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花鼓戏唱腔综述

2017-02-24李姗珊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花鼓戏锣鼓小调

李姗珊



湖南花鼓戏唱腔综述

李姗珊

(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唱腔是戏曲中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戏曲音乐结构与布局的中心。唱腔的组织和安排,影响着全剧(或全场)音乐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文章针对学术界目前对湖南花鼓戏唱腔的研究,分别阐述了小调、牌子、川调和打锣腔四类唱腔的特色之处。并对其特色之处从伴奏乐器、旋律风格与结构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理论化的概括梳理。

湖南花鼓戏;唱腔;综述

花鼓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湖南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淮北花鼓戏等,很多音乐家,戏剧表演者以及学界的学者都对其有过大范围并且深入的研究。湖南花鼓戏是产生和流行于湖南各地小戏的总称。是在民间歌舞(如地花鼓、花灯、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民歌、器乐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也是湖南地方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因其来源于民歌,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为流传,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唱腔,是湖南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湖南民歌是湖南花鼓戏最原始的本土音乐素材,被首先吸收采纳成为湖南花鼓戏唱腔的基础曲调。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一小旦一小丑演唱的地花鼓,这就是花鼓戏最初的形式——地花鼓,也可叫对子戏,主要为音乐和舞蹈表演,内容则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现状,生产情况,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为主。后来被艺人不断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发展为由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角色的三小戏,比起纯歌舞形式增加了戏剧内容,使整个表演更具规模和趣味。

湖南花鼓戏根据其流行的地区不同可以分为: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它们统一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方便了各县市的艺术交流,并且各有代表性的剧目和唱腔。湖南花鼓戏的曲调约有300多支,基本为曲牌连缀结构体。在戏曲中,除了少数以说白为主的剧目和部分武打特重的武戏之外,一般地说,唱腔是戏曲音乐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戏曲音乐结构与布局的中心。唱腔的组织和安排,影响着全剧(或全场)音乐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唱腔根据演唱和伴奏形式的不同以及音乐风格和表现特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小调,牌子,川调和打锣腔。

1 小 调

小调唱腔多运用在取材于湖南民歌的剧目里。伴奏乐器中以大筒为主奏乐器,唢呐为色彩性乐器,并使用打击乐器。湖南花鼓戏中的小调唱腔有民歌小调与丝弦小调之分。

民歌小调有着淳朴自然,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特点,主要运用在对子花鼓中,即湖南花鼓戏只有小旦、小丑两个角色的初期阶段。虽然小调结构比较简单,并不适合表现人物十分丰富的情感,但它也是湖南花鼓戏音乐中最早出现的唱腔。当湖南花鼓戏结构内容由简到繁发展成为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三小戏后,民歌小调则大多作为插曲使用,但在戏剧化程度较低的剧目中仍然以小调为主。长沙民歌《采茶调》就是花鼓戏中运用了民歌小调唱腔的典型之一,并已成为常用的正调。除此之外运用了民歌小调唱腔的曲调还有《望娘调》、《四季青》、《采莲船调》等。

丝弦小调是由于演唱时的伴奏乐器主要为丝弦乐器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接近说唱的方式来表现主题。在明末清初,江苏、浙江一代的民歌流入湖南,随后经过本地艺人的加工润色地方化,产生了湖南丝弦小调,有着如泣如诉、典雅温婉的特点。代表曲目有《到春来》、《洗菜心》、《谢瑶环》等。

习惯上人们将二者统称为小调。湖南花鼓戏唱腔中的牌子,川调和打锣腔这三种唱腔有较为固定的声腔形式和旋律特点,结构比较方整,多为“对仗”或“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反复运用,表现的情感较为丰富。小调唱腔的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较不固定,且都来源于一些原始的民歌和山歌,表现的情绪比较单一,所以牌子,川调和打锣腔被称为“正调”,小调在剧中的地位与所占比例都不可与其余三种相比。但作曲家在现代的一些新剧中也会有意的采用一些民歌、山歌来表现正调无法表达的情绪,如《老表轶事》中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是用长沙山歌哼唱的,也别有一番韵味。这说明小调运用的即使没有正调多,也是湖南花鼓戏音乐里不可取代的一种唱腔。

2 牌 子

牌子源于湘南民歌,由民歌和小调发展而来,依然保持着早期的“对子花鼓”载歌载舞的特点,以小唢呐,锣鼓伴奏,轻快、活泼,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各个流派的主要唱腔之一。牌子包括了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

走场牌子也是来源于湖南的民歌,是邵阳花鼓戏和零陵花鼓戏的主要唱腔,以锣鼓起腔,锣鼓断句。由于零陵花鼓戏班俗称“调子班”,所以走场牌子也叫“走场调子”。在表演时,在民歌小调前加上大过门,并且中间用小过门断句,最后在句末通常用哪嗬嗨、呦哝呦等衬词和比较固定的音调来结束,一般就都可以称为是走场牌子。如邵阳花鼓戏《打鸟》中三毛箭的一段唱腔:南山高来南山青(呀伙哟依哟),南山青(啦伙依伙咳伙咳),南山看妹想成亲(嗦妹子溜呀溜三嗦呃溜呀溜嗦妹嗦溜子妹),想成亲(哪伙依伙,咳伙咳)。鸟铳一举鸟飞走(龙凤快哟),要看毛姑娘(哩哩当当哩哩哟当哎丢啵罗吹啵罗喂嘟哩容啊嘟哩容啊容伙依依呀依伙啦伙依伙咳),花毛列子狗!咧!咧!随我来(呀)往前走(呃)。

