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发散 逐步强化提升
——谈小学五年级《找规律》的教学过程
2017-02-25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数学教育硕士
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数学教育硕士 郑 彤
循序渐进发散 逐步强化提升
——谈小学五年级《找规律》的教学过程
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数学教育硕士 郑 彤
新课改倡导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教育教学创新理念与模式,再结合现阶段社会对创新人才、实践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过程。基于此,实施循序渐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强化,探寻《找规律》的知识体系形成过程。
一、组织活动感悟,发现知识趣味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章节主要阐述的是引导学生从几个案例中,探寻到一类案例解题规律的相关知识。涉及问题是每次移动一格,若只有一行,图形框出n个小格,共N个小格,求需要移动几次,有多少个这样的框法。若是二维的,横竖两行,类推提问有多少个框法。知识导入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一步步探索,形成初步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活动、游戏中趣味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一个人聪明是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一些线索和规律,那么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找规律》,希望同学们和他变得一样聪明。
教师出示“毛毛虫爬方格”动态幻灯片,毛毛虫正好长2个方格,也就是2cm,长方形一共有10个方格,标有1-10这10个数字。毛毛虫爬呀爬,爬呀爬,最后头到了顶格,再不能爬了。
学生们正看得入神,这时教师提问了。
师:辛苦的毛毛虫需要爬几次啊?
生1:应该是10次。
生2:不对吧,我数着应该是9次。
……
学生们各执己见,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分为2人一组,展开“对比画画”的活动过程,将毛毛虫的每格爬的过程都画出来,爬一次记录一个方格的位置,观察得出爬了几次。
师:那么转换问题,如果问题是‘每次框上2个相邻的数,问有几个不同的和?’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学生们展开了知识迁移,与毛毛虫的问题类似,得出一共有9个不同的和。 问题导入是初步感知,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与分析,探讨出问题解答的规律。
二、引导游戏互动,理清知识脉络
基于以上趣味导入过程,学生有了初步的解决动态运行问题的经验,对《找规律》一章节的知识也充满了兴趣。这时,教师基于小学生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将上一阶段的活动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自主提出问题,设想不同的问题。
《找规律》中期阶段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拿出以前自制的“木板橡皮筋形状教具”,木板上一长条有10个小方格,共同构成1个大长方形。之后,教师拓展提问。
师:若每次框3个数,能得到几种不同的和?框4个数呢?5个呢?
学生将橡皮筋绑在软钉子上,每次框3个小方格,发现需要移动7次能到头,有8个不同的和,框4个需要移动6次能到头,有7个不同的和,框5个需要移动5次,有6个不同的和。之后教师提问。
师:结合你们这次运用自制教具完成活动的过程,在框的数字的个数、不同和的数量表格中填上对应的数字,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好像每次都加起来等于11。
生2:需要移动的次数为10减去框的个数。
生3:不同的和的个数为10减去框的个数再加1。
师:大家说的都很对,说明你们已经基本理清了这个问题的脉络,那么能不能找出统一的规律呢?问题转变后,大家还能对应快速给出答案吗?
这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自主动手实践过程,运用“木板橡皮筋形状教具”,在每次移动、变换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记录,之后总结,画出表格,并一一对应,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展开数据分析,探寻问题的规律。
三、合作探寻规律,促进思维提升
在上述趣味游戏完成以后,学生们得出了很多答案,但是似乎问题也越来越多,他们希望将这个问题类推到一类问题,结合《找规律》知识的核心思想,发现问题的规律。这也正是数学教学希望达到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找规律》核心阶段教学过程:
出示幻灯片,一个完整的图案由4块瓷砖拼接而成,将这个图案放在浴室。浴室长需8块瓷砖,宽需6块瓷砖,问有几种方案。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之前学习的长方形方格移动,类推到这个二维瓷砖移动问题中吗?
学生们陷入沉思,纷纷开始动手笔画。
师:其实这是一个类似的问题,只是它多了一个维度。
学生们受到启发,将一个方向类推到两个方向都可以转变的瓷砖问题中,得出横行有8-2+1=7种方案,纵行有6-2+1=5种方案,由此,结合乘法的基本定义,得出有7×5=35种铺设方案。
师:如果换成由十字架形状的5块花色瓷砖组成的图案呢?又有几种贴法?
生:(快速得出答案)行一共有8格,花色图案在行方向占3格,就有8-3+1=6种贴法,列有4种贴法,一共24种贴法。
通过类推与拓展,学生合作探寻找到规律,有效促进了思维提升。
通过这一阶段的规律总结与延伸拓展,对学生进行了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能更好地拓展思维。
四、展开应用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在学生们探寻到规律后,需要结合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展开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找规律》应用阶段教学过程:
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百数表,在百数表中,十字架形状的红色框(上下左右中)框住了5个数字,最左上方框中的5个数字和为60,移动红框,这个和改变。
师:有多少种不同的和呢?
生:一共有(10-3+1)×(10-3+1)=64种和。
教师总结,每次框5个数,上下、左右对应的数,加起来的和都是中间数的2倍,基于此,其他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引导应用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中,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强化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