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三重对话”追求理想境界
——评张新慧老师《<论语>八则》教学
2017-02-25徐金国
■徐金国
实践“三重对话”追求理想境界
——评张新慧老师《<论语>八则》教学
■徐金国
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形成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课堂境界?叶澜教授指出,关键是要在课堂上开展三重对话,即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对话。阅读张新慧老师的课堂实录,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这堂《论语》阅读教学课,始终在积极实践叶澜教授的“三重对话”,努力追求朱永新教授的理想境界。
先说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一是基于学情,审慎选择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张老师没有简单地把文本作为一篇文言文进行处理,而是充分尊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在夯实“言”教学的基础上,强化诵读,加深理解,由言及文,注重学生对经典文本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努力实现经典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和滋养。二是基于教材编写的意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本篇课文作为一篇传统的文化经典,在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把教材“研讨与练习”附录后面程子的话“要能让学生读之愈久,愈觉意味深长”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努力让经典鲜活起来,让经典走进学生的生活。所以,张老师这堂课始终把目标定位在“让《论语》走进生活,用经典指引人生”这个精神引领层面上。三是基于课程标准,巧妙实现了工具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张老师既没有简单止于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也没有抛开语言文字工具,直接走向精神与人文,而是始终把工具和人文有机统一,既教语文,又教做人,更是通过经典的反复诵读,既丰富学生的积累,又启迪学生的智慧。
再说本节课教学策略的选择。首先是努力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保证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张老师把“阅读经典,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带来一个危险,很容易把这节课上成“品德与生活”课,而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却被架空。所以,本节课在策略的选择上,张老师尽可能地使用“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的这些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来开展这堂课的教学。努力通过读读背背,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通过说说写写,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议议辩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是,尽可能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一个组织、引导、评价和示范的作用。所以,在本节课的几个主要教学环节,张老师基本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去自读、自解、自悟,但在引导的过程中,张老师又坚持做到了凡是要学生做的,教师都必须先给学生搭建一个台阶,做出一个示范,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榜样。
最后,再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张老师设定的主要教学任务,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圆满地完成。在本节课上,学生相互之间一次又一次地质疑与解惑、讲精彩生动的小故事、说格言警句,无不让人感受到他们在课堂上投入的激情与智慧。学生从这堂课上收获的知识、感悟与能力,可以丰富人生智慧,这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