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当代中国物质凝聚力
2017-02-25杨多贵陈翔张公嵬甄翠敏薛晓光
杨多贵 ,陈翔 ,张公嵬,甄翠敏,薛晓光
(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0;3.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当代中国物质凝聚力
杨多贵1,陈翔2,张公嵬2,甄翠敏3,薛晓光3
(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0;3.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国家物质凝聚力;内涵解析;SWOT分析;对策建议
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所有因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被满足,没有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强大,凝聚力其他因素就会失去支撑。影响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国家财富、国民平均寿命、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国民社会保障程度、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六大部分,其中国家财富是基础,是其他因素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发展质量相对较低,“新常态”下必须大力提升发展质量,以“共享理念”引领物质凝聚力的方向性,以“创新理念”保持物质凝聚力的成长性,以“绿色理念”提高物质凝聚力的可持续性,增强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一切的根本和前提,没有物质上的满足,精神、文化、政治、安全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所以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首要构成部分,是国家凝聚力其他方面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不等同于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强大,只有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同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具有正相关性时,两者才会产生协同。如果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是建立在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完善、科技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基础上,那这种增长对于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强化非常有限,甚至会呈现反作用。当下,我国经济实力增速保持强劲,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经济结构不协调,分配社保机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现象突出,国家物质凝聚力的限制因素凸显,国家发展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从制约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入手,进一步实现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国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举措。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概念内涵解析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内涵
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在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基础上,人民对国家形成的向心力。国家物质凝聚力指的是国家满足人民群众经济与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物质需要的能力,是整个国家凝聚力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是具有基础性、周期性、非均衡性、可持续性四大特点的物质凝聚力。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国家财富(总量和人均)、国民平均寿命、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国民社会保障程度、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国家财富不仅包括金钱、房产、自然资源等硬资源,它更包括着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创新资源等软资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仅是对于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更重要的是实现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公平分配。因为代际贫困背后隐藏更多的是软资源的分配不均,软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不仅导致一代人的没落,更导致的是下一代人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仅仅靠提供物质保障并不能根本解决。
国家物质凝聚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国家安全凝聚力凝聚为统一整体,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发挥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安全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都需要在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实现。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国家精神凝聚力的物质保证,是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发展前提;同时由于人民的温饱和安居乐业是人民的基本需要,也是国家的基本需要,所以国家物质凝聚力构成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实现底线;最后,国家物质凝聚力也构成了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凝聚基础,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保证,国家的民主和法制才成为可能。
(二)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特点
基础性。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支撑,也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这种基础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必须考虑人民的物质需要,这个国家才有凝聚人民的执政基础;二是不管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曾经多么强大,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消弱,必将带来国家凝聚力的全面降低,导致执政基础不稳定。英国著名学者霍布斯·鲍姆在其著作中说:“至于苏联的瓦解,也不是如同某些苏联问题专家所言,是导因于境内的民族紧张情势,虽然这的确一直是苏联的隐忧之一。促使苏联瓦解的真正关键,应该是它所面临的经济困境。” 苏共作为执政党,没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削弱了执政的群众基础。由苏联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人民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物质凝聚力的强化对于国家凝聚力的保持,甚至是国家的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底线和基础作用,如果没有了物质生活的满足,任何其他凝聚力形式都是空中楼阁,镜花雪月,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周期性。国家物质凝聚力是因国家对人民的物质需要满足而产生的。人民的物质需要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因而国家物质凝聚力也必然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周期性特点,要求国家不能因满足于人民的初级物质需要而止步,要在周期性的变化中与时俱进,使满足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因为人民的需要也在周期性的变化中不断发展和提升。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周期性是国家凝聚力周期性变化的基础,持续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是克服凝聚力的周期衰退,实现国家凝聚力持续增强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积淀性。国家物质凝聚力发展的惯性和物质积累决定了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积淀性。在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保持阶段中,必须保证一定水平人民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必须具备可持续性和与时俱进俱进的特点。如果国家物质凝聚力中的六大要素有一个或者多个在极短的时间内,因为突发事件,大大被削弱,那么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发展具有惯性和积累效应,在原有的基础和速度上,多个因素的暂时失控,不会导致整个力量的衰竭。但是如果听之任之,不采取果断措施强化短板,在弱势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积淀性,导致力量的不断弱化,最终导致力量衰竭和无法挽回。要善于利用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积淀性特点,六个不同要素入手,善于利用每个要素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实现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不断累积和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强化。
非均衡性。国家经济发展和物质分配的非均衡性及不公平性导致国家物质凝聚力的非均衡性。一方面,非均衡性体现为区域之间发展的非均衡,体现为一个国家不同区域由于基础条件和发展策略的不同形成的发展差距,造成国家满足人民物质需要水平的不平衡,引起国家物质凝聚力强弱不均衡。另一方面,非均衡性也体现在内部的分配不公,引发内部矛盾,造成国家凝聚力对不同分配群体的凝聚强度不均衡。认识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不均衡特点,其价值意义就在于透过不均衡现象,找出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措施,全面加强国家物质凝聚力。
可持续性。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可持续特点,是由人类物质需要的可持续特点决定的。人类的物质需要要求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性,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后代人的物质需要。不可持续的发展所给予人民物质需要的暂时满足,可以形成短时的物质凝聚力,但会丧失长久可持续物质凝聚力。认识国家物质凝聚力可持续特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增强国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自觉性,坚决防止损害子孙后代发展的短期行为,使得国家可持续的满足人民需要,产生可持续的国家物质凝聚力。
二、增强当代中国物质凝聚力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发展力量的聚合
国家利用国家物质凝聚力化解物质分配矛盾,统一目标,集合力量,达到提升国家物质凝聚力推动国家发展的目的。不同的群体力量是分散的,但经过国家物质凝聚力的集聚、转化与整合作用,国家力量就不再是分散的,而是统一的促进发展的整体力量。这种统一的整体力量共同作用在国家目标的支点上,会形成推进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目前,我们国家经济总量上来了,但是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在外资流入中国的同时,存在国内由于分配不均衡、保障不完善而导致的人才和资源外流的情况,影响国家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可以很好的凝聚起国民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共识,减少国民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创造资源流入和人才顺差的良好局面,协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发展力量并形成合力,避免出现内耗严重和南辕北辙的不利现象,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
(二)促进发展需求的提升
国家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后,人民就会在此基础上产生维持国家繁荣富强,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种欲望作用在国家物质凝聚力各种构成要素上,会形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一方面国家物质凝聚力促进分工合作及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做大物质财富总量;另一方面国家物质凝聚力促进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体制的进一步优化,避免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增加对普通群众的分配额度,实现社会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当下,增强国家物质凝聚力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发现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解决新出现的分配机制、社保机制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问题,让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国家发展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注入不竭动力。
(三)促进发展质量的提高
