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017-02-24卜建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外交

卜建华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3)

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卜建华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3)

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性、大众性、便捷性,普通民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在网络虚拟空间得到不断彰显。当前网络民族主义对外交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通过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进行社会动员,通过强大的民意支持增强外交政策的群众基础与舆论基础,并使外国政府感到中国民众的压力并调整政策,这是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中国外交的助推作用。但当前网络民族主义也反映出群体极化现象与悲情意识,参与者对一些正常的对外事件过于敏感、极端,尤其是部分民众的黑客行为、现实生活中借助民族主义而产生的暴力行为,给中国对外政策的实施造成障碍。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聚焦发酵的过程中,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言辞与实际爱国行动的巨大反差,以及太快的喜恶态度变化,进一步削弱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外交政策的积极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中国外交;影响

新媒体技术为民族主义的发展插上了翅膀,网络民族主义可以视为“网络”与“民族主义”的结合体。①参见卜建华、赵金亮:《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网络民族主义是民众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隐性和显性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的行为。②参见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7年6月,中国已经有7.51亿的网民。③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众的科学意识、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及时通过网络载体关注社会时事,通过博客、QQ群、微信等信息技术载体表达观点,从而在国内掀起了网络民族主义的浪潮,影响和推动着中国的外交。这个影响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部门与社会民众实现互动的过程,因现实社会复杂原因的影响,其效果具有不可预测性。④参见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一、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中国外交的助推

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正式外交场合,政府为实现对外交往的灵活性,外交词汇总是会留有余地。但是这种惯例的外交词汇,与民间声音相比,常常在力度和分量上稍显不足。⑤参见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而网络民族主义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则与之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声音,部分社会民众或者青年意见领袖通过充满爱国激情的强硬言辞,把民间的真实要求反映出来。因为网络民族主义舆论来源于草根阶层,不代表政府,其强硬的言辞和不计后果的要求不用担心引起外交纠纷,也无需承担外交上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外交的一个补充,把大多数中国民众的要求和呼声呈现给对方。这样,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与政府外交部门可以实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合力,最大程度维护民族利益。

(一)网络民族主义是影响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新变量。*参见王军:《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0期。

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影响更加深入现实社会,任何政府制定对外政策时都不能忽视,否则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因为历史因素与领土因素成为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攻击和关注的主要对象。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政府采取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家利益,甚至有部分网络舆论要求抵制日货。日本方面也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巨大能量,也明白中国政府采取的强硬政策是顺应民意的行为。*参见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民族主义者借助互联网发表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见解,部分“青年意见领袖”定期就中日关系中的某些事件进行讨论,其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很大,从而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日声浪,对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产生了影响。比如京沪高铁引进日本新干线技术就是一例,当时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准备在京沪高铁采用和引进日本的新干线技术,消息传出后,青年意见领袖在互联网上开展了反对此举的网络签名活动,仅一周时间里就有8万多网民签名,掀起了一波新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迫使中国政府取消早先做出的引进日本新干线的计划。*参见赵瑞琦、杨子洁:《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的互动——基于东亚网络民族主义案例的考察》,《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二)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影响国际舆论和制约其他国家外交行为的重要变量。*参见赖钰麟:《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与中国的公民外交——以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为例》,《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3期。

在前互联网时代,由于传统的媒体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普通民众缺乏表达民意的渠道,从而使政府无法倾听到民间的诉求与呼声。也使外国政府认为制定有关中国的外交政策时不需要考虑中国基层社会的声音,因此它们在对华交往中过于注重与中国政府部门的沟通,而没有考虑到中国广大民众的心愿。而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包括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在内的网络舆论不断成长,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无法忽视的一种社会力量,正在颠覆外国政府过去对于民间声音的认识,使他们开始认识到对华政策既应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又应得到中国民间社会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民族主义舆论使得外交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也顾及到了草根阶层的诉求。

