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伏波的历史贡献及其对海南的影响
2017-02-24刘霞
刘霞
摘 要: 伏波将军取义降伏波涛,是针对南方水战的封号将军。历朝有多人获此封号,其中以东汉马援最著名。马援少年大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一生戎马、征战四方、功绩卓越,最终战死于武陵疆场,马革裹尸还葬。马援与海南的渊源在于其平定了交阯征氏姐妹的叛乱,并往来南海,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其修治城郭、通渠灌溉、教民田耕、修改越律及胜利北撤后留兵戍边的举措促进了汉越融合。因其功,海南人民修伏波祠、立伏波庙加以供奉。
关键词: 马援 伏波 南征 海南
秦汉时期,边疆战事频繁,除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常置将军外,朝廷常会根据统兵征伐的需要,临时设置一些将军,如强弩将军、拔胡将军、楼船将军、横海将军等。伏波将军是众多封号将军中的一种,取意降伏波涛,与横海、楼船将军一样多与南方水战有关。历代有多人被授予伏波将军封号,首位是汉武帝时期的路博德,最著名的是汉光武帝时期的马援。因二人卓著的功绩,伏波将军的名号响彻南北、分量十足。然而之后的多任伏波将军却令此名号分量锐减。陈登任广陵太守,因吕布被杀,而加拜伏波将军,但文官任武职,伏波名实不相称;夏侯惇虽略有武功,却因后来升拜前将军而致使早前所任伏波黯然失色;曹魏四位伏波任期较短,功绩平平,多有名而无实。晋孙秀任期最长,却是以亡国支庶身份被由前将军降为伏波将军。且其徒有伏波之名而无领军之实的状况使得伏波名号一损再损。葛洪一介术士,因参与平定石冰之乱,小功而得伏波将军,本已有损伏波名号,后竟弃印修丹更是将伏波名号贬得一文不值。而后南北朝封赐伏波的泛滥之举,则使得伏波将军名号犹如街头白菜,人人唾手可得。最后一任王飞禽以太监身份拜伏波将军,更致使伏波将军沦为笑话。所以谈及伏波将军,后世皆不足称道,唯提路博德和马援,其中以东漢马援最著名。
一、马援生平及主要历史贡献
马援(公元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人。历经汉末四代皇帝和王莽新政,逝于东汉建武年间。马援先祖本姓赵名奢,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将领,因功被赐号马服君,其后世子孙遂以马为姓。赵奢的儿子赵括是历史上有名的纸上谈兵的人。马援出生于军事世家,其曾祖父马通在汉武帝时期曾因功封侯,后因参与谋反事件而被惩处,所以到马援时,家境并不是特别显赫。即便如此,马援仍处于官宦之家,其三个兄长在王莽政权中都是官俸二千石的官员。
马援父母早丧,少年胸有大志,行事很有主见。任郡督邮时,因押送途中私放囚犯而逃亡到北地郡。后遇天下大赦,留在当地放牧养畜。因四方宾客主动来归附他,这时马援已统领了数百户人家。他的田牧业因经营有佳,家畜繁多、谷物丰饶。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过上享乐安逸的生活。对这些所得,马援不愿做守财奴,而是选择了施济给众人。他常常对宾客们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①
王莽末年战乱之际,马援由王莽堂弟林广推荐,被王莽任命为新成大尹。王莽失败后,马援躲避到凉州(今甘肃境内)。刘秀称帝时,马援被割据一方的隗嚣重用任命为绥德将军,参与决策谋划。当时公孙述已在蜀地称帝。一国之内有两帝,该何去何从?隗嚣派马援分别出使两国探听虚实。马援先去见旧交公孙述,本以为可以握手欢谈,没想到公孙述不仅对马援有所戒备,还摆皇帝的谱,并在天下未定时就热衷于衣冠仪仗等事。这让胸有大志的马援特别瞧不起,所以马援在回复隗嚣的时候说公孙述是井底之蛙,妄自尊大,还是专注于刘秀。建武四年(28年)冬,隗嚣派马援出使洛阳。光武帝刘秀待人诚恳大度,常与马援朝夕相处谈论国事,又带马援四处巡视。马援离开时,还专门派官员持节相送。马援回见隗嚣时大赞刘秀博览经学、善辨政事、有勇有谋,言下之意甚至超过高祖刘邦。马援在这次择君过程中已然心归刘秀。之后隗嚣儿子隗恂被送去洛阳作人质,马援相随。后来隗嚣意图独霸陇西,对抗汉庭。马援在修书数次劝说无果下,转而寄书游说隗嚣属将高峻、任禹、杨广等人,企图通过离间手段分化瓦解隗嚣集团。和平手段无果后,光武帝带兵亲征隗嚣。大军到达漆县(今陕西彬县),众将攻守犹豫不定时,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汉军才得以大破隗嚣军。
建武九年(33年),光武帝任命马援为太中大夫平定凉州。建武十一年(35年)夏,又拜马援为陇西太守,讨伐羌敌。此战大获全胜,但马援也被箭镞穿破小腿,身受重伤。之后马援力排众议,深入剖析金城破羌以西地域的优势地位和丰富资源,建言光武帝不可弃掉,而应派遣官吏,修缮城墙、开导水田、耕种放牧。建武十三年(37年),武都参狼羌叛乱,马援带兵征讨获胜,陇右地区基本平定。在陇西期间,马援奏请光武帝援用西汉旧例铸造五铢钱,最终获准执行,有效促进了当地与周边的贸易流通。
