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山东省东营市教改实践为例
2017-02-25梁海伟
◎ 梁海伟
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山东省东营市教改实践为例
◎ 梁海伟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以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为抓手,从市域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整体推进策略、内涵品质提升、科学比较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通过强化政府保障、城乡分类推进、课程课堂改革创新、实证比较研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小班化教育品质。
小班化教育;政府保障;分类推进;内涵提升
近年来,我们一直为实现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的教育理想而努力。对于如何实现因材施教,目前主要有两种探索路向:一是推行小班化教育,通过缩减班级学生规模,增大教师因材施教的可能性;二是开发多样化课程,通过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促使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教育。在当前国情下,两种路向各有道理、并行不悖,也存在着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必要和可能。
东营市是山东省北部经济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解读近年来东营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举措,深入思考小班化教育面临的问题,探寻小班化教育的对策,有利于加深理解小班化教育的内涵、特质和方向,并为其他地区推进小班化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东营市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背景
小班化教育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目前,东营城镇化率已达到 60 %以上。城镇化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教育规模的快速缩减和城区教育规模的急剧膨胀。目前,东营农村乡镇中心及以下小学,均为“自然小班”,班级规模保持在 20 — 30 人;与此同时,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大量出现。城乡学校班级规模的差异,衍生出各自不同的发展困境:农村学校班额虽小,但因为办学条件、师资素质、管理水平等原因,“小班额”的教育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区学校虽然在办学条件、师资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受制于“大班额”,办学质量和水平也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小班资源,提升农村教育品质;与此同时,需要扩充城市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新建居民区与学校的同步规划建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小班化教育背景和战略下系统设计、统筹解决。
二、东营市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分析
(一)小班化教育的“小班”之设定
目前,对“小班”的理解,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相对论的,认为小班是与原来的大班相比较的动态调整概念,是与经济社会承受力相联系的社会学概念。小班班额的大小,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设定;另一种是实验论的,认为小班是通过比较实验研究而得出的,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的合适班额,是与教育规律相联系的教育学概念。国外实证研究表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覆盖范围最佳为 25 个学生左右,学生太多教师会顾此失彼, 学生太少则会降低集体教育的促进力量。[1]目前,国际上小班化教育的班额一般在 20 — 30 人之间。第一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小班化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出发,更多地考虑了小班化教育实践的可行性;第二种观点主要是从教育规律本身的要求出发,更多地考虑了小班化教育的本质属性。
在现实实践中,小班化教育的小班班额之设定一般是折中产物,是一个区间概念。如果忽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一味地追求所谓理想之小班,则教育理想往往会成为空想,无法较大规模地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相反,如果完全脱离了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将教育当作了经济社会的附属物,则教育将失去其应有的本真以及对社会的先导性。一个地区推进小班化教育,只能在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找到一个符合实际、适度超前的平衡点,并依托这个平衡点一步一步地迈向更理想的平衡点,从而在动态迁移中无限接近教育之理想。
根据东营当前经济社会水平、教育发展现状,我们将小班班额设定为 20 — 40 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目标是,全市范围内中小学班额标准逐步向 25 人靠拢。当前之所以区间较大,主要是基于农村教育和城区教育存在较大差别的现实。根据农村、城区小班形成的不同原因,我们把小班划分为自然小班和规划小班。自然小班是指由于自然地理、社会历史、人口流动和出生率变化等因素造成学龄人口降低而产生的小班,这种小班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规划小班是指社会或政府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扩充教育资源等主动调节和干预措施,缩小班级规模而形成的小班,这种小班主要存在于城区。相比较而言,农村地区推进小班化教育更有条件和空间,城区则更多地带有经验积累的试点性质。
(二)小班化教育的“教育”之特质
综上所述,采用穴位艾灸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其出血症状,安全性高,患者无痛苦,可以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小班化教育不仅在于改变了教育的外在形式,从“大班”变为“小班”,更在于小班化教育承载着公平、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教育理念,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评价的重构、教育现代化的彰显。[2]小班化教育的“教育”之特质,更体现在提升教育的内涵和品质。东营在推进小班化教育中,坚守“公平、个性、智慧、生长”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是东营小班化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行动的价值准则。强调公平,就是要大力扩充并均衡配置小班化教育资源,公平发展每一所学校,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个性”是东营小班化教育的理想追求和目标定位。注重个性,就是要承认人的天赋异禀,尊重人的个体差异。东营教育的目标是:创办有个性的学校,尊重有个性的教师,培养有个性的孩子。“智慧”是东营小班化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突出智慧,就是要求教师把教育当作一门充满智慧艺术的劳动,用爱心、知识和智慧点亮学生心灵。“生长”是东营小班化教育对学生生长环境及生命状态的表述,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并使之自由蓬勃地生长。促进“生长”,就是要尊重儿童天性,创造自由空间,唤醒内在生机,促进自主生长。在践行“公平、个性、智慧、生长”核心价值理念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实施多样化、高选择性课程,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小班教育在本质上是以班级规模缩小为起点的一系列内在、自觉、主动的教育变化,是依靠和利用“小班”优势,实现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组,在思想和理念上的嬗变,以及在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技术、评价等方面的相应变化,是一种在小班条件下,高效而全新的教育样式。
