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点亮学生思维
2017-02-25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莫玲超
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 莫玲超
顺学而导,点亮学生思维
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 莫玲超
目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如醍醐灌顶,被广大教师广泛地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学而导”就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何有效地实施“顺学而导”,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凸显“学”?
一、找准起点,顺学而导
1.把学生起点看“透”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等基础是学习新知的起点。在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学习中,很多新知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很多知识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对其也略知一二。
例:在市教师进修学校90学时培训会的研讨会上,有位老师执教了人教版《认识负数》,老师一上课,就开门见山问学生“你了解负数吗?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负数?”这样的设计,勾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负数知道的程度:让学生说说-2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并让学生在标有刻度的“线”上表述出来。通过对学习起点的了解,老师找到了推进新知教学的“生长点”,教师就在此基础上来激活已知,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一堂基于学生“真态”起点的课,从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来看,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正是执教教师“找准起点,顺学而导”取得的成果。
2.把教材细节做“亮”
管理大师汪中求曾说过细节决定成败,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那么教学的竞争,也可以说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很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教师们在充分钻研教材时,要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能够看得全面一些、想得深入一些。
平常课的教学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材的重新整合?教师应该多关注教材细节的开发,这一点老师们都比较容易忽视,总认为教材编写得已是相当完美,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从不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教本上的例题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许多细节还需要教师自己去多“推敲”,多“琢磨”,从而把教材细节做“亮”,使之能够发挥出“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步步深入,顺学而导
1.数形结合,让教学更有内涵
小学阶段大多数数的认识以及数学运算都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的。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要理解所有知识是很不容易的。教师就需要运用“数形结合”这方法来帮助学生读懂数学,学会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让我们的教学更有内涵。
教过《万以内数的认识》的老师都知道,这是学生数认识过程中重要的一个节点。在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一个正方形表示10000,那么3600怎么表示?2.一个小立方体的表示1,一个面就是( ),10个面就组成( )。3.要是用一条线表示6000,那其中的这一段又是多少呢?最后还应该利用数轴,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到今天的数”。
把“点、线、面、体”整合到了“数的认识”中,用形来解释数的关系,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抽象的数具体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形本是相依偎”。教师从小给学生播下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种子,为将来的几何直观积累经验。
2.直观借助,让教学更通畅
在费岭峰老师执教的四下《连除的简便计算》一课中,费老师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两个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将80张《神奇宝贝》的卡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每人分到多少张?”“明明爸爸花了600元买了2盒礼物,每盒装3瓶,平均每瓶礼物多少元?”学生通过举例、交流、验证所举的例子,对连除的规律有了初步的感知。此时王老师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有这样特点的算式都相等呢?”学生通过“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地画出了“100÷4÷7和100÷(4×7)”这两个图,通过比较直观地理解了原来这两道算式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把100平均分成28份”。只有过程是科学的,结论才可靠,只有经过了充分的数学思考,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操作体验,让教学更清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操作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去体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4颗珠子能发挥怎样神奇的功能?教师让学生看计数器上1534这个数,如果要添上4颗珠子,添哪里会比1534大一点?添哪里会比1534大很多?这样的操作体验环节正是教学设计中“一点”和“很多”关系的折射,一个小小的行为,但却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概念学习需要学生自主建构,“摆珠子”这一操作很好地搭建起学生自主建构的桥梁,从而使教学活动目的更清晰。
三、把握生成,顺学而导
1.思维方向标,点亮学生思维
一次笔者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课伊始,问:“听说过分数吗?”生:“听说过,1/2”。继续追问:“你知道1/2表示什么意思?”问题一出,全班一下子全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有学生举起了手,支支吾吾地说“就是2个东西中的一个”。其他学生还是不大明白。因为三年级学生这是第一次接触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此时,教师的智慧就要表现在画龙点睛,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标。于是,轻轻点拨:“假如我给你一个长方形纸,你能表示出它的1/2吗?”这轻轻一拨,拨正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明白分数原来是要把它先分(平均分),于是纷纷举手发言:“我把它上下对折,这一半就是二分之一”,“我也可以把它左右对折,这一半就是二分之一”。你看,教师四两拨千斤的点拨,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方向,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2.善变的问题,提升学生思维
校组内教研课——《百分数的认识》。执教教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问题问得多,而且往往是一个一个接着问,追着问,变着法子在问。但若对他的问题作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的设计都带着鲜明的意图——指向于激发学生的疑问,指向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如“25%的小学生患近视”这个环节,老师就有以下一系列的问题:这里的25%表示什么意思?请在百格图中表示出25%的意思,你会怎么涂?……现在涂色部分表示什么人数?整个正方形又表示什么人数?那个75格呢?我们班近视的是超过25%还是不到25%?为什么说不到25%呢?……这些问题,先引导学生从正面直观感知25%,再引导学生去反推单位“1”以加深对意义的理解,然后用班级近视实际数据对比25%,强化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入理解。学生就是在老师步步紧逼、层层深入的提问中,积极地开动脑筋,快速地调用着各方面的能力,来应对问题。可见,这个老师问的过程,这个学生答的过程,实则就是学生思维灵动的过程,就是无形提升的过程。
四、链接外延,顺学而导
市里召开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研讨会,其中一节六年级《平面图形的总复习》一课接近尾声时,师:同学们都知道圆是没有角的,如果给你一个圆,你能创造一个角吗?教师递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学生创造出了圆心角。师追问:除了圆心角,你还能创造出其他角吗?(老师课件出示图1)老师向学生介绍:∠2就是到初中会学到叫圆周角。师继续追问:请你大胆猜想一下,∠1、∠2这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适当的课堂拓展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六年级孩子马上就要进入初中,教师让学生整理回顾昨天时更应该要展望明天。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总之,“为教之道在于导”!作为教师,应该把教学导向透彻、自主、高效,把终极目标导向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之道在于悟”!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在“顺学而导”的数学课堂中,激活自己的思维动力,释放自己的思维活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