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满足人民的安全需要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

2017-02-25马志刚栾笑语裴珍珍

关键词:凝聚力国家发展

马志刚,栾笑语 ,裴珍珍

(经济日报社,北京 100054)

全面满足人民的安全需要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

马志刚,栾笑语 ,裴珍珍

(经济日报社,北京 100054)

人民安全;国家安全;凝聚力

有人类历史以来,追求安全都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主权国家、国民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国家安全凝聚力产生的源泉和动力。当国家满足了人民的各种诉求和需要,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一个主权国家满足了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国家安全凝聚力就随之产生、加强。当前,我国人民对生存发展的安全需求没有变,我国满足人民安全需求的现实要求没有变,人民安全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矛盾没有变。加强国家安全凝聚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重点讨论国家安全凝聚力的理论基础、价值意义、要素构成、强化途径,并具体介绍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的产生发展、历史沿革、现实挑战等,并提出建议措施。

安全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要,是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在任何情况下,追求安全都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主权国家、国民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国家安全凝聚力正是伴随追求国家安全的过程、维护国民安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国民对国家向心力,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家安全凝聚力的理论基础、价值意义、要素构成、强化途径,并具体介绍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的产生发展、历史沿革、现实挑战等,并提出建议措施。

一、人民安全需要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

当一个主权国家诞生,国家安全问题就随之产生;国家开始发展,国家安全就随之演变。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保障国家安全都是主权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群体的紧密聚合除了依靠共同理想、目标等精神层面的向心力,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在此基础上的共同利益。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安全需要,就是国家安全凝聚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国家主权独立,人民就能实现选择政治生活道路的自由和权利;领土完整,人民的生存空间就不会被挤压和侵占,生命不会受到威胁;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就会井然有序;经济平稳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受到保障;文化保持特色和传承,人民就能维护精神家园,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生态环境良好,更是关系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权益。人民生存发展各方面的安全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越高,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力量也就越强。

(一)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概念与特征

国家凝聚力的具体指向是主权国家的人民。当国家满足了人民的各种诉求和需要,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一个主权国家满足了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国家安全凝聚力就随之产生、加强。

结合对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我们认为,建立在国家安全基础上的国家安全凝聚力,是指国家在维护主权、领土、国防安全的基础上,满足人民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精神追求、生态环境等多层级多领域的安全需求,由此对人民产生的聚合力和向外发散的吸引力。

不同主权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国家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使得其对国家安全凝聚力的认识和要求都有很大差异。但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演进有其自身规律,呈现出的态势也相对稳定。我们认为,国家安全凝聚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性。稳定是促进国家、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动荡则会产生经济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会把"稳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稳定"背后正是满足人民重大利益的安全需要,因此,保障国家安全是主权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全面性。在国家安全问题呈现出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交织、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互的情况下,强化国家安全凝聚力不可能寄望依靠一个或者几个领域安全实力的提高,也不可能通过解决单一领域的安全问题去解决整体国家安全问题。

动态性。对任何事物而言,动态的、变化的状态是绝对的;稳定的、静止的状态是相对的。随着主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安全问题内涵外延不断丰富、演进路径越发清晰,国家安全凝聚力也由此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这一特征至少表现为两种趋势:一是从传统安全领域向非传统安全领域延伸的趋势;二是从主权国家内部安全向外部安全延伸的趋势。

比较性。即使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明确的界定,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国家安全的评价标准也很难统一,国家安全凝聚力因此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性特征。

(二)国家总体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并非是机械性地组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演进、频繁变化,每一个领域的具体安全都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联,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水平和状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国家安全问题。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所涉及的时空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宽广,兼顾内部和外部两种安全,重视国土和国民两种安全,统筹传统和非传统两种安全,强调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具体来看,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也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五个基本要素。本节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领域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对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建立其上的国家安全凝聚力,十分重要。

人民安全是宗旨。人类社会是主权国家形成的先天基础,国家的主人是人民,人民安全才是一切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人民自主尊奉政治制度的权利,维护人民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维护人民自我发展的根本利益等。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领域,还是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非传统领域,都是实现人民安全的不同途径和手段,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扮演"工具"角色,体现"服务"作用。

同时,国家安全的主体是人民,实现国家安全除了以"一切为了人民"为目标,还要"一切依靠人民"。为实现自身安全需求,人民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持续巩固和完善国家安全。也将根据时代发展和新增的安全需求,不断调整和拓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国家安全正是因人民群众而充满活力、动态发展。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才是建设和发展国家安全体系、巩固和强化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根本法宝。

政治安全是根本。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一国实现了政治安全,就意味着该国人民对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的现状认识、价值判断趋同,这正是国家安全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国家安全凝聚力的重要动力。

