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展讯

2017-02-25

画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水墨美术馆艺术家

国内展讯

NATIONAL EXHIBITIONS

孔宁:炽热

地点:希帕画廊 北京 时间:2016.12.25-2017.03.10

这次展览的侧重点在于艺术家孔宁创作的内在源动力,着力呈现艺术家的生命状态、真实的生活与独特的工作经历。孔宁,跨界艺术家,曾经在刑场监刑见证死亡,从事过检察官与律师工作。展览将孔宁的个人生活经历和绘画、装置以及诗歌等各类艺术创作融为一个脉络,并将其10年来的行为艺术以摄影与影像等形式展出。

西安肖像二——感应:尹黎

地点:OCAT西安馆 时间:2016.09.24-2017.02.26

这次展览中,OCAT西安馆邀请常驻上海的英国摄影师尹黎(Liz Hingley)来创作一幅当下西安的艺术肖像——它借艺术家的视角,以一种自然的状态观察与捕捉这座城市某些独特事物的本质。在尹黎的首次西安之行中,她被这座城市丰厚的文化历史所震撼,而这一印象使她开始试图探索历史在新一代中的传承与发展。《感应》呈现了新与旧的糅合,这一系列的摄影作品探索了传统与当代生活的相互交织,也正是因为对新旧重叠的关注,尹黎选择使用中国产的海鸥相机和从淘宝网上购买的过期胶卷进行拍摄,并且照片选择在城墙附近的Johnny Zhang工作室中运用传统技术进行手工冲洗。

天女散花:李磊艺术展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2016.12.23-2017.02.16

这次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多年以来,艺术家李磊在静态抽象语言探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对材料及“原物”的掌控与重组能力,将非视觉感官的艺术语言与方法以“李磊化”的视觉方式融于多变的时态空间之中,形成独特的空间叙事、空间抒情、空间思辨的艺术综合体。展览以佛学典故“天女散花”为切入点,以“生”与“死”的表现为内容,通过绘画、雕塑、装置、表演等方式讨论“生命的存在与消亡”、“时空的转换与折叠”、“意识与物质的互文与转换”、“抽象与具象的对话与因果”等命题,展现李磊近5年来的艺术思考与实验。

车马之行——蜂巢2016年终特展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时间:2016.12.25-2017.02.17

这次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年终特展,以“车马之行”为题,喻指在艺术生态当中,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与艺术家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以及两者如何合力形成艺术市场和艺术方向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展览特别邀请29位艺术家参展,以A/B 厅展出,并在前厅并行呈现蜂巢2013-2016年文献展,旨在梳理和展示蜂巢自2012年从非营利机构转型为商业画廊后至今的工作路径与成果。

杨福东:愚公移山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时间:2016.12.13-2017.01.05

《愚公移山》是艺术家杨福东的全新影像艺术作品,艺术家重新解读了“愚公移山”这则有关毅力和信念的中国神话传说,将我们自幼熟知的古老故事与现代精神融合、碰撞,试图引发新的思考。通过这部时长46分钟的黑白影像作品,展开对人性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的诗意反思。在视觉层面,杨福东感受于徐悲鸿(1895-1953年)在 20 世纪40年代初创作的水墨作品,使《愚公移山》在某个光影瞬间还原了作品画面的内容,同时呈现出徐悲鸿画作中所蕴含的坚忍精神。

李松松:北海

地点:佩斯北京 时间:2016.12.10-2017.02.11

这次展览展出艺术家李松松过去3年间的重要作品及2016年的最新创作系列。展览对艺术家自2001年以来的创作脉络进行了学术性梳理,集中呈现了李松松作品中反文学性的叙事线索,以及其颇具冲击力的视觉印象背后的深长意味。在艺术家的“游戏”规则下,任何陈词滥调式的阐释标准都可能遭遇连续的挫败,而凭借感性与直觉则终将得以发现艺术那隐约闪现的、躲藏在“意义”之外的价值所在。

