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的护理体会
2017-02-24莫奇峰王丽燕曾绍芳宫佳成
莫奇峰,张 颖,沈 燕,帅 卫,王丽燕,曾绍芳,宫佳成
(1.广东省水电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2000;3.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韶关 513400;4.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00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的护理体会
莫奇峰1,张 颖2,沈 燕3,帅 卫1,王丽燕1,曾绍芳1,宫佳成4
(1.广东省水电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2000;3.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韶关 513400;4.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000)
总结2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加强围生期护理,做好喂养护理和抗病毒治疗的给药护理,同时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从而提高母婴阻断的成功率。26例新生儿均平稳度过新生儿早期,随访18个月,均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新生儿;护理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1],主要通过性、血液及母婴传播。其中母婴传播是HIV携带或感染妇女在妊娠、分娩过程中通过宫内或产道感染以及产后哺乳等过程将HIV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HIV的传播方式[2],已成为15岁以下儿童感染的最主要途径。科学、严谨而全面的医护处理是帮助HIV感染产妇所产婴儿安全度过新生儿期的重要保障。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对26例HIV感染产妇所生26例新生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9例,女17例;胎龄32+2~41+5周,平均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7±0.5)kg。
1.2 治疗与转归 21例HIV阳性孕妇实施母婴阻断分娩,5例HIV阳性孕妇由于未予重视未行母婴阻断分娩;23例择期剖宫产分娩,3例急诊剖宫产分娩。产后新生儿连续服药6周。新生儿均平稳度过新生儿早期,随产妇出院。26例新生儿随访18个月,HIV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 护 理
2.1 围生期护理 HIV阳性孕产妇中,不采取预防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分娩时的传播概率大约是15%[3]。出生过程中胎儿对阴道分泌物的暴露时间延长与母婴传播率的增长相关,研究表明择期剖宫产,将胎儿对阴道分泌物的暴露时间降到最低,可降低产时的病毒传播[4-6]。但是被迫急诊剖宫产的母婴传播发生概率高于阴道分娩[7]。因此,经疾控中心HIV确认阳性的孕妇,妊娠第14周即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直至分娩,在出现宫缩前即行剖宫产,尽量缩短产程,同时尽量避免急诊剖宫产。加强健康宣教,使HIV阳性产妇了解HIV的发生和病情发展以及防治的相关知识,重点宣教母婴传播的知识,讲解剖宫产原因、危险性和母婴阻断技术的优点。由于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乳汁、羊水、阴道分泌物中[1],因此,HIV阳性产妇在娩出新生儿后迅速断脐,特别注意不要把母血挤向胎儿方向,出生后及时吸尽口腔、鼻腔的污物(羊水、血液等),以减少出生时母婴传播的风险,并用预热的毛巾擦干全身,特别是皮肤皱褶处;有条件者可用流动的温水予新生儿沐浴,洗净被来自母亲血液、体液污染的皮肤、黏膜、毛发及外生殖器等,并予鼻腔、耳孔清洗,但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黏膜增加感染机会;按医嘱用2%碳酸氢钠稀释液充分洗胃,以洗出新生儿吞入的羊水、血液等;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在不能排除新生儿HIV感染时可暂时不接种卡介苗,但注意保护性隔离,避免接触结核患者,按时接种乙肝疫苗[8]。本组新生儿23例择期剖宫产分娩,3例急诊剖宫产分娩。
2.2 喂养护理 临床研究表明[9],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方式对HIV母婴传播发生率依次增高。母乳喂养是第一个被证实也是一直被关注的始终与传播率上升相关的危险因素,HIV母亲的母乳中可以检测到HIV,由母乳喂养所带来的产后感染可导致10%~15%母婴传播概率。即使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和婴儿同时接受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也不能降低母乳喂养所导致HIV的传播率,长期母乳喂养将增加传播HIV的危险性。而当乳汁中病毒载量高,母亲有乳头炎症、乳腺炎和母乳喂养超过15个月的情况下,传播概率增加。为减少母乳喂养增加的危险因素,2000年WHO明确提出了婴儿喂养政策:当母乳替代喂养方式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可行、可负担、可维持,安全时,建议感染了艾滋病的母亲避免使用母乳喂养。因此,产后对产妇宣教,禁止对新生儿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是HIV感染母亲预防婴儿出生感染的一种最安全的选择。人工喂养食品的选择:配方奶是很好的选择,人工喂养需要注意必须使用干净开水、喂养的用具(奶嘴、奶瓶、小勺、杯子等)必须保持洁净、确信产妇能按照母乳替代品的配制要求配制。杜绝混合喂养,混合喂养时,新生儿胃肠道易发生细菌和其他病毒感染性损伤,破坏胃肠道屏障功能,使HIV易于侵入,从而抵消了母乳的免疫作用,增加HIV感染机会。如果产妇选择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养期间继续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且将母乳挤出并加热消毒处理。如果产妇停止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首先停止母乳喂养。本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
