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晚清时期联庄会的反清斗争
2017-02-24何林龙
何林龙
摘 要: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期,面对农民起义高涨,清政府建立了一种自卫自保的地方组织——联庄会。随着农民起义开展反清斗争的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联庄会逐渐转变成凝聚人民斗争力量的组织,展开反清斗争,贯穿整个晚清时期,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对晚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晚清时期 联庄会 反清斗争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面对英、法列强的侵略,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的“内患”,1853年咸豐皇帝令“山东登、莱、青三府举办联庄团练,给以兵械”[1],加强地方自卫和自保能力,同时加强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因“自动联合数十村庄为一大团体”[2]称之为联庄会,亦称连庄会,且大多以本地在籍官吏、乡间豪绅为该联庄会的首领,称之为“会首”。
由于腐朽的清政府在列强侵略后加强对地方的掠夺,直接损坏了地方的利益,尤其大量捐税征收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在太平天国、北方捻军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抗清斗争中,为了扩大反清力量而注意联合联庄会;更为重要的是联庄会内部不同的利益取向,在与清政府机构利益争夺中,为维护其既得利益,“会首们也就不自觉地成了农民抗官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3]。加上与当地人民之间既有关联,促使联庄会从清政府的地方自卫组织向反抗清政府力量的转变。
一、太平天国时期联庄会的反清斗争
太平天国北伐军和豫、皖地区的捻军与清政府的激战于河南地区,且战争初期清军接连战败,严重冲击了清政府统治秩序。在清政府督令各省兴办团练情况下,河南各地组织乡民积极备战,“各州县奉文办理团练绅民纷纷举行联庄会”[4]。随着国内战争无休止的进行,民怨载道,加上灾荒不能保证军粮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矛盾,导致河南省内联庄会掀起了“抗粮杀差”事件,“层见叠出”[5]。
(一)许州联庄会抗清事件。1854年8月,因沉重的军差劳役而消极承办舒伦保、桂明督军前往楚地的军差,许州衙吏李武魁、张再、刘福全等人各自拿铁锁、木棍、扁担、竹竿等拒捕,14日带领许州联庄会会众包围许州城外,但因听闻带兵赴信阳防剿的前顺天府尹杨要经过许州,担心被捉拿而向四周逃散,许县的抗差斗争失败了。
(二)禹州联庄会抗清斗争。1854年10月,因开征钱漕,东乡联庄会的会首刘化刘化振带领群众请求减少钱漕,遭拒绝后竟至直攻州城,河南开封知府王建泰领军围剿起义,刘化振死,而余众在方山等处继续活动。1855年1月,岳三教、袁西城、王和尚等在大红寨、半坡山、方山等处进行反清斗争,如攻打郑州城、焚署劫狱等,该年10月,在英桂疯狂镇压下起事失败。
(三)新乡联庄会抗清事件。1855年6月,河南新乡的联庄会会首张炳,在辉县联庄会会曹得意、杨景幅、首戴蓥等人的积极宣传和策动下,在龙泉寺聚积联庄会会众反抗纳粮,还打伤了征粮的差役,并于7月17日,再次集中上千群众进攻新乡县城,将“河南联庄会的力行者、新乡县知县祝垲困在城中”[6]。督师在信阳的英桂、河北镇总兵崇安相继派兵进入新乡,山西、直隶、山东等地区附近的各督抚商量后,派兵进入各省的边界地带,进行堵截。为坚持抵抗,会众相继退出龙泉寺和新乡县城,“胁聚几万人”,“掘壕筑垒为久计”[4]134,与清军展开长时间的对峙,直到十二月十一日才被合围的清军所镇压。
(四)获嘉联庄会抗清事件。1861年5月,新乡进士、获嘉知县张时中受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之命,招募兵勇。李占标、刘金山、姚天英等联庄会会首趁机“藉招勇聚众三四千,踞中和镇,勾结小冀镇刁民牛有金为犄角,营器械,缮墙濠”,发起反清斗争,“煽新、获、辉三县联庄余党,四出抢掠”[4]125。并在管张庄、黑洋山、亢村驿、高庄等地与清军展开激战,最终于6月15日,获嘉联庄会反清斗争在南务地区遭清军镇压而失败。“此一役也,匪首李占标、姚天英、刘金山既伏诛,而是年八月辉县知县韩经畲复禀有李占标聚众于获嘉,窜至辉境之赵固集,肆扰月余,归人东匪,是李占标犹未死云”[4]131。至此,河南省境内的联庄会抗清斗争事件逐渐平息。
二、义和团运动时期联庄会的反清斗争
虽然清王朝在“同治中兴”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加强了对联庄会的管理,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但是随着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侵华战争的爆发,社会危机凸显,战败的清政府为战争赔款而进一步压榨、掠夺农民。伴随着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和直隶地区的广泛开展,深受其影响的联庄会的反清斗争逐渐再次兴起。
