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
2017-02-24钟永江
编者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内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2017年,本栏目将通过提供不同环境的智慧教育案例,帮助读者梳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内容需要和不同的信息化环境特点来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新年开篇,东北师范大学的钟永江教授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进行理论性阐述。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现在关键是如何应用它。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内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高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应先对不同环境的特点和不同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
● 学科内容的本质追求及其应用模式分析
技术永远是手段,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要想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高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弄清楚学科的本质追求。学科的本质追求不同,其应用的模式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在分析学科的本质追求的基础上来构建不同学科的应用模式。
目前,学科分类主要可分成科学和人文两大领域。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人文追求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和统一的,人文的标准是多变和多样的;科学强调的是客观事实,人文强调的是主观感受;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其目的性价值,人文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其工具性价值;科学的教育过程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人文的教育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1.人文学科的“1035”教学模式
目前,人文社会学科主要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对于批评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学生则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实现颠倒课堂,拓展学习时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而课上主要进行批评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学习。
思路:原来一堂课45分钟完全在进行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现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文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然后在课上用10分钟时间检查一下课文内容的学习,接着用35分钟进行批判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对课文进行二次加工,把课文的内容演出来、画出来、唱出来、写出来。
2.科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对于理科知识的学习,教师主要是采用任务或问题驱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然后通过知识学习过程使其尽量自己把知识探究出来,而不是硬性地灌输。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每个知识片段准备讲授、认知和探究的资源,让每位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接着通过测试与训练,实现精准化的测试与指导,通过体系化的梳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进行拓展和应用(如上页图1)。
● 不同内容的特点分析
为了在学科教学中高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一定要分析学科的内容分类有哪些、每一类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最佳的评价方式是什么,以及最佳的信息技术支撑方式是什么。把这些内容分析清楚了,才能精准地提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高效应用。下面,笔者从专题学习内容、英語和语文的课文学习内容、理科学习的知识点学习内容、常见的练习学习内容、复习课学习内容以及实验课学习内容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如表1)。
● 不同环境的应用分析
除了分析不同内容的特点,我们还要分析不同的信息化环境的特点。目前,主流的信息化环境主要有多媒体环境、电子交互环境、计算机教室环境、智慧教室环境和泛在学习环境,只有明白了这些环境的特点,才能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如表2)。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却没有引起学科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只是低层次的应用。其核心是教学的模型还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处在人类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如下页图2)。
其实,人类的学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一对一:主要是师徒制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所有行为和选择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的。因此,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是因材施教,而缺点是效率太低。
一对多:主要是班级制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位教师面对若干学生进行教学,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其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学生缺乏个性化发展。目前,尽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有很长时间,但人类整体的学习仍处在这一阶段。
多对多: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此时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人人可以是教师,人人也可以是学生。学生既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同伴学习,还可以向网络学习,总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学习的方式多、评价的方式也多。这个阶段的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和不同的信息化环境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特别是要做到分层教学,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