2005年也是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高涨的一年,反对日本入常成为当年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议题,不仅在中国现实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国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参见赖钰麟:《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与中国的公民外交——以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为例》,《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3期。一些学者指出,中国民间反日的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已经引起联合国、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政府的注意,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这些活动促使日本首相道歉,推动美国政府和某些东南亚国家政府的立场转变,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更为接近。*参见赖钰麟:《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与中国的公民外交——以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为例》,《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3期。这也促使当时的日本小泉政府更加重视倾听中国民间的反日声音,主动提出中日必须实现关系正常化,要通过实际行动解决现实问题,不再互相谴责,并希望在当年的亚非会议上实现与胡锦涛主席的会晤。为实现入常的目标,小泉代表日本政府对日本的历史罪行表示忏悔并真诚表达歉意。*参见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这次日本政府对历史罪行的道歉事件是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影响外交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网络信息时代,民众对外交事件的政治参与所形成的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基础,也成为外国政府考虑对华政策的巨大参照物。可以说,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已成为影响外交的一种公共力量,这种网络舆论将在外交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中国外交正常秩序的“捣乱”

(一)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的“群体极化”与悲情意识

大量的研究表明,侵犯、敌对等非理性行为与去个体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去个体化后容易导致个体的自我责任感丧失,对群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一旦群体的情绪高涨起来,不坚定的青年很容易忘乎所以,这就滋生了“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比一个人单独相处时更容易做出极端、没有责任意识的行为。*参见张鸣春:《网络政治参与群体极化的消极效应及其防范》,吉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在当前中国社会之中,从中日历史问题、钓鱼岛争端、中日贸易争端这些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到两国企业、公民间的小事,在网络空间常常能够引起中国网民一边倒的对日讨伐之声,给中日民间正常往来带来消极影响。当前国内网络民族主义的这种逢日必反的现象,也许与中国社会进一步凸显的“群体极化”现象有关。

在涉外事件的发酵和酝酿过程中,以及在面对社会转型期的部分腐败与社会黑暗问题时,这种群体极化的现象往往会更加容易产生。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所形成的网络舆论甚至被对社会怀有不满或仇恨情绪的群体所左右,现实中的各种消极情感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从而使语言更加具有暴力倾向。*参见安珊珊、杨波溆:《中文BBS论坛中涉日议题的网络民族主义呈现》,《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导致部分发帖者盲目、自大、极端、顽固,藐视他人合理的观点,甚至提出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并倾向于暴力行为,如果这种暴力与极端思想蔓延到现实社会中,将导致“理性爱国”的消失。2012年9月,发生在西安的打砸日本商店和日系车辆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极端舆论导致的结果。*参见李晓亮:《“暴力街区”生长不出理性与文明》,《中国报业》2012年第19期。如果这种极端舆论继续蔓延的话,不仅会导致当前网络民族主义走向非理性,而且会外溢到现实社会中,威胁社会的和谐发展。

每一个重新崛起的国家总是对历史上关乎国家命运的最后一次失败耿耿于怀,其民众更因这种失败而怀有屈辱感与挫折感,出现这种感受的直接原因是民族的悲情意识。悲情意识实质上是一种优势文化遭受挫折后产生的意识,当这种优势文化再次遇到类似的场景时,出于反击和抵消对方的心理需求,民众会在记忆中涌现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对对方的排斥感。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使大多数中国人形成强烈的悲情意识,这种民族悲情意识潜伏在民众的内心,造成部分民众的敏感心理。连国家日常交往中的一些正常事件,都能够刺激和引发这种悲情意识,导致民族主义事件的发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给国家正常的外交活动带来消极影响。