约瑟夫·阿彻:数据主义理论

地点:那特画廊 成都 时间:2016.11.20-2017.01.16

这次展览展出艺术家约瑟夫·阿彻(Josef Achrer)最新的绘画和装置作品,通过“数据”系列作品呈现出艺术家近年来在创作媒介和艺术语言中的思想轨迹与持续探索。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怀疑这个世界,问题的出发点和分析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应运而生,结果往往“不期而至”。因此,我们从艺术家的“数据主义”的宣言中可以发现,即便使用传统的材料,他也仍然在处理今天人类面临的新问题。约瑟夫·阿彻把握了一个关于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艺术为观念而不是为语言(经常被表述为“形式”)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是观念,提香的色彩是观念,库尔贝的“真实”是观念,印象主义者的光是观念,当然,博伊斯的“黄油”同样是观念,正是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将不同的“观念”作为出发点,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艺术史。

时代异托邦三部曲之3:从不扔东西的人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州 时间:2017.01.07-02.19

“从不扔东西的人”引自伊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10个人物》(1988年)中的一件同名装置。一旦超越冷战意识形态,“从不扔东西的人”就可被视作一则网络时代的寓言:档案可被引申为记录一切的载体,除了物质意义上的印刷品和实物,亦包括了非物质化的情报、资讯和资料。这次展览邀请了44 剧场、陈滢如、段建宇、耿建翌等艺术家参展,旨在提出:作为旧世界的收藏者和新世界的档案员,仍然以实体方式存在的美术馆对感知和知识的贡献是什么?艺术家和艺术品,能否就既存的事物和图像提供与搜索引擎不一样的答案?

林科:Like Me

地点:BANK画廊(新址) 上海 时间:2016.12.17-2017.02.20

这次展览延续了艺术家林科在计算机时代下对行为科学的长期探索。林科把笔记本电脑当成工作室,从电脑软件和互联网提取材料作为其创作的素材和形式。在“Like Me”中,自我陶醉式的社交媒体经济“请为我点赞!”与自画像式的传统习俗“与我相似”相得益彰。艺术家的创作穿梭于网络空间的迷宫之中,在展览设计中模糊了展览的属性和可能性,以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

陈劭雄个展

地点:博而励画廊 北京 时间:2016.11.26-02.26

2016年11月26日,艺术家陈劭雄在北京病逝,享年54岁。此次展览是其生前的最后一次个展,展出作品跨越艺术家近30年的创作生涯,包括陈劭雄于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视力矫正器3》《风景2》《改变电视频道便改变新娘的决定》等录像装置作品,以及自2005年以来的水墨系列录像作品。

静 修

地点:前波画廊 北京 时间:2016.11.26-2017.01.18

这次群展有陈思平、董媛、付小桐、劳同丽、李旭伟和伍伟6位艺术家参展。这些展出的作品看起来像是不费吹灰之力但实际目的明确,艺术家皆是以一种冥想式的平静状态来进行创作。这是一群相对年轻的艺术家,成长在一个极其躁动和充满快节奏的时代,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令人印象深刻。展览中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细微之处,需要观众自己放慢下来,从各个角度审视和欣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作品的细微之处和独特的创作过程便应运而生。

宋元元 :配角登场

地点: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北京 时间:2016.12.17-2017.02.26

这次展览呈现艺术家宋元元近一年半以来的全新创作。新作依旧延续了“测试物”阶段的冰冷气质,而滑稽的变形与叙事性语言的加入却又像黑暗中的悲怆笑声,使作品产生了更为戏剧性的效果。“配角”是画面中的次要因素,不被聚焦,又是构成作品主体性的重要部分。宋元元将画面中原本不起眼的“物”拟人化,赋予其某种身份和精神意志:带有人脸的苹果、皮鞋房子以及金色雕像……宋元元从童话的语言方式中找到依托,赋予了这些物存在的合理性。