建武十七年(41年),维汜弟子李广妖言惑众,自称“南岳大师”聚党结群谋杀皖侯刘闵,占领皖城。马援带领一万多士兵平定皖地叛乱,击杀李广。
建武十六年(40年),交阯征侧、征贰两姐妹发动叛乱,征侧自立为王。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与刘隆、段志一道平定叛乱。同年春,马援率领的汉军在浪泊与敌作战大获全胜。次年正月,斩杀征侧、征贰,将其人头传送洛阳。马援因此被封为新息侯。之后马援继续清剿叛军余党、治理当地郡县,直至建武二十年(44年)才班师回京。回京不久,匈奴、乌桓侵扰汉朝边境,马援请求出战。建武二十一年(45年)秋,马援率三千骑兵出高柳击伐乌桓,乌桓见马援军至,落荒而散。马援不战而定西北。
建武二十四年(48年),武陵五溪蛮发动叛乱,武威将军刘尚击敌不成,全军覆没。已经六十二岁的马援主动请缨平定五溪蛮,真可谓“老当益壮”。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军到达临乡(今湖南境内),正好碰上五溪蛮攻打县城,马援迎头回击,大破敌军,迫使敌军逃散到竹林中。军队继续行进,到达下隽时,行军路线选择面临争议,最后采取马援的计策。权贵子弟耿舒的计策没被采纳,由此埋下祸患。马援路线山高水险,前进困难,而此时正值暑热难耐,士兵多中暑死伤,马援也因病最终病死武陵。后又因耿舒谗言及梁松报怨蒙受不白之冤,新息侯印绶被追收,遗体也被草草下葬,难以安葬祖坟。马援最终完成了“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志愿②,但一生纵马驰骋、功绩卓越、战死疆场的他最终却因“武陵之祸”和“薏苡之谤”而蒙冤受辱,实在令人慨叹。
二、马伏波平交阯
汉武帝平南越后,设交阯部,长官为刺史(东汉时改名交州部,长官为州牧),管辖合浦、珠崖、儋耳等九郡,郡长官为太守。九郡之下设县,县长官有县令和雒将、雒侯。刺史(或州牧)、太守和县令都是由汉庭直接派遣任命的中原官员,雒将、雒侯则是越地的特殊官职,多是该地少数民族首领,保留了部分原有统治权。
建武十六年(40年),交阯发动叛乱的征侧、征贰两姐妹就是交阯郡麊泠县雒将的女儿。姐姐征侧特别雄壮英勇,嫁给了诗索为妻。此时的交阯郡太守是苏定,苏定素来残暴好杀,当地越人本就有所不满;而东汉时期对越治理政策的改变及赋税的增收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满;征侧丈夫诗索犯法,苏定将他绳之以法的举动直接激化了这一矛盾,致使征侧恼羞成怒,与她的妹妹征贰一起发动叛乱,攻克了交阯郡城。叛乱后二征趁势寇略了六十多座城池,征侧自立为王,征贰为大将军。交阯的刺史及其他郡的太守都无力平定,只得勉强自守。于是光武帝命令长沙、合浦、交阯郡准备好车船,修整道路桥梁,打通阻塞的河道,储备足够的粮食随时待命。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与楼船将军段志一起,率领长沙、桂阳、零陵、苍梧一万多兵士讨伐二征。军队到达合浦郡时,楼船将军段志重病身亡,其军队统归马援调遣。马援军沿海行进、遇山修道,往前一千多里。建武十八年(42年)春,马援率领的汉军在浪泊(今越南境内)与敌作战,大破敌军,斩首数千人,投降的数万人。马援乘胜追击征侧等人到禁溪(今越南境内),数次打败敌军,逼得她们四散而逃。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军攻破交阯郡,斩杀征侧、征贰,将其人头传送洛阳。接着马援统帅大大小小的战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清剿征侧的余党九真郡的都羊(或都阳)等人,从无功打到居风,斩获了五千多人,将其为首的三百多人迁到零陵以便加以管束。由此岭南地区基本平定。之后,马援暂留越地整顿治理,直至建武二十年(44年)秋才班师回朝。
如果说路博德征南越是初次奠定了南越地区的郡县制统治的话,那么马援征交阯则是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了南越地区的郡县制统治。虽然马援在平定交阯后,曾以伏波将军路博德自比而慨叹不如,但实际上马援一生所建的功勋要大得多。仅就平南越而言,路伏波虽有立郡之功,但毕竟是文德有余而武功不足,且征战过程楼船将军出力很大;马伏波平交阯却是独领风骚,武功赫赫,文德兼然。而且就后期治理来说,马援为所经过的南越诸郡县修治城郭、通渠灌溉、教民田耕,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修改越律的举措,则进一步促进了越地与中原的融合,所以有:“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③就个人威望而言,路伏波平定有功,对越人宽厚仁德,颇得爱戴。但个人品德修养却没有太多可称颂的地方,后期犯法失侯及与李陵的纠葛不值得称颂;马伏波作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却是忠诚耿直、为国尽忠。平陇右、皖地、交阯等有功,战后又治理得当。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凌云壮志,“殖货财产贵在能施”的慷慨仁德④,“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的谆谆告诫堪为万世楷模⑤,后世文武之人常引以自诫自勉。
