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franc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2017-02-25杨延良史炎鑫王顺利陈清汉
杨延良 史炎鑫 王顺利 陈清汉
1)河南郑州市骨科医院骨肿瘤骨病I科 郑州 450052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郑州 450014
Lisfranc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杨延良1)史炎鑫1)王顺利1)陈清汉2)
1)河南郑州市骨科医院骨肿瘤骨病I科 郑州 450052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郑州 450014
目的 总结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效果。方法 对41例Lisfranc损伤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3周,平均12.2周。术后均获随访6~29个月,其间仅出现轻度创伤性关节炎6例,未发生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采用AOFA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本组优良率为87.8%(36/41)。结论 对Lisfranc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Lisfranc损伤;切开复位;空心钉
Lisfranc关节连接前、中足,损伤后对足的负重及外形产生影响较大,保守治疗效果欠佳。2015-03—2016-07间,郑州市骨科医院对41例Lisfranc损伤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恢复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23~62岁,平均39.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9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6例,运动伤3例。根据Myerson损伤分型[1],A型9例,B1型8例,B2型11例,C1型8例,C2型5例。临床表现:患者中足肿胀,疼痛,外观畸形。足部功能受限,足底可见皮下瘀斑。受伤距离手术时间为7~11 d,平均8.8 d。
1.2 手术治疗 麻醉成功后,仰卧位。对于单纯内、中柱损伤,取足背第1、2跖骨间纵行切口,切口从足舟骨中点至第2跖骨中点,长约6 cm。切开皮肤、皮下,分离浅筋膜。将足拇长伸肌腱牵向外侧,术中注意保护足背内侧皮神经的最内侧支及足背动脉。显露Lisfranc关节。清除第1~3跖跗关节间隙内碎骨块及瘢痕组织,并进行松解。对于损伤累及外侧柱者,取足背侧第4、5跖骨之间纵行切口,长约5 cm。分离皮下组织,显露4、5 跖骨基底部及骰骨。整复移位的关节面,用2.0 mm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满意后,内侧柱、中间柱采用Herbert钉进行固定,采用2.0 mm克氏针进行弹性固定外侧柱。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 d,石膏固定4周。第6~8周允许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术后2个月后拔出外侧柱上的克氏针。3~6个月后取出螺钉。
2 结果
41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3周,平均12.2周。术后均获随访6~29个月,其间仅出现轻度创伤性关节炎6例,未发生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采用AOFAS评分评定[2](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为可,0~49分为差):本组优20例,良16例,可为5例,优良率为87.8%。
3 讨论
3.1 Lisfranc关节解剖结构的复杂性 Lifranc关节是人体足横弓和足纵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1跖骨基底部与第1楔骨构成内侧柱,第2、3跖骨基底部与第2、3 楔骨构成中侧柱,外侧柱有骰骨和第4、5 跖骨基底部构成,三柱联合起来参与前足的旋转活动。而第2跖骨基底部嵌入3个楔骨内,构成马蹄样凹槽,主要维持Lisfranc关节骨性结构的稳定性[3]。其周围韧带包括LIsfranc韧带、跖骨间韧带、跗骨间韧带。文献[4]表明,Lisfranc韧带的强度远大于跖筋膜,是背侧韧带的3倍,参与连接并稳定内侧柱和中间柱。一旦受到损伤,术中应用螺钉固定内侧楔骨和第2跖骨基底,有利于Lisfranc韧带的疤痕愈合。由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X线检查容易导致Lisfranc关节损伤的漏诊,漏诊率高达30%[5]。因此除行常规的患足正、侧、斜位X线外,可应用CT检查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损伤情况,降低漏诊率。Lisfranc关节损伤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X线片及CT评估。
