性的知识,传授最基本的、浅显的、系统的知识,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国学知识普及类著作,旨在引导青年学子们学习国学时快速入门。

但本书篇幅着实过长,且作者的阐释则相对较少,读起来不免感到枯燥乏味。譬如词、曲、小说几章,大篇的介绍作者和作品,使人读之尽失趣味。虽如此说,但较本国绵延千年的文化以及流传至今庞杂的典籍,本书也可以称得上是极尽精简了。

由于《国学纲要》篇幅大且内容庞杂,所以阅读时就有许多泛泛的知识性部分,未做深入的了解,文章也仅就其每章的结构特点做出说明,力图展现本书浅显简明的特点,但在阅读过程中感触颇多,以下分三点进行简单阐述:

首先,虽然本书涉及作者本身的思想观点乏善可陈,但从《弁言》到章节的结构和全书的内容的排版布局,均是其著书主旨的体现。作者将小学放在第一章,从“小学”二字来看,都可知晓它与醇厚庞大的,例如经学、史学等国学知识相比,实在是如同沧海一粟,似乎并不值一提,但小学虽小,却是学习国学的入门基础。它被列在首章,旨在引导青年学生“读书必先识字”,由此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中,面对繁体竖排的文言典籍无从下手,强行阅读却不得要领,导致趣味顿失,实是基础不够扎实的原因。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发觉本书从第六章“诗歌”到第十章“文学”,其叙述的结构特点与今天讲文学史的体例大同小异。但一部国学著作为何要倾注如此笔力在文学上呢?由此笔者参考钱穆的《国学概论》与钱基博的《国学必读》,尤其是对钱基博先生“文学可通国学之邮”的论断玩味再三,再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民国时期“国故整理运动”的影响,知晓了文学与传统国学或者说是国故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当时特有的国学体系。一方面,国故是必需继承并弘扬;另一方面,文学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可以让青年们在面对西方文学的冲击下,更易接纳本国固有的、底蕴深厚的文学。

最后,《孟子·万章下》中所说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对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作品助益颇多。上述作者生平介绍中,曾提到她为老友任桐君的一本自传作过序,自传内容虽然琐碎,但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十分令人动容。任桐君与刘明水同是南京女师的毕业生,虽然文化程度与思想深度都无法与当时的治学大家们相提并论,但她们却始终对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自传中提到南京沦陷之后,任桐君南下贵阳,在所有的资源急剧短缺的情况下,建立经营实验小学的过程可谓是艰苦卓绝,但她咬紧牙关,坚持与各方势力斡旋斗争,把一张白纸绘成了美丽绚烂的图画,读完后只有油然而生的钦佩之情回荡胸中。此外,从自传中零碎的日常生活里,也可窥见刘明水的身影,字句间的描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冷静睿智、知书达理、潜心教育的女教师形象。由此再联系《国学纲要》这本著作,充分理解它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结构的同时,对作者著述此书以传播知识弘扬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主旨,自然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1]刘潮.刘明水小传[A].刘儒.马洲英杰拾遗(下集)[Z].靖江:内部资料,1999.

[2]任桐君.一个女教师的自述[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雷威.书工章草,流利浑厚——记民国才女书法家张默君[J/OL].http://blog.sina.com.cn.

[4]孔夫子旧书网.国学纲要(上册)样书+国学纲要发印准单(科长签名)[EB/OL].http://book.kongfz.com.

[5]刘明水.国学纲要[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

(责任编校:张京华)

C09

A

1673-2219(2017)12-0018-04

2017-12-07

吕玲娜(1996-),女,内蒙古包头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2015级学生。

猜你喜欢

明水纲要国学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垂”改成“掉”,好不好?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定心冰糖
上善润明水 三小慧未来——明水县第三小学省级文明校园建设工作纪实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墙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