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的对策分析
2017-02-25徐向峰
徐向峰
(宜宾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四川省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的对策分析
徐向峰
(宜宾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四川省;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村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与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缺乏监管、农民对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不强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四川省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垃圾生态化处理的建议措施,为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益的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伴随而来的却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凸显,其中生活垃圾处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生活垃圾总量逐年增长,并且垃圾成分越趋复杂,从过去的可用传统方式消解的厨余、灰土垃圾为主,变为由各种材质的包装材料、玻璃制品、碎纤维及废弃生活用品共同组成。不少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施简陋、处理不及时加之居民环保意识不足,使得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现象普遍,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严重污染了土壤、地下水、河流,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即使在对生活垃圾有统一处理的地区也多采用传统收集方式——混合收集,即未经任何处理将各种垃圾相互混杂后运输至指定点填埋。这种方式不仅极大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后续处理难度,还极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2015年初,“农村垃圾治理”首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5年11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部委出台的《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因此,对于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与治理已刻不容缓,对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处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概念界定
(一)农村生活垃圾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系列活动中所产生的不需要或无用的固体废物、流体物质等[1],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生活习惯、环保意识的影响而变化。按垃圾的来源及性质分为厨余垃圾、灰土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四类,不同类型的垃圾在收集、运输和处理的难度不同,在采用的方式方法上也有不同。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二次污染,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生活垃圾的处理水平与效果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质量。
(二)生态化处理
生态化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类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保护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包括协调环境承载能力、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等。垃圾处理的生态化要求在源头上对垃圾处理的全过程中采用无害化的总原则,按家庭分类、源头控制、就地处理的思路,使资源不断循环和再生,即最大限度提高垃圾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把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2]。
二、四川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辖区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464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乡、民族乡2480个。2015年末,四川全省常住人口820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291.5万人,无论在地域范围还是人口总数上,农村都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川省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乡镇村都有了较为规范的垃圾集中堆放站点,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受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农村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村的基础环境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当前四川省的多数农村地区,因为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没有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意识,大多数从“自己方便”的角度出发处理生活垃圾,混合程度很高。同时,对于垃圾的收运状况也令人担忧。对于有回收价值的废品,大多数村民会采取堆积在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集中出售的做法;对于田地里的垃圾,例如废弃的蔬菜、处理后的杂草,都直接堆积在田地里,让其自然腐化;养殖家禽家畜的农户,会将厨房垃圾和田地垃圾用于饲养牲畜;而对于日常的生活垃圾,大多数农村里,都采用集中堆放,等待村或镇上的垃圾环卫工将其回收、处理,并通过专门的垃圾回收车将其运送到最近的垃圾回收站。多数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废金属、废塑料瓶、废纸可回收的认同度较高,而废电池、废玻璃、光盘CD等则很少有村民愿意分类收集,直接影响村民垃圾分类愿意的是当地废品回收商是否愿意回购以及回收价格的高低,村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意愿主要受利益驱动。对生活垃圾的危害性的认知也较为不足。在大多数村民的认知中,认为农药包装袋、包装瓶是危害最大的有毒有害垃圾,对腐变过期的食物和废电池的危害也有一定的认知,但大多数村民所考虑的危害仅在影响村容村貌上,对生活垃圾对水体、大气、土壤的影响认识不足。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日益明显,“垃圾围村”现象较为普遍,已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村民对现有情况的不满意情绪明显,对于改变现有垃圾处理模式的整体支持程度较高,开展垃圾生态化处理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问题分析
在四川省农村现有的垃圾处理模式中,存在大量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垃圾混合程度高,处理难度大
对于生活垃圾,大多数村民都使用混合收集再集中堆放的模式。每家每户不管是任何类型的垃圾,都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集中堆放到村里的垃圾堆放处,而这些垃圾堆放处大多没有经过统一、科学的规划,都是村民以方便为原则自选地址。各家各户未经处理的各种生活垃圾堆积在一起,一旦堆积时间过长处理不及时的话,便会影响周边环境;另一方面,这样混乱的堆放也不利于垃圾最终的处理,使得处理成本和处理难度加大。
2 基础设施落后,垃圾处理水平低
由于不同乡镇经济水平的差距较大,部分乡镇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没有专门集中处理垃圾的场地和设施,也没有专人负责垃圾处理和管理。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公共投入过低,导致基础设施不到位,硬件条件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对原有的垃圾处理设施不够维护,导致原有的垃圾处理设施损坏严重。