通过考察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涉外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情绪表达,可以发现新媒体技术起着增强悲情意识、放大事件影响和呼吁极端暴力的作用。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中日政治事件是刺激国内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涌起的基本因素与动力,具有理性思维的网络发帖者不太敢提出理性的思考,反而呼吁与提倡暴力、喊打喊杀的帖子受到多数网友的支持,强大的网络舆论使这些极化情绪貌似成为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主流意见,而持理性思维的发帖者和帖子遭受着人身攻击和语言谩骂,这又阻止了理性民族主义舆论的发展。同时,部分具有极端情绪色彩的民族主义网站,把自己的网站与观点相似的网站相联接,而对政府媒体主办的、观点相对理性的民族主义网站持排斥态度,使民众无法看到与情绪化网站相对立的观点和意见,使激进民族主义情绪无法得到平息与冷静,也使政府无法了解真实的民意。

(二)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具体行为及其对外交的负面作用

1.历史积怨与极端的言论表达。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是当前社会民众悲情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中日关系在网络民族主义舆论中一直呈现剑拨弩张的态势,与日本相关的议题容易引起激烈讨论;更由于中日现实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摩擦,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反日情绪十分强烈,并习惯把日本近代对中国的侵略联系在一起,因而无法展开理性讨论。*参见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逢日必反,因涉日事件产生的偏激行为更为常见。部分民族主义者肆无忌惮地在网络空间散布一些极端、谩骂性的仇日言论,并不顾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盲目地号召抵制日货;不顾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未来和趋势,盲目号召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钓鱼岛问题,甚至在社会现实中谋划殃及无辜群众的事件。*参见任丙强:《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简评王小东的民族主义观》,载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网络上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缺乏理性与自觉,往往充满着偏激、狭隘和鲁莽,缺乏理性和系统化。这些在现实社会中无法表达的极端言论,都能够在各民族主义网站上体现,这不仅对事件的解决毫无帮助,而且加剧了事件的严重性或者加剧中国与涉事国的对抗。

2.盲目失控与自我表演的黑客攻击。黑客攻击是当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最激进的行动方式。民族主义黑客的攻击行为并没有明显的政治性特点,而是以技术性为主要特征。中国的黑客行为实质上是自发的盲目攻击,部分中国黑客受到强烈爱国主义情绪的感染和驱动,从而攻击某些国家政府的网站。部分黑客对于西方某些国家的网站的攻击只是属于技术性的攻击,只是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怒或不满,也有的只是为了显示其娴熟的网络技术,并不纯粹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参见卜建华:《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的参与方式与疏导》,《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中国的黑客因惧怕法律的制裁,把维护民族利益与爱国事件当做挡箭牌,而发动对其他网站的攻击。当南海岛屿和钓鱼岛争端事件发生时,中国的黑客借助这些事件集中发生攻击其他国家网站的行为,给其他国家造成中国的黑客行动是一种有组织、由政府支持发动,或者至少是得到了政府的默许的错觉,从而对中国的对外形象带来消极影响。*参见李剑:《院士讲述真实的中国黑客》,《环球时报》2009 年5月21日第6版。

3.精神断裂与盲目排外的恶性互动。民族的悲情意识是一个民族受害者意识不断反复和民族精神断裂的反映,这种意识的不断积累就会导致民众的盲目自大与排外情绪。这种悲情意识在某种情况下通过盲目地贬低其他人来美化自己,而看不到自己民族的缺点,顽固地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部分民众的精神断裂。这种民族悲情意识反映到网络上,就会引起中国网民与其他国家民众之间互相谩骂、互相仇视的恶性互动。这种恶性互动容易导致两个国家的网民充满敌意。网络上的舆论压力和群众基础,能够对国家的外交行为产生实质影响,甚至会导致相关国家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参见赵瑞琦、杨子洁:《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的互动——基于东亚网络民族主义案例的考察》,《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中韩两国在历史上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两国的民众应该有更多共同的语言,民众的关系应该更为和谐。然而韩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部署萨德系统,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从而导致中国民族主义者在网络上掀起了强烈的反韩声浪,也出现了一些妄自尊大的声音。事实上,中国网民表达反韩、厌韩情绪早已有之,引起了韩国媒体的注意和两国网民的口水仗。*参见闵大洪:《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以中日、中韩关系为对象》,《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年第3辑。网络技术传播的国际性特点,能够使任何一国民众的不友好言论传播到所指向的国家。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情绪性与暴力性,导致当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与他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恶性互动,对营造有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环境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外交对立。