这段时期联庄会反清斗争集中在山东和直隶两个地区,具体而言:参与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开展了反洋抗捐和血战侵略者的战斗,以山东较为明显;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联庄会成为农民反对教会勒索和报复、反洋抗捐,以直隶较为明显。
(一)邓莱峰反洋教反赔款斗争。1900年8月,朝阳县桦子沟联庄会,因借火枪给朝阳义和团攻打当地的松树嘴子天主教堂失败,因“见枪托上人名,疑为本地乡民实助义和团举事”而惨遭报复,同年11月招募土匪,杀人烧房,无恶不作。桦子沟联庄会的邓莱峰,随即“集合会众,誓死抵拒,择要扼守,昼夜不懈”[7],最后达到了“凡教民洋人入境,即群起而攻,官府派员谕制之不听,迫令赔偿教民损失亦抗拒不认”[7]51的斗争程度,在反洋教的同时反对清政府。由于被清政府理解为“仇教抗官”的性质,在1902年11月遭马玉昆带领的清军镇压。
(二)安平联庄会反“洋捐”斗争。在1901年3月,安平县绝大多数村庄联合起来组成了联庄会,推选出田宪瑞为会首并发声明“中国人民誓死不给外国人纳洋捐”,先后打败了朱贞保、郑才盛率领前来围剿的清军,5月又力挫进犯的法军,并在战斗中凝聚的会众越来越多。清军在豪绅、地主的持续帮助下,收买安平联庄会内部的叛徒,将联庄会的火炮武器的点火孔堵死了,5月31日在清军的围剿下,安平联庄撤离,并与附近县的联庄会组合,表明了安平联庄会反“洋捐”斗争的失败。
(三)景延宾起义。《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巨额赔款,清政府让地方分摊,广宗县由此承担了地方赔款两万吊,县令魏祖德借机多勒索了1.6万吊,该事件传出后全县各村的联庄会组织下纷纷“聚众抗交”,景延宾被推选为东召村的联庄会会首。清军在赵锷为知县的指挥下,于1902年1月24日包围了东召村,景延宾带领会众向西北突围至巨鹿县与义和团拳首赵三多汇合,并于4月23日宣布起义,开展“扫清灭洋”斗争,队伍迅速壮大的同时攻打威县,大败清军,使清政府极为恐惧。同年3月21日,清政府急令袁世凯迅速扑灭景延宾起义,再派段祺瑞、倪嗣冲带领清军进行剿灭镇压,尽管多次击退清军,由于补给原因还是将起义军转移到安县地区,最终因弹尽粮绝而惨遭失敗,景延宾被捕且于6月21日在威县就义[8]。因此,从早期的反清到“扫清灭洋”,反映了晚清联庄会的反清斗争意识进一步发展。
三、二十世纪初期联庄会的反清斗争
二十世纪初期至清政府灭亡,联庄会的反清斗争延续着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激烈斗争,并随着资本主义革命团体的斗争出现,也有新的变化,主要是反清斗争区域拓展到了南方地区和有其他革命组织、团体的参与。
在此期间,比较著名的联庄会反清斗争有:在1904年夏,江西乐平地区的联庄会联合当地的鞭刚会首领夏廷义带领群众拆毁并焚烧教堂,抗缴靛捐;1906年春,福建省漳浦地区的三点会首领张婴与当地联庄会,率数百群众进入县城,毁坏教堂;同时,河南淮宁地区的仁义会首领吴太山和苗金声联合与当地联庄会带领群众起义,杀死教会人员,清政府以破坏社会秩序为名进行缉拿逮捕,在此情况下转至西平、遂平和赣三点会和江西拳党联合起义舞阳等;1908年底,粤、赣三点会和江西拳党联合起义,纵火焚烧教堂[9]。尽管南方地区的联庄会都是与当地的秘密社会反洋教斗争结合起来的,但是其根本上是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争取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联庄会会众相继投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之中,继续开展反清斗争,以顾人宜参与的联庄会反清斗争最为突出。顾人宜,字风宾,1867年生于山东蓬莱。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对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卖国投降的行为深感痛绝。1906年至1909年,在顾家岭一带掀起大规模的抗税斗争和抗绢斗争;并且在庄河联庄会会众围攻“城税局”时,通过无偿捐赠武器弹药,使这次反清斗争持续20多天。庄河联庄会失败后,通过同盟会中张榕、蓝天蔚等人的介绍,在1908年参加中国同盟会组织,革命思想得到转变,开始民主革命的斗争[10]。
四、晚晴联庄会反清斗争的影响