锣鼓牌子是以唢呐和锣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热烈欢快的唱腔,它来源于湖南中部地区民间歌舞中“车马灯”和“竹马灯”中的曲调。在邵阳花鼓戏中可称为“锣鼓牌子”,在零陵和衡州地区的花鼓戏中可称为“呐子牌子”。锣鼓牌子的特点是节奏十分欢快,每个曲牌之前都有一套固定的“锣鼓套式”,即“长槌”接“五槌头”,每句之间用“鲤鱼翻遍”断句。衬腔和衬词使用也十分频繁,有扩充腔句,活跃气氛,突出节奏等作用。

3 川 调

川调是指用弦子(大筒)伴奏的带有过门的唱腔,所以也叫弦子调或正宫调,除了大筒还有唢呐作为伴奏乐器。它是“三小戏”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唱腔,由过门乐句和唱腔乐句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宫商角徵羽调式都有出现,大跳音型屡见不鲜,其中特性羽调式的特色最为突出。川调也是湖南花鼓戏中最常运用的曲调之一,是由四川梁山县的“梁山调”演变而来。湖南花鼓戏中最初是没有川调的,由于与湖北,四川交界,使得川调从四川先流传到湖北地区形成“杨花柳”戏,再从湖北流传到湘西北地区与当地民间小戏结合形成了川调。之后慢慢传播到湖南的其他地区,成为广泛使用的曲调。

川调前奏由过门乐句和唱腔乐句组成,基本唱段有起有落,可以分为单川、双川和数板等形式。它的基本唱腔结构为:上句过门—上句唱腔—下句过门—下句唱腔,可以多段词反复演唱,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去演唱。以川调作为湖南花鼓戏的主要唱腔是因为它的曲调结构灵活多变,既能表现生活内容又能达到舞台需要的效果。川调调式丰富,色彩多变,可以塑造出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从而表现更广泛的题材。除了《鞭打芦花》、《赶子上路》这些剧目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就是《刘海砍樵》,它运用了“双川调”的唱腔,是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小姑贤》也是采用了川调的传统剧目之一。

4 打锣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为曲牌连缀结构,是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常德花鼓戏的主要唱腔形式。它的表演特点为一人启口,众人帮和,锣鼓接腔,具有古朴、粗犷的风格。打锣腔也是在民间小调中形成的。

沅水地区有“薅草锣鼓”的说法,在《辰州府志》中也曾有记载:“刘禾既毕,群事翻犁,插秧耕草,间有鸣金击鼓以相娱相乐者,亦古甜歌遗意。”和《沅州府志》“风俗”款云:“以岁,家人连袂步入田中,以趾代锄,且行且跋。膛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为戏。”都可以看出是在劳动农作时一半的人在田里劳作,另一半人在旁边击鼓打节奏,让劳作的人跟着鼓点的节奏整齐有序的进退反复踩踏杂草,这样的动作后来演变成民间舞蹈。就是这样的民间活动造成了湖南花鼓戏中打锣腔一人唱众人和的表演形式,但后来发展成为一人主唱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能使戏曲的多样化情感得到表达,也提高了表演的灵活性。代表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等。

湖南花鼓戏历史悠久,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与群众基础,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从民间产生,由民间小调演变成各种不同的唱腔,渲染出了不同的气氛,创造出了不同的角色,给民众带来了欢乐,应当继续在民间流传下去,被湖南人民甚至全国人民所熟知。但在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传承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不然等待它的结果只能是消亡。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不容小觑,在这个教育、生活已经大部分西化的社会中应当找到合适的方法为本土的音乐寻找生存空间,例如让湖南花鼓戏进入湖南各所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课堂,使孩子们对其不陌生,有一定的了解,才不会造成日后接触了过多的流行音乐后完全不想了解甚至排斥民族音乐的现状。

[1]谭真明.论湖南花鼓戏曲调的类型及其特点[J].长沙大学学报,2012,(1).

[2]杜亚雄,陈景娥.中国民族音乐[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71-72.

[3]夏兰.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192-193.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187-194.

[5]洪晨,李柏慧.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刍议[J].黄河之声,2015,(12):120-121.

[6]刘海霞.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J].艺海,2016,(6):47-49.

[7]牟华.浅谈长沙花鼓戏的形成发展及其声腔—唱腔特点[J].东京文学,2010,(11).

[8]洪晨.21世纪以来花鼓戏研究综述[J].戏剧之家,2015,(9):12-13.

[9]聂国红.浅谈邵阳花鼓戏的声腔艺术[J].中国音乐,2015,(3):130-133.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7-01-20

李姗珊(1994-),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与湖南花鼓戏。

J617.5

A

1673-2219(2017)06-01481-02

猜你喜欢

花鼓戏锣鼓小调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邵伯锣鼓小牌子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