3 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缺乏给垃圾处理带来难度
由于农村家庭居住较为分散,道路交通状况复杂,垃圾的运输、集中处理成为难题。再加上农村垃圾堆放场所设置随意、堆积量大,导致垃圾的收集和运输任务变得更加难以进行。部分农村的垃圾运输工具也十分落后,很多地区七八个村子共用一辆垃圾运输车,甚至有的偏远农村根本没有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另一方面,农村目前仅有的垃圾运输车辆大多车况较差,已经处于需要更换的状态,继续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 二次污染严重,陷入恶性循环
由于上述列举的种种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长期无法得到完全改善,直接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加重了农村垃圾处理的任务和负担,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5 农民环保意识落后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最根本问题,是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问题。随着四川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日常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而由于乡镇基层政府部门对于环保方面的关注和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低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化、无害化处理不支持不配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当前四川省的多数农村地区,因为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没有对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处理的意识,垃圾混合程度很高,垃圾收集点的管理及收运状况也令人担忧,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日益明显。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问题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最根本问题。政府的公共投入过低,导致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农村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是造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调动各方面力量推动农村生活垃圾的生态化处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
1 发展主体多级化、垃圾减量化的处理模式
农村地区较城市地区在垃圾源头上进行分类具有很大的优势。农村居民居住空间大,为垃圾的分类提供了较大场所。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在农户环节对垃圾进行精细化分类有较大的可能性。但必须在为村民提供相应便利的前提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案[3]。围绕源头减量,就地消纳为重点开展工作。政府出资为农户配备易分类的垃圾桶,在各村社建垃圾处理中心,临近的村社可进行联合处理,派专人定期到农户家中予以指导,各村社配备保洁员对农户分类后的垃圾进行统一收集。针对农村主要垃圾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减少垃圾集中处理的数量和难度。针对厨余垃圾,大多是易腐含水量高的有机物,以食物残余和食品加工废料为主,如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动物骨骼内脏等[4]。对于这类垃圾,可由村民根据自家需求进行传统方法处理,如饲养畜禽、还于田地、生产沼气等方式。对农户自家无条件处理的厨余垃圾,可由村社统一收集后对其采用密闭式压装用于堆肥,通过一定时间的发酵,粉碎后形成肥料,对有需要的村民进行免费发放;对于灰土垃圾,是一种性质稳定、不可回收的无机物,主要指建筑垃圾(石块、砖瓦、混泥土、瓷片)、泥土等[5]。处理不当极易堵塞河道沟渠、侵占田地、造成大气污染,且运输难度大要求高。将此类垃圾应尽量进行源头消解,例如可以由村民个人将此类垃圾堆放与指定地点,村级统一将其用于乡村小道的修建、修缮筑堤、建筑填土等;第三类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是一种有经济价值,可循环利用的物品,如塑料、金属、纸类、家具电器、织物、橡胶、皮革等。随意不合理处置不仅影响土壤质地,易引发事故,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对其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回收率上,必须建立健全废旧物资收购系统,畅通回收渠道,用经济手段刺激村民及收购商,如对收购商进行补贴,制定某类物品的最低收购价,对收购商不愿回收的可利用垃圾,政府可将其回收后统一处理。最后对于有害垃圾,是指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有毒性特点的垃圾,如过期药物、农药瓶、电池、灯管、磁带光盘等物品。若处理不当易影响农产品质量、威胁水质、影响村民健康水平。这一类垃圾经济价值较低,对于这一类垃圾的回收较少,人们多将其直接与其他垃圾混合后丢弃,因此要想对此类垃圾进行充分的回收利用,需要经济手段畅通回收渠道,例如政府对废品收购站、专业垃圾处理公司在此类垃圾的收购处理上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由政府建立专门的机构对这类垃圾进行收集,交由专业的处理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6]。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垃圾处理水平
垃圾处理等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改进有利于提高垃圾处理能力,缩小垃圾运送时间,减小垃圾处理成本,更有利于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有效投入。提高基层垃圾处理水平,既能有效的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也能有效提高基层政府处理公共问题的能力,提高城乡卫生水平、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县、乡基层政府在不断促进、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保证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农村居民亟需的公共服务方面,卫生基础设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关注,不断提高基层垃圾处理水平。乡、村级基层单位要将紧密配合上级单位的要求,不断提高本区域的垃圾处理水平,将提高垃圾处理水平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从包括垃圾站、垃圾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专门工作人员的选用上都要有专业、规范的管理程序。
3 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实现全民参与
在我国,村民既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生活垃圾能否有效化处理的关键在于农民能否积极的参与进来[5]。所以必须从环境教育出发,在多方面进行宣传、引导、教育、规范群众行为,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村落都存在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房前屋后污染物成堆的现象[7],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因此,加强对村民的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尤为重要。首先,要结合当地人口特点、村落布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影响方式。如在人数较少,老人年为主,识字水平整体不高的地方采用面对面讲解的宣传方式。对人口集中、家庭结构较为完整的村庄采用发放宣传手册、办板报、广播宣传等方式。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解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其次,利用以奖代罚的手段,对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予以物质奖励,以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农户间提倡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农民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能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事半功倍,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许多农村的生产活动中,农民会使用很多的塑料薄膜,这种塑料薄膜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污染土壤、水源环境。