三、东营市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顶层设计
推进小班化教育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交织,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相互叠加、关联和制约,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东营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指导。市政府印发了《全市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工作步骤,成立了市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编制、财政、人事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部门联合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工作举措和力度。市教育局制定印发了《全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东营市小班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小班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以此为基础,我们聚焦“扩充教育资源”和“提升教育品质”两个小班化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围绕“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小班化教育主旨,提出了“政府主导,整体推进,本土视域,行动研究”的工作原则,形成了“全市统筹,县域推进,专业引领,校本实践”的行动路径和“项目化管理、课题化运作、绩效化考核”的工作策略,确立了“公平、个性、智慧、生长”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东营市小班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试点先行
东营市先后确定了114所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 56 %。各县区、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也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了本地的试点学校。目前,全市试点学校起始年级平均班额下降到 38.6 人,全部达到了该市小班化教育“不超过 40 人”的上限标准。各级财政大力支持小班化教育环境建设,为试点学校教学班配备了摄像机、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支持试点学校改造小班化教室,大部分试点班级打掉讲台、下移黑板,划定了教师办公区域,增设了学生用橱柜等设备,配备了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桌椅;各试点学校还围绕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等,以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载体,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小班化教育的效益初步显现,一些在原先大班条件下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如个别化教学、选课走班、校本课程开发等,在小班化背景下得到了有效解决。一些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迅速发展,成长为区域优质学校,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专业引领
东营市提出的“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围绕国家课题的研究,市县教科研部门和各试点学校提出设立了 110 项子课题。全市小班化教育研究正在向科学化、系统化、纵深化推进。市教育局先后4次组织各县区教育局局长、试点学校校长、骨干教师、教研员等 200 余人次赴上海、大连等地区考察交流和集中培训,系统学习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市教育局对试点学校 550 名教师进行了为期3天的岗前培训。各试点学校分批次选派骨干教师 300 余人次到大连西岗等地驻校学习,并通过与先进地区一线教师共同开展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亲历现场、切身体验了小班化教育的文化氛围和课堂操作,为该市小班化教育的深入实施培养了骨干,积蓄了人才。东营市小班化教育实施以来,以班级规模缩小为起点,增加学生人均受关注时间和人均活动空间,改善教育时空条件,推动课堂组织形式、课程和教学方式变革,引发教学形态和样式改变,进而实现教学品质的提升,初步形成了以“缩小班级规模——优化时空条件——变革教育样式——提升教育品质”为主要内容的小班化教育专业引领、内涵发展思路。
四、东营市小班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小班化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实施小班化教育,基础是缩小班级规模,实质是增加资源投入,重点是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东营市小班化教育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城区教师编制和学校资源不足。目前国内实施小班化教育比较先进的地区,师生比小学一般为 1:13,初中为 1:11 左右,换算成班师比大致为 1:3 和 1:3.5 。东营市现行教师编制标准为小学 1:19 ,初中 1:13.5,换算成班师比为 1:2.1 和 1:2.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人口进城务工,加上国家单独二孩政策的出台,学龄儿童数量激增。据统计,目前东营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47.6 %。2009 年以来,在市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11 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17000 个,仍然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另外,根据全市试点学校小班化教室配备标准,每个小班化教室需 3—5 万元的经费投入。在目前试点工作中,上述小班化教育需求大多通过临时性措施解决,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二)对城区和农村的小班化推进策略区分不够
