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做”思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7-02-25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段孝宇

数学大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做折线平均分

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段孝宇

基于“教学做”思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段孝宇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师不只是停留在教书、教学生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寻找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事少了,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钻研教材,根据所教内容能够梳理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动脑想、动手做,最终建构新知,形成模型,这个过程就是教学做的统一。

首先,核心问题是什么?核心问题就是基于所教内容的核心知识以及学生认知学习障碍,关注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引领课堂教学的情境性问题。

其次,核心问题哪里来?核心问题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重难点的把握、对核心目标的设定,而这个核心目标主要指向数学核心素养;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的起点;源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后,核心问题如何设计?笔者认为,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基于核心知识、核心素养。

一、研读教材,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是核心问题设计的基础,核心问题有准确的目标导向,学生的学习任务才能明确,思维才能聚焦,教学重点、难点才能突破,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1.吃透教材,在学的起点处设计核心问题

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载体,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范本,有其内在结构及逻辑体系。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我们教师研读教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握知识前后的关联、螺旋上升的梯度,进而掌握新知学习时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应达到水平和后续发展的潜在水平。教师站在课程高度掌握知识发展的整体结构,才能准确把握新知教学目标和探究的切入口,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构建的核心问题。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基于以上目标,我开始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发现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是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条形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看出高低变化,但学生心中一定会产生疑问: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进一步深化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把问题具象为:点已经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了,为什么要把这些点连线?经历了这样的研究过程,我最终把 “点已经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了,为什么要把这些点连线?” 确定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这样以核心问题来引领全课,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线上,深刻体验到线的重要性,进而体验到折线统计图的本质特点和优势。

2.借助脚手架,在教学重、难点处设计核心问题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核心问题设计要以生为本,在学生与教材间架起对话桥梁,处理好教材、学生与教师三者的关系,找准教学重点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契合点,让知识的逻辑难点与学生实际认知困难有效沟通,真正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计核心问题,学生的探索才能更有效、更深入。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计算,是计算教学的基本目标。加强计算题的练习强度通常是教师的常用方法,而真正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算理的理解是基础。不理解算理的计算,方法是机械的,记忆是暂时的,达不到计算思维的融会贯通,计算也就失去了灵活机智,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才是教学的重难点。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我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为什么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转化的依据是什么,怎么转化?” 但是,算理往往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理解算理呢?我在这里借助长方形这个脚手架充分利用这一直观图形,通过画一画、分一分,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转化的依据是什么,怎么转化等,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形促思,以形助数,达到理解算理的目的。

二、尊重学生,在思维断层处设计核心问题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往往会导致思维的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 就需要站在学生认知的断层处想问题。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本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分正好分完是已有认知,平均分后有剩余是学生认知的断层。在分草莓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想到每人分1个,可以分给10个人;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5个人;每人分5个,可以分给2个人。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的印象中,平均分就是正好分完,而本节课同样是平均分,但是分不完有剩余,进一步完善了平均分的意义。针对学生这一知识断层,我抛出这样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3个草莓呢?”“如果每人分3个,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学生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手段,探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综上所述,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看似简约,但不简单,课堂更多的是依靠我们的学生,他们在核心问题的指引下,有序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做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做折线平均分
平面分割问题的探究之旅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折线
折线图案
平均分一半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生本位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