3.2 内固定手术的选择 Lisfranc关节损伤后的治疗效果与骨折解剖复位情况具有直接相关性。文献报告[6]:通过CT发现,关节面复位不良会导致关节面接触面积减少,局部关节面承受压力增加,加速关节软骨面的退变,后期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对于撕脱骨折块,如不手术清除,容易进入关节腔,易导致后期疼痛。虽然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与术中解剖复位密切相关,但与术前严重的损伤程度关系密切。本组患者虽然术中关节骨折脱位达到解剖复位,术后仍有一定的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考虑与术前骨折脱位移位严重关系密切,我们认为,对于Lisfranc骨折脱位或单纯脱位>2 mm的患者,都应该积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前要完善检查,术中精细操作,尽量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治疗Lisfranc损伤常用的内固定有克氏针、螺钉、钢板等。而使用何种内固定应根据患者的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来决定。钢板通过跨关节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不仅避免关节面的损伤,而且钢板可以承受大部分应力,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活动。文献报道[7]:钢板和螺钉的生物力学强度几乎相当,然而钢板固定需要软组织的广泛剥离,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对于Lisfranc损伤跖侧脱位,钢板置入跖侧困难,钢板置入背侧,加压固定效果差。克氏针属于弹性固定,外侧柱活动量较大,因此克氏针比较适合于外侧柱的固定。对于内侧柱及中间柱,术中仅作为临时固定。螺钉固定优于克氏针,但螺钉固定对关节软骨面损伤大,关节面损伤情况与螺钉反复置入及螺钉的粗细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对于累及三柱的Lisfranc损伤,内侧柱、中间柱采用螺钉固定,固定外侧柱采用克氏针治疗。同时合理选择适当规格的螺钉并在透视下植入,确保一次性成功。
3.3 Lisfranc损伤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1)把握好手术时机:受伤早期脱位的关节容易复位,对于轻微损伤软组织肿胀不明显的可早期手术治疗。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应给予消肿药物治疗,受伤7~11天皮肤出现皱褶后,再行手术治疗。但对于肿胀严重,出现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时切开减压,二期手术内固定。本组出现1例筋膜间室综合征,经切开减压,二期手术治疗效果良好。(2)规范手术操作:①避免医源性的损伤足部血管、神经。②术中发现楔骨间存在不稳情况,应行楔骨间螺钉固定,维持其稳定性。③对于撕脱性骨折进行积极处理,避免日后导致关节疼痛。④术中应探查Lisfranc韧带损伤情况,如出现第2跖骨基底部与内侧楔骨间隙增宽,可沿Lisfranc韧带走形方向,自内侧楔骨内侧斜向第2跖骨基底部置入1枚普通皮质骨螺钉,不具有加压作用,属于位置螺钉。⑤由于第2跖跗关节处是Lisfranc关节的中心点,手术关键为第2跖骨基底部骨折和第2跖跗关节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然后再处理其他骨折脱位关节。因此术中固定顺序为中间柱、内侧柱、外侧柱,坚强固定内侧柱、中间柱,弹性固定外侧柱。
总之,对于Lisfranc损伤患者,术前要完善检查,术中精细操作,整复脱位关节,骨折解剖复位,采用螺钉坚强固定内侧柱及中间柱,克氏针固定外侧柱。术后积极指导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效果。
[1] Myerson M, Fisher R, Burgess A, et al. Fracture dislocations of the tarsometatarsal joints: end results correlated with pathology and treatment[J]. Foot Ankle Int,1986,6:225-242.
[2] 张世民,李海丰,黄轶刚. 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54.
[3] Panchbhavi VK,Molina Dt, Villarreal J,et al.Three-dimengsional,digital, and gross anatomy of the Lisfranc ligament[J]. Foot Ankle Int,2013,34(6):876-880.
[4] Solan MC, MoormanCT 3rd, Miyamoto RG, et al. Ligamentous restrains of the second tarsometarsal joint: a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J].Foot Ankle Int, 2001, 22(8): 637-641.
[5] van Rijn J, Dorleijn DM, Boetes B, et al. Missing the Lisfranc fracture: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t[J]. Foot Ankle Surg, 2012, 51(2): 270-274.
[6] Ebraheim NA,Yang H,Lu J,et al.Computer evaluation of second tarsometatarsal joint dislocation[J].Foot Ankle Int,1996,11: 685-689.
[7] Alberta FG, Aronow MS, Barrero M, et al. Ligamentous Lisfranc joint injuries: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dorsal plate and 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t[J].Foot Ankle Int,2005,6:462-473.
(收稿 2017-03-09)
R681.8
B
1077-8991(2017)03-00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