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哭嫁风俗研究及相关艺术题材作品评析——以王炳炎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为例

2017-02-24王任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银器工笔画湘西

王任波



湘西哭嫁风俗研究及相关艺术题材作品评析——以王炳炎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为例

王任波

(湖南科技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湘西土家族哭嫁是十分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风俗之一,忆苦思甜、尊长爱幼是哭的本意,而艺术家王炳炎正是看中了这种朴实的中国优良传统的传承,将这方面风俗与国画艺术相结合,在以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相关的中国画创作发展的重要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湘西风俗;中国画;哭嫁

到大山里看到湘西土家族生活,终身难忘。至今犹记得吊脚楼、木板房、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处处花香鸟语,还有勤劳朴实的大山里的山民和那没有污染过的溪水、空气,还有山民的心灵:朴实无华的神情,真诚意切的人情世故,还有那熏了三年的腊肉,用八年酸水泡的酸萝卜的余香,特别是每逢举行盛大节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穿着盛装,配带银器三五成群地从风光秀丽的大山里涌向会场,她们身上的银器(是用银子做成的凸起的各种寓意性的吉祥图案)在深蓝色的衣服映衬下,互相撞击发出银器特有的响声,就好像是一路春风一路歌。特别是饰带银器的苗族姑娘打起猴儿鼓时,随着有节奏的鼓点,身上的银器通过阳光的照射,发出亮眼的白光,合着银器碰撞发出和悦耳的声音在胸前飞舞着,真是美极了,就像一只银色的凤凰在欢舞。这种美好的场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找到了灵感,想把自己的感受,用艺术的语言比较真实地反映银器文化带给人们的美感。而湘西土家族哭嫁相关的风土人情,则显得具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艺术表现价值。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唱起哭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

如“哭妹妹”: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粮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我们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在传承美方面,除了表现在继承中国画的传统方面,还要在题材、技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做出突出的成绩。

“民族精神,关系文化,依仁游艺,至与天地合德”。大师警言言犹在耳,今人更应谨言慎行,要正确地认识和分辨外来文化中混杂的糟粕与庸物。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的讲话中深刻论述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艺术发展动力与源泉的创作观和发展观。这意味着艺术家们必须摒弃当下艺术圈中浮躁的创作风气,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中去,从中发掘中国人民特有的气质与精神,从而树立符合品评中国艺术的新标准。在当代以新颖的构思和朴实的形象,表现了新时期社会的新风尚,是时代新型关系的写照,湘西少数民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获得人们的喜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美术要走向世界,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据一定的位置,没有民族特色难以成为现实。中国画所以被世界承认、重视,被奉为东方艺术的奇葩。中国画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就在于他在内容上、形式上、风格上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王炳炎一直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但始终没有找到恰到好处的绘画语言。直到八十年代初,他总结独创了用厚堆法来表现少数民族银饰,大获成功。

王炳炎下放在湘西的山寨,山里人的那种朴实、厚道、真诚的情感,影响塑造了他全新的艺术道路,从而画出一批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佳作。

所画哭嫁题材作品《离娘饭》作品以平稳、大气的三角构图为主,画面神秘:湘西少女,明丽朴实,苗服着身,银饰盛装,出嫁新娘,眉头紧锁,凤眼微开,樱唇紧闭,面若桃花,双手重叠,端坐桌前,外忧内喜,临嫁之际,吃离娘饭。此画色调金黄,背景黑色,人物亮色,高度对比。综观其画,源于农村生活,高于生活,写苗家女,喜怒哀乐,所画银器,风貌独具,立体感强。其画、笔法细腻、洗练精巧,蕴藏张力,或大刀阔斧,或精描细绘。设色淡雅、清新明丽、泼破点堆、诸法兼用。结构严谨,造型生动,简朴厚重、意蕴幽深,乡土气浓,时代感强。先生汲取传统,糅合西洋,融会贯通,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抗拒俗流,表现自我。总之,其人物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骤视平淡,细观味浓,百看不厌,久视称奇。

借鉴西画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到《离娘饭》画中,在一直不知疲倦地探索后,始终保持在所悟的艺术道路上苦行,为此,他尝试、探索,终于摸索出一套名为“厚堆法”的表现方法,并运用到表现在《离娘饭》作品中,为探索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发展创新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成果。他使用厚堆法表现银器,使造型丰富的工艺银器饰物与苗家阿娜多姿的妇女形象相得益彰。有机地与工笔画平面处理画面的特点结合起来,在色彩方面,他把西画中的色调运用到工笔画中,这样更进一步地拱托了主题。王炳炎在艺术表现手段方面,既不否定传统,也不排斥借鉴西方,苦练“春蚕吐丝”这样的传统线描技法,又潜心研究西方绘画的色彩技法与手段,尽力去吸取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丰富与提高自己工笔画的表现力,营造自己的艺术特色,终于形成了色彩明快,笔法细腻、造型生动的风格。

其后佳作不断,如《胜似亲人》、《黄金路》、《新嫁娘》、《潇湘女》等。这十多年他又扎到表现苗族的银器文化里面,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银色的梦”、“甜妹”、“思”、“离娘饭”、“山情”、“三月三”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行得正果,全国六届美展上获银牌奖,全国职工美展获金牌奖,全国第三届工笔画大展获铜奖,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获铜奖,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奖,被文化部、中国文联评为97全国百杰画家称号,中国邮票印制总局和文化部有关部门出版发行了一套十六枚《中国当代美术家——王炳炎作品》邮票集。2004年被评为湖南十人中国画家当代优秀作品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厅展出,作品入选六、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多次获省展特、一等奖,多次出国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先后三次收藏。“胜似亲人”编入全国小学语文课本,94年至今(除台湾省外),国家教委一直把这本教材作为全国小学语文主教材,可以说《胜似亲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是为数不多的,能在童年时期就锩刻在人们脑海中的图像之一。不少前辈、专家在《人民日报》等多家刊物发表文章,对王炳炎的工笔画人物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品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五十年”、“中国美术年鉴”等辞书并被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山西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报导。对画家突出的创作实绩予以肯定。

王炳炎是一位有良知的画家,一个难得的“苦行僧”,我们希望他在艺术道路上继续苦行,取得更大的成果。

[1]于丹,王柬.湘西文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熊晓辉,向东.湘西历史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王炳炎.百杰画家——王炳炎[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4]王炳炎.王炳炎工笔人物画精选[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5.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7-04-10

王任波(1979-),湖南长沙人,中国当代工笔画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G03

A

1673-2219(2017)06-0155-02

猜你喜欢

银器工笔画湘西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
银器一试,鸡蛋猕猴桃有毒?
白银之美 曲水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