经济安全是基础。经济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安全,便没有政治、科技、军事、社会等领域的安全,国家安全凝聚力也将瓦解,经济安全的基础性作用显而易见。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都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我国亦反复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同时,经济安全堪称"百姓身边的安全",是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晴雨表"。经济领域出现的任何波动,都能够在国民生活中体现。

军事、文化、社会等安全是保障。军事、文化、社会、生态、科技、信息等领域的安全状态都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稳固,任何一方面有缺口,都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安全问题,也通过影响人民对国家安全状况的判断,对国家安全凝聚力施加作用。

国际安全是依托。"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不但国家安全的传统领域备受冲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而且非传统领域本身或是因"全球化"而生,或是因"全球化"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国内安全问题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国家安全挑战呈现出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联动、传统领域与非传统领域相互转化的特点。因此,必须从国际视野看待国家安全,内外兼修,着力营造或加强国家安全体系的国际环境。

(三)加强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当下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由此可见,人民对生存发展的安全需求没有变,我国满足人民安全需求的现实要求没有变,人民安全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矛盾没有变。加强国家安全凝聚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依法治国大幕开启、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完成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困难和风险亦前所未有。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当前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上来,需要包括国家安全凝聚力在内的国家凝聚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另一方面,国家安全凝聚力能为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发展提供坚强后盾。生存发展是否有安全感,直接决定着人民个体和群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选择,这些具体选择决定了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态势。具体来看,安全凝聚力弱,资金、人才、劳动力外流现象就会增多,反之,一国对重要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就会增强。近些年,部分富人向国外转移财富、高知阶层举家移民的现象备受关注,同时,国家对国际资金和人才引进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虽然这种"一进一出"现象背后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安全因素仍是个人、机构或者资本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

特别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复杂的挑战和多领域综合性威胁。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加剧累积,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同时,虽然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向好的基本态势,但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国家安全涵盖的范围愈加广泛、内容愈加丰富,要素之间层次愈加模糊、联系愈加紧密。这都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凝聚力,满足新时期的新要求。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会议认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见,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难点热点,都需要国家安全凝聚力作为坚强后盾。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社会各界都应对此有清醒认识,多措并举,不断巩固和加强国家安全凝聚力。

二、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大变局,明确提出"三大趋势"、"三个前所未有"、"三个重大危险"等战略判断。即,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当今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从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来看,主要存在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这些重大战略判断,科学回答了我们处于什么环境、站在什么方位、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由此可见,所谓"战略机遇期"主要不是对外性质的,而是指国内建设、发展与改革方面的绝佳机会。因为至少在目前阶段,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外部的某个大国或国家集团,而是来自自身发展的放缓甚至停滞不前,是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中国只要自己稳得住,别国就不能把你怎么样。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很快,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全党上下已有共识,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闯过这个难关。当然,改革是一场革命,尤其是现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思想意识多元化,改革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能诱发或暴露新的矛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何趋利避害,也必须加以特别重视。

(1)粮食安全面临的趋势性挑战。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基础。 到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十一连快",谷物的自给率接近98%,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在多方面面临着复杂而深刻的趋势性挑战,需要审慎对待。 第一个挑战是粮食种在哪,即地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膜等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等,工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挤占等因素影响,全国耕地红线警报长鸣,土壤污染呈加剧态势。现在耕地不仅面临保数量的考验,而且面临质量的考验。第二个挑战是谁来种粮,即人的问题。当前农区,只剩中老年人种田,青少年儿童的留守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村越来越出现空心化和萎缩的迹象,很多农区的八九十年代新生代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在城里打工、生活,也只有过年的那几天才能见到年轻人的身影。这种变化,有传统观念作祟的原因。在中国这个农耕社会历史长达几千年的国度,农民的身份认同在很长时间内还是无法取得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尊重和羡慕,虽然现在很多人说羡慕农民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土地,因为随着土地流转以及土地确权的完善,有土地已经是很多人可以羡慕的理由,但是对于农民的身份,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急于摆脱,子女跳出"垄沟"成为一个城里人也是相当多农村父母的期望,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对农村的感情可以说是日渐疏离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多数年轻人到了城里,不愿意回到农村或者已经不习惯农村了。再加上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机化程度偏低,农村交通不便、道路不畅,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匮乏等原因,很多年轻人对返乡种地更是充满疑虑。 第三个挑战是种什么,即种子的问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的种子公司经过大规模地兼并整合,组建跨国种业集团,聚合资源、资金、技术优势,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种业市场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2)能源安全形势尚未逆转。能源的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在整个新常态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保证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有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大问题。这些年来,随着我国供给来源多元化、进口条件持续改善等主客观条件的向好,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能源安全问题似乎有所缓解了,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大"跳水"和能源供给短期相对过剩的现实,令一些人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了起来。但现实远不那么美丽,能源安全不是一个伪命题,在过去如此,在今天同样如此。这里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观察我国能源安全的新形势。一是能源的需要和供给;二是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三是能源储备、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国际油价下挫是否能扭转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