小班化教育的推进背景和条件,城区和农村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样是小班,农村小班和城区小班的班额也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城区推行的主要是规划小班,关键是扩充教育资源总量;农村推行的主要是自然小班,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变化等因素,产生了大量自然小班。目前东营市以自然小班为主的中小学学校有 100 余所,将近占到学校总数的一半。以自然小班为主的学校在校舍、班额、师资数量等方面基本能满足小班化教育需要,但这些学校多为农村、偏远、薄弱或新建学校,教学设施、师资素质、整体办学水平亟需加强,其中师资素质问题尤为突出。当前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 教学信息闭塞, 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落后, 缺少必要的教师培训,农村地区教师素质不能达到小班化教育的要求, 成为小班化教育在农村推广的一大阻力。[3]东营市在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对城区和农村的推进策略区分不够,导致农村自然小班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小班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彰显。
(三)教师队伍素质尚不适应小班化教育要求
实施小班化教育,小班额、环境创设等是条件,提升内涵是目标。小班化教育的生命在品质,品质的保障在教师。小班化教育能否真正起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赖小班化教育的执行者——教师,这对小班化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部分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要人、要钱、要条件上,对小班化教育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课程与教学改革等缺乏深入研究,关注度不高,缺少立足现有条件提升小班化教育内涵的有效规划和策略。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教学方法依然落后,仍然在小班额的课堂里演绎大班制下的教育模式,需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从知识结构到能力素养做出全方位的调整和适应。
(四)缺乏科学理性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小班化教育的推进一方面,需要教育资源的外部保障,确保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比较研究,对教育效果进行验证和分析,从而为深度推进小班化教育和提升小班化教育品质提供内在支持。东营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由于处于启动阶段,更多地注重了政府的政策完善和保障,相对忽视了小班化教育和大班教育、城市小班化教育和农村小班化教育、不同班额小班化教育等多维度的实证比较研究,从而导致小班化教育效果停留在定性评价阶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之品味。
五、东营市小班化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政府保障是根本
推进实施小班化教育,其首要条件就是增加更多的教师、扩充教室数量、增加教学设备等,这就意味着增加教育成本投入和保障设施。近年来,东营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政策举措,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比较有力的保障。特别是组织、人事、发改、财政、编制、住建、规划、国土等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出台了配套政策,并配合落实,凝聚形成了推动全市小班化教育的强大合力。经验表明,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根本。只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持续推进这一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逐步实现区域教育水平的跨越提升。
(二)分类推进是关键
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要根据城区、农村教育的差异,分别确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策略,不能笼统地整体推进,不能简单地数据相加,更不能将自然“小班”等同于“小班化教育”。特别是农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农村地区班级规模缩小这一趋势将会加剧,由此带来了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天然优势和广阔空间。严格意义上讲,是自然具备了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小班”之条件,不是实现了小班化教育。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素质相对不高,已成为小班化教育的重大阻力。要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城乡学校结对共建、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让农村自然“小班”升华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
(三)提升品质是目标
推进小班化教育,最终目标是提升教育的内涵和品质,为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在推进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与开发实施多样化课程相结合,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要在实施好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组织建立各种兴趣社团,探索实施班级制为主、走班制为辅的课程实施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多元发展。要树立精致化教学思想,改变传统大班“粗放经营”式教学,形成“精耕细作”式教学,更好地利用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小组互助学习等形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体化教育,让每个学生开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4]
(四)科学研究是内力
如果说人、财、物是小班化教育推进的外部保障力量,则科学理性的实证研究是小班化教育推进的内力。外部保障是实践行动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更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判断小班化教育的最终尺度。推进小班化教育,必须全面正确把握两者关系,既努力争取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也在科学理性的比较实证研究上做内功。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小班化教育的行动研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行动研究”,才能走得更坚实、更深入。
[1] 张寿松,刘为邦.小班化教育与大班教育的比较研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 魏春梅.小班化教育特质分析及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8).
[3] 许琪.农村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条件及发展出路[J].内蒙古教育,2014,(10).
[4]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刘新丽]
G424
A
1673-9949(2017)04-0008-0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HA13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