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印象派风格看印象主义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7-02-25陆雷波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然性印象派赏析

■陆雷波

从印象派风格看印象主义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陆雷波

在美术教学中依托印象派风格特点,建构印象主义教学理念,使学生审美思维的多向开放性、课堂美学效应的随境真实性、课程美育功能的渗透拓展性和生活美术生态的人文本原性,在潜滋暗长间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动感的美术课堂上培育美术人的气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注入美学素养。

印象派印象主义理念美术教学

西方绘画史上的印象派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使瞬间成为永恒,并将其转化为感情状态。这种风格特点对美术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以印象模糊性引导学生审美思维的多向开放性

初中美术教材中介绍的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作品《浪子回头》,表现了老人的小儿子索求家产后远走他乡,最终迷途知返回家时父子相遇的场景。作品以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风烛残年的老人伸出双手接受迷途知返的儿子,颤动的手在儿子背上抚摸着。背景有四位旁观人物,前面那位是老人的大儿子,双手交叉胸前,面色犹疑暧昧。坐着的一位是管家,后面两位是仆人,无动于衷的神情使人难以揣度他们复杂的心情。在宗教改革后的荷兰,题材宏伟的“历史画”是绘画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伦勃朗依据圣经文本创作的这幅作品,包含游走的艰辛、回家的安慰、接纳的胸怀、麻木冷漠的旁观,他将忏悔的意象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穷尽他毕生精力的道德教化主题。

这一切如果没有教师的介绍,这幅杰作深邃的赏析效果很难产生。教师通过这幅作品在经艺术评论家和美术专家的分析后被广泛接受的结论,形成课堂知识点,让学生跟随教师的信息传递,获得理想化的同步赏析效果。但基于权威结论认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催生学生审美思维的狭窄性。

美术课应该通过审美思维的培养去引领开放性审美观的生成。对学生而言,审美观不应是以教育的名义强加的,而是在于对美的事物或现象的即时发现和瞬间感应中,被由探索欲的触发所点燃的对生活与社会的个性化评判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幅艺术作品进行“精读”赏析,不过学生并不一定完全认同已获公认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泛读”手段则可以让学生获得动态延展的审美空间,这体现为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解读空间、更远的观察空间和更深的识辨空间。

二、以印象自然性引发课堂美学效应的随境真实性

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是大自然浑然天成的产物,水榭楼阁、园林幽径、琼楼玉宇是艺术工匠精雕细琢的成果,这些都是被不同视域里的印象予以选择性凸显后形成的本真状态的美。印象派强调瞬间的永恒美,推崇瞬间感官刺激以使观者获得真实视觉效果的目的。不加修饰的自然性让美术作品可能显得粗糙而不具传统意义上的美感,可是却向世人展示了事物的本原之美。

美术教学正是以本真意义上生活与社会自然性的回归,去实现美学的身心愉悦与道德教化功能。以美术教材中的限定性内容或者选择性作品,去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练习予以体会,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编著者美学理念的认同。这样做固然有助于学生美术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过从美术课程主旨的表达上看,则可能束缚学生基于自身真实体验的美学观念的效果体现。

在初中教材“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单元中,教师顺着教材思路,让学生在对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的赏析中,认识中国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艺术特点,这不是源自印象的自然性,而是来自自然实景经过摄影或摄像加工后的图片或视频的主观意向,是教材编著者和教师的主观视点。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亲身游历过这些园林,就算有亲身体验的学生,他们印象里的园林视角也不一定是教材上展示的或者教师课上表现的视角。

在这样的课堂赏析之外,教师更应以身边的现实美景,引领学生在印象的自然性中达成对美的现象的体会、评价、反思乃至创造性重现,由此在随境真实性中实现美学效应的动态表达。并非只有编写在教材上的美景素材才能引发学生的美学印象自然性,应该看到美就在世界各处闪耀,它需要依托印象的自然性去发挥美学效应。就像除了苏州园林或北京颐和园外,作为南通的学生,可以在对体现家乡特色的濠河风景区、园艺博览园、环濠河博物馆群、啬园等的随境真实性的体验中,以印象的自然性去多视角表达自然之美、空间之美和人文之美,把本原状态下的美用学生自己的印象予以刻画,并生成基于随境真实性下对美的表述与评判,课堂美学效应由此水到渠成。