2.3 用药护理 维乐命(NVP)方案是预防HIV阳性产妇所产新生儿感染HIV的重要环节。产妇临产时服用单剂量的NVP:服药后2 h内分娩,新生儿出生后60 min内服用首剂NVP,至少在出生后48~72 h内重复服用第2剂;服药后2 h后分娩,则新生儿生后4 h服用NVP即可。产妇临产时未服用NVP新生儿生后60 min内服用首剂NVP,至少在生后48~72 h内重复服用第2剂[9]。NVP服用剂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 500 g,服用NVP 15 mg(即混悬液1.5 ml),1次/d;出生体质量2 000~<2 500 g,服用NVP 10 mg(即混悬液1.0 ml),1次/d;出生体质量<2 000 g,服用NVP 2 mg/kg(即混悬液0.2 ml/kg),1次/d;至出生后4~6周[10]。为了提高新生儿服药准确性和依从性,护士对每例新生儿服药时间严格交接班,取药使用一次性1 ml注射器,以严格掌握量的准确性;新生儿在服用NVP后1 h内出现呕吐,及时补服1剂,并观察1 h。为避免空腹服用药物减少胃肠道刺激与奶液混合后一起喂服,按医嘱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保护胃黏膜,以改善新生儿呕吐症状;抗病毒药阻断HIV时对新生儿会产生多种副反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处理各种副反应,如肠炎、药疹、大便潜血、肝功能损害等。本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 500 g,均采用1.5 ml用药剂量,用药后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2.4 健康教育 告知家长定期带新生儿到相关医疗部门进行监测和处理,新生儿必须长期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教会家长给药方法、剂量、时间等;定期对患儿进行生长发育评价、听力及视力筛查、免疫接种,给予家长喂养指导,并加强生活护理。
3 小 结
对于HIV感染产妇所生的新生儿,要全方位进行干预、护理。做好围生期护理,尽量减少感染HIV机会;重视喂养护理,选择人工喂养;加强NVP方案用药护理,用药过程注意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处理及护理;同时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降低高危新生儿HIV感染率,提高HIV感染产妇新生儿的存活率,从而提高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可有效地预防HIV母婴传播,使HIV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安全度过新生儿期。
[1] 金美蜓.艾滋病孕产妇手术时的医院感染管理[J].护理与康复,2009,8(1):65.
[2] 王临虹,方利文,苏穗青,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4):415-416.
[3] 王陇德.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84-207.
[4] Group IPH.Duration of ruptured membranes and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IV-1:a meta-analysis from 15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Aids,2001,15(3):357-368.
[5] Jennifer S.Prevent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the role of caesarean section[J].Sex Transm Inf,2000,76:231-232.
[6] 王哲,李雷,施建春,等.河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可疑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5):333-335.
[7] Arrivé E,Newell ML,Ekouevi DK,et al.Prevalence of resistance to nevirapine in mothers and children after single-dose exposure to prevent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IV-1:a meta-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7,36(5):1009-1021.
[8] 丁国芳.HIV感染产妇所生新生儿的处理及婴儿喂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5):267-270.
[9] Coutsoudis A,Pillay K,Spooner E,et al.Randomized trial testing the effect of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on pregnancy outcomes and early mother-to-child HIV-1 transmission in Durban,South Africa.South African vitamin a study group[J].Aids,1999,13(12):1517-1524.
[10] 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1-63.
R473.72
B
1671-9875(2017)10-1067-02
莫奇峰(1991-),男,硕士,护师.
2017-04-15
10.3969/j.issn.1671-9875.2017.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