应鼓励农民在平时的生产中可以将不用的、用完的、失去作用的塑料薄膜统一收集拿到垃圾回收处,以便统一处理回收利用。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塑料袋、一次性餐盒、一次性水杯等的使用,提倡使用布袋、纸袋、菜篮或可重复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减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当地政府在进行有关垃圾管理的决策时,要充分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特别是有利益关联的本地居民,广开言路,让村民拥有主人翁意识,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以更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完善举报、信访制度,使公众参与环保监督有更快速、便捷的渠道,在环境保护中形成村民自我监督、相互监督的良好风气。
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定相关标准
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是对村民自发行为的约束,是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以及相关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是十八大“全面依法治国”与“建立美丽中国”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虽然我国在垃圾处理、环境保护方面已形成了基本的法律体系,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对农村垃圾污染防治重视不够,政府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现象普遍;某些法律法规过于抽象,执行流于表面;相关责任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够明确等。各级政府部门及立法机关应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8]。国家环保部门出台具有引导性、时效性的法律法规,应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的引导性,在技术层面对垃圾的防治处理、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制定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基本流程与标准,如对大型垃圾焚烧场及填埋场在设备条件、选址上进行明确规定。对地方政府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同时用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地方进行垃圾处理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四川省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地域差异较大,因此想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取得真正实效,在遵从国家的指导性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更要针对性的制定地方性政策,制定垃圾处理各流程的具体实施方法。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各乡镇、村委会、村民的责任分工,有关奖励考核机制等都应有明确规定。
5 适当收费,拓宽农村垃圾管理的资金来源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对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费用,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与运行费用,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费用。农村垃圾处理作为一种准公共服务,大部分的运行资金都应由政府财政提供,事实上政府每年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增长迅速,每年需要投入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巨大,运营成本较高,仅凭政府财政投入难免存在着一定的缺口[9]。在缺乏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服务质量跟不上,导致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恶化。因此,通过向生活垃圾处理的被服务方收取一定费用,弥补垃圾处理成本是一种双赢的手段。这需要相关部门合理计算垃圾处理产生的总成本,以及扣除财政资金后的缺口规模,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在可接受的程度向村民进行有偿征收。
[1]吴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夏艳清. 产业生态化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管理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9).
[3]尚晓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优选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胡源,李定龙,张毅敏.农村居民厨余垃圾与生活污水共处置产沼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02).
[5]江思义,谭坦,杨炳强.建筑垃圾灰土挤密桩在黄土路基中的设计及应用[J].路基工程.2015(03).
[6]褚巍.农村中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处置研究一一基于合肥地区农村的调查[D].合肥工业大学.2007.
[7]韩智勇,梅自力,孔垂雪,陈细会,范建强.西南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特征与群众环保意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03).
[8]郭晓旺.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9]冯英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探究[J].时代经贸.2014(06).
Analysis on Ecological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 of Rural House Refuse in Sichuan Province
XU Xiang-feng
(Colleg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Yibin University, Yibin Sichuan 644000, China)
Sichuan Province; rural house refuse; ecological treat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rural economy societ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not been synchronized, especially domestic waste processing problems. The reason for this problem is that domestic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sound, lack of regulation operation and farm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rural domestic waste manage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omestic waste ecological treatment measures, provides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strengthen the rural domestic waste manage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095-2708(2017)02-0047-05
2016-11-08
2016-11-23
徐向峰(1979-),男,河南新野人,行政管理硕士,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
C93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