三、马伏波对海南的影响
关于马援与海南的问题,征侧、征贰姐妹是在交阯部的交阯郡叛乱,所以马援下南越平二征叛乱,主要是在交阯郡(今越南北部地區),旁及合浦郡(今广西南部地区)、九真郡(今越南中部地区)、日南郡(今越南南部地区)。那么,马援究竟有没有到过与合浦、交阯、九真、日南隔海相邻的海南岛?正史没有明确说明,但明末清初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载:“大胜岭,县西十里。志云:马援破交阯,峤南悉平,因抚定珠厓,调立城郭,置井邑,屯兵于此,故以大胜名。”⑥清雍正年间的郝玉麟曾于《广东通志》记载马援征伐交阯时曾“抚定珠崖调立城郭”⑦。海南唯一的探花,清嘉庆年间的张岳崧在《琼州府地》中记载东汉时,伏波将军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⑧。这些文献中都提及马援“抚定珠崖”。自汉武帝在海南地区设置珠崖、儋耳郡,几经变迁。东汉时复立珠崖县,从时间上来看,可能受马援平交阯的影响。此外,宋代赵汝适所著《诸蕃志》载:“马伏波之平海南也,命陶者作缸器,大者盛水数石,小者盛五斗至二、三斗,招到深峒归降人,即以遗之,任意选择,以测其巢穴之险夷。”⑨实际上,海南地区黎族在新中国成立前仍旧有用大缸储水的习惯,今日生活条件改善,很多黎族已弃缸不用了,但在婚嫁中常以大缸为贺礼即是对这一习惯的传承。明唐胄所撰《琼台志·山川》有载:“后伏波将军乘白马跑沙得泉,因为井,去海涛才四十五步。其味清甘。乡人于井上立伏波庙。”⑩当今海南儋州、东方一带确实有很多关于马援在当地的传说。这一切都似乎印证了马援确确实实是来过海南的。然而传说毕竟不足为据,而相关的文献又因多为宋、明、清时期,相聚东汉甚远而常被有关学者质疑为后世衍说。那么,马援踏足海南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然而,以上文献材料虽不足以确证马援来过海南,却完全足以证明马援对海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马援征交阯促进了整个交阯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包括远在海上的海南岛地区,而马援修道通渠,教民灌溉、耕种,造福一方百姓的举措不仅影响到他所具体经过的郡县,实际上即使他没有亲自踏足的周边郡县也自会有所效仿,所以中原先进农耕文化的传播不排除同属交阯部的海南地区。马援变革越律、奉行汉律并广而告之于越人,使得骆越地区都奉行他的政策。这说明身处骆越地区的海南人民也会受到马援修整、统一法律的影响。基于马援对海南的影响,海南人民将其作为大英雄看待,修伏波祠、立伏波庙加以供奉。
马援南征交阯促进了包括海南在内的大交阯地区与中原的交流,此时中原文化传播的载体除了路博德南征以来的官员及其家属、士兵和商人为主体的中原人之外,还有马援南征胜利北撤后留守南疆戍边的将士,史称“十万山中马留人(即马援南征时留下来的人)”。这批“马留人”深受马援老当益壮,当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等报国思想的影响,性格多果敢坚毅。他们定居于此,极大地促进了汉越的融合。这些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习俗对当地人民有着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而马援南征时主动教民田耕、奉行汉律等则是直接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和法律文化传播至大交阯地区(包括海南)。
参考文献:
[1][2][3][4][5][南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7:249,253,253,249,254.
[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5:4769.
[7]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广东通志.卷三十八.
[8][清]明谊修,张岳崧,纂.道光琼州府志[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1324.
[9]周宪文.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一九种诸藩志[M].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1:61.
[10][明]唐胄.正德琼台志·卷六[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109-110.
本文为三亚学院校级课题“汉晋南北朝琼学探源”(XYQN14-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