三、以印象整体性引出课程美育功能的渗透拓展性

对一幅美术作品的局部进行赏析研究,或者对一个自然景观的局部场景进行描绘,抑或对一个人工艺术构架的局部装饰进行评价,都是借助对特定内容的精细化观察和分析而呈现给学生的印象局部性。初中美术教材“为生活增添情趣”的主题单元中,分别设置了“插花”“摆件巧安排”“漂亮的手工灯饰”“装饰画”这样的生活化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立体造型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与生活品位。从印象派风格的启示看,以整体性强调取代局部性凸显则可能在拓展美术思维上具有另一种意义。

印象派对瞬间印象的强调,决定了观者对局部细节的淡化,而对整个场面形成一种“全景式”摄取,或者说是粗线条下的整体美感。课堂教学中对这一风格思路的借鉴,可以表现为引导学生既从整体场景里赏析局部的风采,又从局部之美中体会整体架构的美感。

就像教材在对增添生活情趣发挥作用的插花、摆件、手工灯饰和装饰画的展现上,即使详尽地让学生领会了其中某个方面,也只是表现了类似“插花和客厅的空间美学关系”或者“装饰画、灯饰和家居环境的格调对应关系”等特定的美学主题,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上述内容整体联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从某种插花的造型感受到某个居室布置的协调美时,是否也要设想在这个协调的空间关系里,一旦需要摆件、手工灯饰或装饰画的加入,又会是一种什么效果?新加入的内容如何体现其造型艺术和居室空间的协调关系?如果不同的排列组合放在不同的空间,比如从家庭居室换成教室、会议室、咖啡馆或健身馆等,又可能产生怎样的效果?我们自己可以怎样创设一些适合不同空间的造型艺术物件?

当教师用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思考的时候,也就是引领学生在基于印象整体性的感知中,实现着美术素养的增强和生活品位的提升。在这种对美的印象整体性的动态观照中,学生不一定对局部细节作深度研究,但能立足“全景”视域得到对美的事物的个性化理解。美术课程的美育功能由此渗透并拓展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四、以印象连贯性引领生活美术生态的人文本原性

美术既是美学赏析中的美术,更是生活形态里的美术。当生活中的美术生态体现出实用功能带给人们的舒适与美好时,实际上也就在对生活环境的构成要素的连贯性印象中,呈现出人本主义的美学原生态。美术课应该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在生活美术生态的置身中,去体验美学资源构建的人文本原性。

印象派绘画多考虑画作总体效果而较少顾及枝节细部,从近处观察作品,往往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和凌乱的点,但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达到绝妙的光感效果。印象主义理念可以通过学生对生活美学环境的构成元素在远距离上的感知,形成连贯性审美印象,从而立足人文化生活实际,去考量生活美术生态基于本原性的发展效果。

越来越多的居民日益关注生活空间的和谐温馨、居室装点的漂亮舒适、社区居住环境的整洁美丽,从印象派特点看,这种来自个体或特定人群的关注对象,就像从近处观察所见到的不同色彩的点一样处于断裂状态,也就是说,有的人倾心于所住房子里是采用中国古典风格还是欧美现代风格去布置,有的人着迷于居室里使用的装潢材料和家具的式样与摆放,有的人热心于小区水榭亭廊和花草树木的布局,这些是立足特定视点的“单色点”。其实无论属于何种情况,都应以基于印象连贯性的广角视域去观察。

印象派让我们感受到蕴含在瞬间里的永恒美,源自印象派风格的印象主义理念,以借鉴于其中并运用于课堂实践的教学思维,引领学生在对美学现象的“全景式”感官体验中,形成基于原生态美感形态,并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对美的追寻和解读。在美术课这一建构美术思维并借以塑造美术人气质的平台上,我们由此令学生审美思维的多向开放性、课堂美学效应的随境真实性、课程美育功能的渗透拓展性和生活美术生态的人文本原性,变得清晰而富有动感,审美情怀在引导学生对美的事物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和应用的过程中潜滋暗长,这就是从印象派风格中得到的印象主义理念对美术教学的应用启示。

(作者为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自然性印象派赏析
「印象派画家」金农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谈通俗唱法的真实性特征
步辇图赏析
条件处理得当解法探出根源:以三角问题为例谈解题思路的自然性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