(3)人口安全形势正在趋于严峻。当前,人的安全面临着两个特别紧要的问题,即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的挑战。数量安全挑战,主要是指相对于人口总量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曾是我国的重要比较优势,也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但近些年,这一优势不仅正在衰减,而且有向另一个方向转向的可能,有效地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日渐缩小。人口质量安全,即人的年龄结构、知识素质和身体健康问题。人口质量至关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中曾出现过经济学家困惑的现象,美国技术水平高、劳动力少,在贸易中却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经研究发现,产生这种违背国际贸易基本规律现象的原因是:当时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同类国家的四倍,在这些产业中占据了优势,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可见,劳动力数量庞大不可恃,技术进步、素质提高、数量适当才是发展之本;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才能持续发展。

(4)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的新特点新表现。当前,在国家安全的诸多分项中,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最为严峻。经济安全也好、科技安全也好,只要我们努力,就能见成效,而且这些安全整体趋势是向好的。但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的表现却不是这个样子。"80后"、"90后"对西方思想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缺乏认同已非局部现象,不少党员干部对主流文化"外面一套、心里一套"的问题也非常严重,舆论斗争中偏激、西化思想频频赢得眼球,不良文化加快渗透。尽管我们这些年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效果不明显。再过十多年,这种状况如果未加有效改观,我国文化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甚至有大面积"沦陷"之虞。

三、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的途径

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是提高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国国家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继续落实国家已有的重要战略部署,还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形成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的合力。

(1)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必须要从思想认识上进行科学武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安全发展两件大事,鲜明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国家安全问题放在当今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运筹,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体系完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分析国家安全形势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战略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开展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创新发展了党的国家安全指导理论和实践,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提供了科学指南。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提升我国安全凝聚力,是仿照西方的路子,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兼容并包。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实际出发,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在发展和改革开放中促安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在国家安全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揭示了国家安全各领域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和相互关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平发展战略和优良文化传统内在要求相一致,体现了在安全领域的道路自信和可持续发展,为筹划指导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2)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安全问题和安全凝聚力不足问题。落后才会挨打,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为基础。当前国家安全和安全凝聚力所遇到的一切问题,无论是科技、军事、粮食、能源,还是对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说到底都是发展上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强国家安全凝聚力,仍然具有决定性意义。

(3)以改革为安全提供保障。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加快转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4)提升国防军事安全水平。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提高,说到底还要靠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国家军事实力、国家外交实力、国家科技实力、国家主流文化的弘扬与创新能力、国家反干涉反渗透能力,还需提升各个方面的安全水平尤其是国防军事安全的水平,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以军事安全为保障。军事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家安全凝聚力的保底手段。要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压舱石,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核心要求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着力提升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能力。

(5)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加强国家执政能力建设。当前最大的政治安全就是腐败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执政党执政能力不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党坚强有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国家安全凝聚力才能最大化。

[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人民日报, 2014-04-16.

[2]刘学谦,何新生,甄翠敏,等.国家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3.

[3]刘卫东,刘毅,马丽,等.论国家安全的概念及其特点.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4]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2.

[5]张秋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挑战与政策分析.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6]魏一鸣,吴刚,梁巧梅,等.中国能源报告(2012):能源安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梁勇.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刘跃进.国家安全体系中的社会安全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9]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 环境保护,2002(5):3-5.

[10]罗道成,刘俊峰.我国生态安全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 17(3):10-14.

[11]赵其国,黄国勤,王礼献.中国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研究.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3):237-243.

Meeting People's Security Needs and Enhancing Contemporary National Security Cohesion of China

MA Zhi-gang, LUAN Xiao-yu, PEI Zhen-zhen

(The Economic Daily, Beijing 100054, China)

people's security; national security; cohesion

In human history, seeking secur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human activities. Security directly decid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overeign states and individuals and is also the source and impetus of national security cohesion. After meeting all relevant appeals and demands of the people, a country can build up internal cohesive force and outward attraction. Only when meeting people's security need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an a sovereign state create and intensify security cohesion. Now, in China, people's security need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ave not changed; the requirements of meeting people's security needs have not changed; people's security need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have not changed. Strengthening national security cohesion has become a realistic demand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value, significance, components and strengthening approach of national security cohesion, introduced generation, development,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cohesion in detail, and propose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2095-2708(2017)02-0148-07

2016-11-17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13AKKS003)。

马志刚(1976-),男,经济学博士,经济日报社评论室主任,理论周刊主编,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委会副主任,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宏观经济、国家安全。

D032

A

猜你喜欢

凝聚力国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