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助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建设
2017-02-25蔡友铭
■蔡友铭
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助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建设
■蔡友铭
党中央、国务院已把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上海的新要求。目前,上海正举全市之力加快落实推进。市委农办、市农委关于贯彻《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全面提升上海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上海率先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面临的形势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事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面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的新挑战,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补上科技创新这个“短板”,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从供给侧的要素来看,土地、劳动力、资金这传统三要素的潜能是有限的,而像生物育种、信息化及智能装备等科技性要素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坚持“补短”“延长”相结合,发挥市农科院特长把都市现代农业的特色功能挖掘出来,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树立核心竞争力。以上海现代农业战略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聚焦重大科技问题,聚集各类杰出人才,整合各方科技资源,协同创新,跨界合作,不断创造聚变性、标志性科技成果,其形势与任务越发艰巨。
(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新机遇
当前,上海正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明确科创中心建设必须要紧紧抓住成果转化、体制创新和人才发展环境三个最关键的问题。成果转化已经成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软肋,成果转化不了,就无法实现应用,就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提高科研论文、研究成果从“纸”变成“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着眼农业发展,创新一批适应需要的成果,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攻克高精尖难题,形成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以更多的优质产品,保障有效供给,给院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创造了新机遇。
(三)上海对都市现代农业的再思考、再认识、再定位,为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未来上海农业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生态立农、科创兴农、改革强农、提质富农,围绕提高质量效益这个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农业、智慧农业,走产品优质、产出高效、产业融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的市农科院,助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生态宜人的江南水乡建设的作用愈加凸显,充当引领示范的角色无可替代。
二、发展思路
(一)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是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对供给侧改革的支撑。进一步明确公益一类农业科研机构为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提供科技支撑的定位,履行好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职能。工作重心由服务农民向服务农民和市民转变,工作着力点由服务生产为主向服务生产和需求转变。
(二)树立协调发展理念
始终以科研为主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好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完善研究所与院属科技企业的科企合作机制,强化研究所之间的学科融合、协同攻关,加强团队与个人的融合发展,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攻关、转化一体化,增强全院发展的整体性。
(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科研规律,围绕“绿色增产模式”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特色产业发展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提质增效、绿色有机、生态建设领域研究攻关力度,在品种、品质、品牌上做文章,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大力推动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四)树立开放发展理念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内引外联,主动融合。加大与国外、院外、所外全方位合作力度,积极依托国家、区域创新联盟,联手争取重大项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才,补齐自身短板,拓展创新空间,借力提升创新水平。加强与政府产业部门的沟通对接,提升院地院企合作层次水平。
(五)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加大成果培育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更多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生产实践当中,让科技成果惠及“三农”和广大市民。加强学术交流,力促科研开放,让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条件、创新成效人人共享。提高成果孵化度和集成性,增加成果转化效益,使更多的团队成员享受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围绕现代种业重点领域,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通过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创制一批重大突破性新品种,重点围绕种源的收集评价及创新育种方法等方向,在粮油作物、食用菌、果树、蔬菜、花卉及畜禽等方面应用基因组定向编辑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挖掘新品种,改良品种种质,储备新技术,在种质创新方面形成新突破,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育种技术团队。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专业种业平台,为加快推进上海现代种业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2.围绕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加强生态技术的研究。聚焦“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的贯彻落实,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突破农业清洁生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治理修复等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科技攻关,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加快土壤、肥料、水、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畜禽粪便、食用菌栽培基质和稻田低碳减排等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能力,针对低碳农业、设施农业土壤质量、土壤养分转化与积累、重金属污染、土传病害发生机理,开展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区域化评价和预测、温室气体减排、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机污染物植物修复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等领域技术研究。