回荡——四川美术学院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孕育者·邀请展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 重庆 时间:2016.12.31-2017.02.26

四川美术学院1977、1978级等20世纪80年代的学子,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艺术学子,其艺术旅程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其艺术成就,不仅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骄傲,更形成了西南艺术家群体,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绕不开的集体现象——而这些,或多或少,都与四川美术学院80年代的老师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次展览,一方面是对老一辈艺术家、教育者的回顾和致敬;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前辈艺术家创作旅程和现状的展示,对当下艺术教育的反哺。

心 迹

地点:元典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6.12.21-2017.03.21

这次参展的徐红明、杨黎明、蓝正辉3位艺术家,生于不同年代,成长于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自由心性的矛盾与冲突,敏感气质所致外部影响指向性接受,对“气”与“场”的因果循环。展览“心迹”因他们的“心”、因他们的艺术而诞生。

李钢个展

地点:麦勒画廊 北京 时间:2016.11.05-2017.02.19

李钢的艺术实践起步于绘画,但却发展出了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在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绘画背后,潜隐着的是艺术家从“本体论”出发的、对绘画自身的存在的深层反思。这次展出作品主要分为绘画和装置两大类,整个展览围绕着“破败美学”为基调而展开,通过对不加修饰的事物本原的真实呈现,得以突出以反思精神为主导的艺术实践。

蒋志个展:一切

地点:OCAT深圳馆 时间:2016.11.19-2017.03.26

这次展览是蒋志2012年后举办的首个美术馆个展,亦是艺术家阔别深圳多年的重返。展览囊括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形式涵盖绘画、摄影、录像、雕塑及装置。“一切”并非以单纯的编年史方式收纳蒋志多年的艺术实践,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探讨“整体性”如何被构建。

郑维 | 弹琴

地点:北京现在画廊 时间:2016.12.09-2017.02.19

这次展览展出艺术家郑维历时8个月呕心沥血的鸿篇巨制《The Tree》,作品高577cm、宽380cm,延续了郑维一贯的木刻+综合材料的创作方式。作品刻画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总计185位著名吉他音乐家。郑维以“布鲁斯-摇滚”为主要线索,兼顾了爵士和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在这件作品中,摇滚像一棵树,枝叶相连,生生不息。

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

地点:广东美术馆 广州 时间:2016.12.28-2017.02.12

广东美术馆持续地从不同的角度介入,层层推进对水墨问题的追问——“当代水墨”是什么?这种传统媒介方式如何在当代语境中生效以及新兴媒介与水墨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所带来的跨学科实验将导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以“变相”为题,和25位艺术家合作建立一个水墨问题的共生场域,就艺术家自身的问题意识进行相应的归置并成为问题的佐证。这种努力是为了理清当下水墨艺术问题的几种线索,建立一种超越“水墨”的展览模型。

叁拾年·沈勤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时间:2016.12.24-2017.01.10

艺术家沈勤生于南京,却几乎在石家庄隐居了30年。在沈勤的水墨语言里,“题材是不起多大作用的,对象即是他自身,听起来抽象,仔细辨析便可发现,他在作品里透射的自身的影子一直如画随行。至于技法,简直是他的一项绝活:层次的展开了无痕迹、薄如蝉翼、细如发丝;既灵动如水纹,又明晰如碧空,并恰到好处地与画面的大块黑白结构连接起来,水墨画的表现力因此凸显”(李小山语)。

李青个人项目

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香港 时间:2016.12.20-2017.01.25

李青,198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现居上海、杭州。该展缘起于艺术家以他者的身份,重新讨论香港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今日之间的对话关系。艺术家对香港的纷杂记忆、浮光掠影式的片刻印象,成为创作的素材,通过绘画、装置、影像之间的交互与映像,重组一个新的视觉感知系统。在本次项目中,策展人与艺术家经过一年的讨论,分别以文本与视觉的方式展开互动。

猜你喜欢

水墨美术馆艺术家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水墨
去美术馆游荡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术馆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