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内涵要求不仅仅要实现国家财富的积累,还要实现分配机制的健全,社保体系的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而这种要求正是强化发展质量的关键举措。当下,我国迫切需要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提升发展质量,来解决大而不强,人才和资源严重外流的情况。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弱化必然导致发展质量的失衡和国民凝聚意识的弱化,在目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绝不能发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国家物质凝聚力强化发展质量,这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四)促进发展目标的聚焦
国家物质凝聚力所内含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就是国家组织社会生产的方向和目标。世界上的各国性质不同,但要把人民求发展的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目标。因此,国家物质凝聚力所表现的发展目标,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它明确了国家应该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我国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准确回答了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对发展力量的导向问题。当下,而只有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前提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发展质量,跨越发展的陷阱,最终实现“中国梦”。
三、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的SWOT分析
(一)优势因素(S)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国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达到68万亿,比1999年增长6.5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增至49351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国民寿命显著增加。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提升,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2015年预计比2010年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的34.2/ 10万下降至2014年的21.7/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14.9‰下降至2014年的8.9‰,提前实现了“十二五”医改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发展质量不断强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分配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医改迅速推进,2009年到2014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支出1.2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医改各项重点工作,分层次推进改革,协调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科技创新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潜力不断增强,全国科技投入经费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报告R&D经费和基础研究人员经费等项目,经费投入的迅速增加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重大贡献,进一步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劣质因素(W)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必须清醒认识到,影响国家物质凝聚力提升的核心问题依然存在,且比较严重。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发展质量不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分配和社保制度改革阻力依然存在,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这些限制因素都成为了限制国家物质凝聚力提升的阻碍。同时,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科技型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收入在低位徘徊,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升反降,企业科技创新的应用进度缓慢,老旧产品淘汰不够及时,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向产品创新转化的过程中受到明显阻碍,影响了科技创新产业化进程,滞后了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提升,阻碍了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对于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核心动力作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阻碍人民满意度和幸福度的提升,削弱了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力度和强度。
(三)机遇因素(O)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这为国家实现稳定和健康发展,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也为国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分配和社保制度,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当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强化,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吸引人才和资金等优势资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实现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双提升。
(四)挑战因素(T)
新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这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何在震荡不稳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保持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力度和强度是关乎国家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当下,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这对于我国产生强大的外部压力,对于国内分配和社保制度改革、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践行都将产生强大的阻力。如何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执政能力,变压力为动力,解决制约增强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关键问题,是新时期的重大挑战。
四、增强我国国家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一)以“共享理念”引领物质凝聚力的方向性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增进社会和谐,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凝聚实现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良好共识和强大合力。优化国家资产负债表,提升国家物质凝聚力硬实力。提升国家财富管理水平,优化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稳定性,提升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产权体制改革。推进产权体制改革。合理拟定硬件考核标准,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工作责任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稳定程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这两项基本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深入推动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平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平衡性,提升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整体实力。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在共享中强化国家责任意识。
(二)以“创新理念”保持物质凝聚力的成长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强化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第一动力。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要继续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支持企业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联合研发。加强科技创新规划与战略管理,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产业高端,居于行业前列,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要突出主业,切忌四面开花、全面出击。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加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着眼于长远,努力集聚一批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努力向世界先进国家、企业学习、靠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整合全球资源,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三)以“绿色理念”提高物质凝聚力的可持续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中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科学划定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合理设定资源消耗上限,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推动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协同推进节能减排,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
[2]刘学谦,等.国家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3.
EnhancingMaterial Cohe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byImprovingQuality of Development
YANG Duo-gui1,CHEN Xiang2,ZHANG Gong-wei2, ZHEN Cui-min3, XUE Xiao-guang3
(1.Strateg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2.Ta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3.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10, China)
national material cohesion; connotation analysis; SWO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National material cohesion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all factors of national cohesion, without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are met, without the strong national cohesion, other factors of cohesion will lose suppor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national cohesion have six parts:national material wealth,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e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fair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the basis point is national wealth, which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other factors. At present, the quantit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ranked second in the world, but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ow, the new period mu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We must use "Share idea" to lead the material cohesion direction, use "Innovation idea"to keep the growth of materials cohesion, use"Green idea"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ability of material cohesion, enhance the material cohe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95-2708(2017)02-0155-06
2016-11-1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13AKS003)。
杨多贵(1969-),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院交叉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国家治理。
D0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