3.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领域,加强安全技术的研究。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营养和功能等研究方向,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控制及储运保鲜加工等方向加强研究,开展高风险危害因子甄别评估、安全限量、标准物质研制等研究能力提升,围绕主要农产品中危害因子风险等级、农产品中有机污染物、农产品中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畜禽产品中耐药微生物危害评价及鲜食蔬果高效安全保鲜开展技术研究,培养研究团队,提升学科水平;开展各种农业大健康资源营养和功能成分筛选和功能研究,研发营养和功能成分制备提取技术,打造出功能完整的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链。
4.围绕农业设施装备重点领域,加强种养高效技术的研究。创新都市农业高效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打通立体种养和常规种养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为优化农业设施产品结构、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围绕畜禽重要病原新型疫苗制剂、免疫活性蛋白、畜禽重要病原的致病机理等领域开展研究;开展农机农艺结合等轻简高效省力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建立适应规模化经营体制的轻简、低耗、高效的全程机械化耕作技术模式;开展果树高效嫁接新技术、蔬菜精准施肥技术、农业生物固氮、设施环境条件下主要果菜类蔬菜风味品质形成机理、蔬菜病虫害协同控害等研究。
5.围绕农业信息化重点领域,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利用“互联网+”农业重点开展农业信息智能和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研发;开展精准农业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决策、肥水药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智能化温室全产业链智慧农业信息系统;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数据资源统筹整合和共享,为智库开展研究提供信息服务。
(二)实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行动
提升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加速转变重知识(发表文章)轻产权(申报专利)的思想。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充分利用好全国、市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构建“政府+科技+企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发挥政府项目推动、企业合作拉动、转化效益驱动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力量,发挥企业在生产、市场和营销上的优势,通过与企业强强联合来提高市农科院的成果转化率。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优势资源转化和无形资产转化,实现创收目标。深入研究政策,在遵循干部有关廉洁从政规定的前提下,创新制度设计,破除体制障碍,破解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参股等难题。放活运行机制,调动成果创造转化者和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大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三)实施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行动
积极参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生态农业+”篇章布局的建设,突出农业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的地位和生态环境管控的重要性,用大生态观理念(人文生态、人居生态、自然生态、产业生态等)推进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相适应的多功能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根据上海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布局,全面参与示范创建工作,巩固提升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强化顶层设计和合理布局,重点在“5+1”空间区域,主要包括上海市域崇明三岛、杭州湾北岸、黄浦江上游、沪北远郊、环都市区五大农业板块以及域外现代农业示范区科学布局。参与崇明生态农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成果推广与院地合作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试验展示示范基地,为代表性区域建立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四季服务行动”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对象由面向千家万户的同时,更多地转向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服务领域在面向传统农业生产业态为主的同时,兼顾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健康农业等新业态;开展精准科技扶贫,助推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不断深化与科技合作区(县)的共建工作,选择科技示范基地搞试点,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获取更多收益;利用新闻、网络媒体、科技期刊、科技信息等技术传播平台,拓展服务范围,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实施加强创新平台(基地)建设行动
参与建设上海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国际食用菌研究中心,新建药食同源大健康、植物工厂智能装备等平台,拓展功能继续发挥好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生物种质库等平台在行业中服务全国的引领作用。支持具有市级领先水平的团队,建设科学实验、工程中心、检验检测、产业创新等市级科研平台;支持具有国家级先进水平的团队,建设科学实验、工程中心、资源育种、资源保存、检验检测、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立院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制度。加快院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步伐。积极参与国家和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争取多一些科学家岗位和综合试验站建设任务,扩大市农科院牵头的水稻、绿叶菜、食用菌、花卉等产业体系的影响力。引导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突出占领农业生产制高点,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支撑服务一批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地方农业产业提升提供团队式科技服务;重点布局一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切实提高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度。加强基地的管理与服务,理顺管理体制与服务机制。
(五)实施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围绕农业科技中心工作,建设好科研、管理、科辅三支队伍,重点培养造就和凝聚都市农业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的领军型人才和科技骨干人才,建设一支规模适当、布局科学、结构优化、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队伍,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引培结合、以培为主,制定更加开放、更加均衡的引才政策,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市农科院从事创新研究;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柔性引才战略,建立特聘研究员制度,延揽高端智慧,聘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群体。强化现有人才的培养,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突出实施青年人员导师制,充分发挥院高级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培养造就年轻学术带头人,加强人才储备工作。
(作者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