虽然晚清各时期联庄会的反清斗争内容不同,呈现的特征也不尽相同,但是对晚清政府实力削弱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既包括晚清政府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又包括对政治秩序和经济状况的不稳定,直至晚清政府的灭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政治上削弱清王朝的统治。晚清联庄会既在各个时期领导、开展抗清斗争,形式多样,如抗粮斗争、抗捐斗争、暴动等形式,又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景廷宾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还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动了反洋教洋捐的斗争。这些斗争表明了晚清联庄会的反清斗争,有反对清政府压迫、剥削的封建主义的性质,冲破了各个地方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进而形成了“人心骚动,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11],打乱了清政府对各个地方的有序统治,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政府灭亡的进程;间接削弱清政府的统治,加快了近代中国革命的进程,对中国人民探求国家独立、民族独立的革命有深远影响。
(二)在军事上支持其他革命斗争。晚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落后的专制统治,对农民领导的各种起义进行严厉的打击,不但包括农民反清力量,而且包括农民反清组织,尤其在晚清政府灭亡之际,作为革命团体的补给力量——联庄会,清政府派遣封建官僚的军事力量进行打击,如袁世凯在打击山东义和团的同时剿灭了山东义和团活动区域的联庄会,使得联庄会加入了景廷宾起义[12]。表明打击联庄会的同时,迫使联庄会转变成反清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民抗清力量,因而形成了清军对农民起义的巨大牵制力,同时与太平军、捻军、义和团运动等遥相呼应,对持续开展的反清军事斗争有重要作用。
(三)在经济上减少晚清政府的财政税收。联庄会的抗捐斗争和抗粮斗争使得地方征收赋税更困难,导致清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影响。以河南为例,在太平天国运动斗争时期,联庄会开展的抗粮抗捐斗争普遍存在,使得晚清政府的漕粮供应在太平军和捻军的斗争冲击下发生了困难,而且在河南辉县“附近之获嘉、新乡、封邱、陈留诸处完纳粮钱,率多观望”[13],甚至在1855年底使得清政府取消了每年白银40余万两的河工加价,“永不摊征”[4]22。不仅如此,在镇压联庄会反清斗争的同时,也增加了清政府军事上的开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的联庄会作为一个凝聚地方农民力量的社会组织,其反清斗争从19世纪中期一直持续到清政府的灭亡,并与其他反清斗争相互呼应,对清王朝落后的封建统治的结束有一定影响。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的过程中,联庄会从清政府地方自保、自卫组织转变成反清斗争的革命组织,清政府在此过程中处理与劳苦大众的关系是关键,为进一步探究晚清政府社会管治和晚清社会发展转变提供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柯劭忞.清史稿·志一百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7,434.
[2]贵泰,武穆淳.安阳县志·卷九[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394.
[3]王爱丽.咸丰年间河南联庄会抗官风潮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2):25.
[4]尹耕云.豫军纪略·捻军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174.
[5]吴养原.吴文节公遗集·第43卷[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258.
[6]中国史学会,主编.捻军(第3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3.
[7]朝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朝阳县志·第23卷[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47.
[8]河北省地方志编制委员会,编.河北省志·宗教志[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8.
[9]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226.
[10]董德华.打响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的顾人宜[J].兰台世界,2011(11):38.
[11]尹耕云.豫军纪略·会匪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3.
[12]康沛竹,冯雅新,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点文献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0.
[13]王先谦.东华续录(第五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