三、与外交的重复博弈下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舆论效力的局限

网络民族主义的舆论动向与外交事件的互动不是单次的博弈,而是一种动态的酝酿发酵与重复博弈过程。不过,网络民族主义虽然能对中国外交的进程与决策产生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同时,在历次涉外事件中,外国政府与相关机构都会观察、认识、分析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群众基础、社会动员能力和对事件的现实影响,归纳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特征与功能,并在以后相关的事件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采取措施。由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爆炸式影响,外国政府与相关机构也已经认识到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极端暴力倾向,也认识到当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自身作用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参见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东岳论丛》2010年第4期。

(一)参与者虚拟空洞的言语与现实行为的缺位导致网络民族主义舆论效力的局限

从网络民族主义的言语上分析来看,暴力与极端言语充满民族主义网站,每当发生涉外事件时,部分民众号召以武力来维护民族的根本利益,号召抵制外国货或者采取“以牙还牙”的暴力手段攻击相关国家的人员,根本上反对理性的外交政策。譬如近几年互联网上屡屡出现抵制日货的言论,但这些想法都很幼稚,因为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这些抵制外国货的口号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这些极端民族主义的口号和言论没有可操作性。许多民族主义者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发出一些极端口号,仅仅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做出的一种情感宣泄,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语其在与现实生活中实际行动存在着巨大落差。也就是说,这些言论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被民族主义者真正实施,它们仅仅是部分网民的虚拟的网络口号。但这些虚拟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果政府对网络民族主义放任自流,民众与政府很容易被这种不成熟的民意所左右;但如果政府对于网络民族主义言论限制过严,民族主义者没有言论的空间,理性民族主义也会走向极端与冲突性运动,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关键所在。*参见郭小安、杨绍婷:《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

(二)参与者太快的喜恶态度变化导致网络民族主义舆论效力的局限

网络民族主义因不断随着涉及民族利益的事件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变化,造成一种好像受到政府舆论控制的假象,好像是“政府的工具”或者是“政府网络民族主义”*卜建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 47页。,从而削弱了其在外国政府和相关决策者心中的地位,其效果也很难到受到外国政府的重视。不过在事实上,参与者受到涉外热点问题的吸引时,不会过多关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与性质,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布自己认为合理的言辞,因此网络民族主义常常是在民族主义情绪驱动下做出的自得其乐与发泄情绪的行为,以及在热点事件发生时的“随波逐流”的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不持续性,也因此削弱了它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网络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民众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相关政治身份表演,是民族主义思想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文化表演,这种表演植根于对民族近代历史文化的选择性记忆,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华民族应有国际地位的一种主张,是对西方国家阻挠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种反抗和回击。*参见李红梅:《如何理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帝吧出征事件分析》,《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网络民族主义的广大民意基础,必然使中国政府的外交获得巨大的合法性和动力支持;但由于网络民族主义的非理性、草根性、盲目性、随意性,缺少专业外交人士外交政策掌控的合理性、恰当性、含蓄性,从而也会对中国外交带来阻碍和掣肘,特别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极端性、暴力性、排外性和情绪化,甚至挤压了外交的妥协与回旋空间。可以说,由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不成熟性,现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政府外交的“捣乱的助手”,还不能在当前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需要密切关注相关网络舆论走向,加强监督与引导工作,促进网络民族主义的健康成长。要实现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的良性互动,还要需要网络民族主义不断走向成熟。

(责任编辑:张金宝)

D64

A

1003-4145[2017]10-0188-05

2017-09-11

卜建华,男,山东邹平人,法学博士,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与社会思潮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评析”(项目编号:11BMZ001)和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6BKSJ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思潮外交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外交